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核心价值 铸就考场力作

  “核心价值”考查是试题思想性的体现,它关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所以高考评价体系将其列为考查内容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之首和总体特征的“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之首,但它并未引起有些考生的足够重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提升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及其把控能力,现以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简说其要旨。

  一、透视高考试题,明察命题特征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不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试卷,还是分省命制的试卷,均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的典型特征。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立德树人为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如: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写作,试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2.培根铸魂为要。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奋斗精神;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介绍了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典型人物,要求考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3.强调全面发展。贯彻“五育”并举,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2021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研读评价体系,探寻考查趋势

  潜心研读高考蓝皮书《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4)》,我们可以探寻出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在“核心价值”方面的三个考查趋势:

  1.突出重点。高考试题命制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凸显主旨。未来高考命题的主旨将紧扣核心价值金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3.不避热点。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与科技前沿等,也将是高考命题选题和取材的主要来源,引导学生密切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和关键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思想立场与理想信念。

  三、剖析典型题例,握牢三个抓手

  在审题、构思、行文过程中要把控好“价值取向”,就必须握牢情境、题意、现实等三个抓手。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阿舒》中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对十七岁的阿舒很有启发。这一感慨,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揣摩情境,思考取向。情境是实现“核心价值”考查的载体,它可以引发考生对“价值取向”展开思考。但需要说明的是,它只是一个触发点,考生不应拘泥于此,而应由此发散开去。该题的情境是现代文阅读Ⅱ《阿舒》,对思考“价值取向”具有启发作用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细心揣摩这段话,它给我们思考“价值取向”提供了三个维度:一是“要不要‘比’”,二是“比‘什么’”,三是“怎么‘比’”。对这三个问题,作者已经作出了她那个时代的回答,考生可以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肩负的使命,对更多“比”的话题展开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作出“在‘比’中认清、反思、提升自我”“优选‘比’的对象,打开‘比’的格局”等无愧时代、不负韶华的回答。

  2.吃透题意,把握取向。题意是“核心价值”生成、生发之本,只有对其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事实而及事理乃至逻辑层面的深度解读,才能真正吃透题意,从而较好把握取向。审视该题,最需要吃透的是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对“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句话只有进行以下三个层面的解读,才能较好地把握价值取向:一是句意层面。可以理解为“即使你不想去与别人比,但也形成了与别人的比”。二是哲学层面。“你不比”是一种主观意愿,“也是在比”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句话体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三是立意层面。“不比”可以在不同维度上与“比”有机统一起来,如“‘不比’是指不比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比’是指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灵魂之物’。因为有了不比的事物,才能让人更专注地投入到比的事物中来,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发展。”

  3.联系现实,明辨取向。现实社会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需要运用“核心价值”这面照妖镜来“照”。它可以让我们辨明孰是孰非、孰真孰伪,从而正道直行。将文题的核心价值“照”进现实,考生感到最纠结的问题是“倡导‘比’是不是在倡导‘卷’”。对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刻思辨,厘清“卷”和体现核心价值的“比”在三个方面的本质区别:一是从出发点来看,前者为了“小我”,后者更多为了“大我”。二是从采用的方式来看,前者往往是任性的,多是过度行为;后者是理性的,是适度行为。三是从追求的目标来看,前者只求“我赢”,后者旨在“共赢”。只有辨明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这句话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确定该题的三维价值取向:①不为个人而比,而为集体、国家而比。②不比利己,而比利他、利国。③不以消极应付状态来比,而以积极进取姿态来比。

  下文就是在握牢情境、题意、现实等三个抓手基础上铸就的考场力作,现作品析。

  [考场力作]

  打磨青春羽翼搏击长空比拼

  盐城考生

  时代之浪潮奔涌向前,人生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在世,免不了处处比较,殊不知百舸争流,奋楫者进,而我认为,当敢于比拼,于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之华章。

  利剑显锋芒,清风正气扬。我们需踔厉奋发,于比拼中一较高下。比拼,乃是催人奋进的号角。相对于社会上某些动辄“躺平”“佛系”的“咸鱼”,比拼与奋斗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全国的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君不见,若非敢于比拼与超越,岂有中国航天迅猛发展,后来居上,从嫦娥揽月到天和遨游星辰,中国正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豪迈前行。我们当学习那些改革发展中敢比敢拼的典型,勇于“亮剑”,比学赶帮超,共同推进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

  “善作”才能“善成”,“行稳”方能“致远”。我们需理性对待比拼,拒绝急躁冒进。在比拼中落后,心有不甘可以理解,但切不可急躁冒进,因为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比如马拉松比赛,它“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如果在比赛中途看到自己比对手暂时落后,就心急火燎,立即改变既定战术,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赶超,最终注定会因为体力不支而落败。同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在比拼中更不能任性而为,而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地调控节奏、精力、资源等,因势而为,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大自己,赶超对手。

  砺志可为剑,修心能成海。我们需正视比拼压力,学会区别对待。既有比拼,自会带来压力,若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比拼过程中带来的压力,则易使自己陷入自责与苦恼的漩涡。我们一方面要磨练坚强意志,提升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化解压力,不与自己较劲。既要有坚韧意志来推进可以改变的事情,也要有宽广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更要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唯有如此,方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坦然中驶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试看晚清名臣曾国藩,他既敢于比拼,直追先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更善于消解比拼带来的压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故而他能屡败屡战,“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让我们在良性的比拼与互动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打磨青春羽翼,搏击长空比拼。

  品析:这篇作文展现了中国青年踔厉奋发、赛道争先的雄姿,故而在核心价值的高原上熠熠生辉。第一段展示时代弄潮儿姿态,书写青春壮丽华章。第二段展示奋斗姿态,关注科技前沿。第三段展示理性姿态,勇担使命责任。第四段展示自洽姿态,注重文化传承。第五段展示胸怀天下姿态,抒发“强国有我”的豪情。何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文得之。

  周敦颐《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在高考作文中,这个“道”就是“核心价值”。笔者相信,广大考生如果能打开格局,高扬核心价值,自可铸就“铁肩担道义”的高考力作。

  [附]

  阿舒

  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 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

  “苦不苦?苦的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 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

  “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旱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笫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荻,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干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 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己堆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 “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选自《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