让乡村学生真实、灵动、自信地学语文——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黄焕娜访谈录

让乡村学生真实、灵动、自信地学语文——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黄焕娜访谈录

  黄焕娜,汕头市外砂华侨学校总务处主任,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获“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本,主持参与省、市教育科学科研课题5项。

  扎根乡村教育20多年,汕头市外砂华侨学校教师黄焕娜一直坚持让乡村的孩子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灵动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表达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出“真真实实学语文,快快乐乐读名著,春风化雨育精神”的教学主张。

  《广东教育》:在乡村学校坚守了20多年,您的教育信念是什么?

  黄焕娜:2001年,我从汕头教育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回忆起这段经历,我记忆犹新:那时候,我独自一人来到外砂镇,下了公交车后,并没有马上找到学校的位置。顺着一位路人指的方向,在一条小巷子里,我看到学校的名字:外砂华侨中学。在一处完全陌生的乡镇里,我一待就是23年。现在,外砂已然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甚至,比故乡更熟悉。

  当时,校舍很破旧,教学条件很简陋,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都非常困难。记得我和另外一位老师的办公室是在教室旁边的走廊上临时盖的一个铁棚,我们戏说我们住在“棚户区”。在这样的乡村学校里,我努力工作,用一言一行诠释着教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的教育信念是:乡村也要有好教师,乡村的孩子理应享受优质的教育。我最大的欣慰和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了让自己成长为一个乡村的优秀教师,让乡村的孩子们能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我默默耕耘在乡村教育这片热土上。

  《广东教育》:在乡村学校,您遭遇过哪些教学困境?是如何突破教学困境,探寻适合乡村学生的教学途径的?

  黄焕娜:乡村的文化氛围比较差,阅读条件有限,学生的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差,语文综合素养比较低。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既没有课外阅读的重要资源,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课外阅读文化熏陶。

  面对这些教学困境,我常常思考:作为语文老师,我能为乡村孩子未来的发展做些什么呢?通过学习和反思,我将教学困境转化为课题研究,努力寻找解决教学困境的对策和方法,提出“真真实实学语文,快快乐乐读名著,春风化雨育精神”的教学主张。

  真真实实学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生活”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两个关键词,突显了“生活教育”理念。“生活教育”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强调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的趣味感和意义感。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参与社会生活,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比如,鼓励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生活,去田间捕鱼捉虾、栽花摘果等,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写观察笔记,和同学分享交流。

  快快乐乐读名著。在学校支持下,我帮助乡村学生解决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读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读书比赛、故事会、辩论会、手抄报等。我还不厌其烦地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更新观念,让他们意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进而支持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持续发展,学生课外阅读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也明显得到提升。学校、教师和家长站在一起关注孩子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度,共同带领孩子走进广阔的书海中。社区群众对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纷纷点赞,而家长们的支持程度也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春风化雨育精神。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是精神成长的基础。每当见到学生手捧书本,在学校某个角落里安静地看书的时候,我心里就充满了喜悦和希望,相信学生已经慢慢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了。有的学生从文学名著中找到了精神的支柱和学习的动力;有的在各种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信心;有的从名人传记中寻找到人生努力的方向,明确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也许得失成败不是一时间就能显示出来,但是往往“润物细无声”。我一直非常希望学生有兴趣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多写作,这样,乡村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和高远,心灵会更充实和健康,生活会更有书香气息。

让乡村学生真实、灵动、自信地学语文——广东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黄焕娜访谈录

  《广东教育》:您如何将“真真实实学语文”落实到课堂中?

  黄焕娜:作为乡村的一线教师,课堂是我的主阵地,既是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战场,也是我专业成长的主营地。我在课堂教学中践行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追求的教学特色是“抱朴求真,灵动自信”。

  抱朴求真,即始终坚持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坚持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涵养高雅情趣放在核心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要求语文学科必须将培养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阅读、倾听、表达,学会工整的书写,为学好其他课程、融入社会、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人文性”要求语文课程能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而我坚持将涵养高雅情趣、提升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放在核心的位置。

  灵动自信,即是在灵动的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和文化自信。表达自信包括口头表达自信和书面表达自信。这一直是乡村孩子的一个弱项,突出表现在书面表达能力差,口头表达不流畅甚至不敢表达。在语文课堂上,我创设一个个灵动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每周好书推荐、经典解说五分钟、名著故事我来讲等生动有趣的课前活动,学生需要课前阅读整理材料,甚至需要提前打好腹稿,又要思考如何讲才能吸引同学。这些真实灵动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在经典名著的阅读中丰富学生生命的底色,涵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百千

  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

  黄焕娜:在这个平台上,导师的引领、专家的培训、同学的交流都让我有了长足的发展。我觉得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必须对教育事业和专业研究保持足够的热情,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将存在的教学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依托省“百千万”这个培养平台,我有了新的眼界、新的胸怀,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科学研究让我们工作起来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广东教育》:您如何引领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黄焕娜:从一棵树的挺拔到一片树林的繁茂,我以教师工作室为依托,全力打造团队成员的研修平台、成长驿站。同时,借助“百千万”平台,我积极走出去,向更多的青年教师传经送宝,助力他们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引领团队绽放光彩。20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努力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语文教学路径,开展课题研究,寻找解决教学困境的策略和方法。在课堂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撰写了10多篇教学论文,出版1本专著,获评“南粤优秀教师”“潮汕星河辉勇师表奖”等。在平凡的乡村教师岗位上,我用爱与责任、信念与坚持扎根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在自己努力成长的过程中,我带领着一群乡村的语文教师“摸着石头过河”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一起开展教学活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一起开设阅读专题讲座……比如担任龙湖区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期间,我带领团队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组织学习经典课例,阅读专业书籍,聆听专家讲座,共同研讨设计课例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他们获市区教学技能比赛一、二等奖的超过10人次,团队成员论文发表获奖超过20篇,开设市、区教学公开课、专题讲座10次以上。

  从一个团队到一个群体,辐射更多青年教师成长。近几年来,我在汕头、汕尾、揭阳、潮州、湛江、深圳、东莞等地进行示范带学,交流分享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做法,给予更多青年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以引领和示范。在多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中,我将教育信念传递给乡村教师。有不少教师表示,听了分享后很受触动,愿意一起成长为乡村的好老师,为乡村孩子能享受优质教育而共同努力。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