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育才中学:校本教研推动“双新”落地

  2021年3月,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中学(以下简称“育才中学”)被评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深圳市示范校和深圳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生物学学科示范基地;11月,被评为广东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

  育才中学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实施素质教育,践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以校本教研为支撑,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积极变革育人方式,实践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以校本教研助推高中“双新”落地。

深圳市育才中学:校本教研推动“双新”落地

  一、教研变革:践行“双新”的底层支撑

  “要强化学校教研组及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是要加强和创新校本教研活动,以解决好教师职业倦怠与实施新课程的时代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均衡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需求之间的统一,让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共生共长,以教师成长为抓手促进学生成长,学生成长进一步成就教师专业发展。”校长姚晓岚说。

  为此,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校的育才中学,立足学校实际,构建了四层次校本教研体系:常态化教研——使集体备课常态化、规范化;主题化教研——学科组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联合化教研——与名校分学科和年级开展新教材课例研究,探索学科教学范式;学术化教研——开展高端学术研讨,拓展研究思路和解决疑难问题。四层次校本教研体系全方位促进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育才中学新时期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30多个省、市、区级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学校共建名师工作室联盟,构建“新岗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梯队化和专业化的教研共同体,发挥骨干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升教师师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陶勇说:“每周定时定点进行的常态化、规范化的集体备课,是我最受益的教研活动,是让我站稳讲台的不二‘法宝’。在深入的研讨学习交流中,我加深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相关文本的理解,在模仿和摸索中,我学会了单元概念的解构与单元整体设计,并能够结合单元内容做出说课课件和课时课件,还能精选训练题和分层作业用于评价。”

  学科组是学校教学重要的组织,是整个学校教育系统运作中的枢纽。为推动学校学科组建设,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注重发挥学科组长作为学科发展的规划者、学科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学科活动的设计者的角色作用,让学科组组长与学科组教师一起制定三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使学科组工作与学校整体发展思路保持一致。

  为推动学科组的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科组的教研功能,表彰在教学、课改、教研等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学科组,学校制定《育才中学优秀学科组评选方案》,从科组文化、教学常规、课程建设、教研科研、学科活动、教师发展6个维度21项指标,定期对学科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

  二、三动课堂:课堂提质的重要抓手

  育才中学曾开展“分材教学”和“卓越课堂”的创建活动,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起,学校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要求,全力打造问题驱动、思维灵动、评价互动的“三动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从情境发现问题,以问题激发思维,由思维促进表达,评价贯穿其中。通过建设以“三动课堂”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形态,为课堂教学搭建“情境—问题—思维—表达”的基本路径,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思维和内在驱动力,进一步实践基于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转变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一种教学规范,“三动课堂”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稳定性,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理念,眼中有学生,教学有方法”,运用深度学习理论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开展大概念教学,稳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种教学提示和教法指导,“三动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可能性,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教学的特色和特点,根据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具体实践特征,开展学科教学范式构建研究,对“三动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再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目标·达成·分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活动·素养”转变,引导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阶发展。

  学校生物学科组在“三动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将“健康意识”“生态意识”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形成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三动二意”教学模式。“二意”有着两方面的含义:在育人角度上,健康意识和生态意识是生物学科的核心价值,教学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态意识;在教学特色上,有意义、有意思是学科的魅力所在,“让每一节生物课‘有意义、有意思’”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

  生物学学科组长冯琳介绍:“在新课引入环节,我们从‘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命科学史情境’三类情境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形成认知冲突;在新课学习环节,沿着‘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设置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内化知识,形成学科思维,化解认知冲突;在课堂总结环节,联系生活、生产、科研、生态等方面,由学生提出拓展性问题,并联系自身实践进行问题解答,从而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化。”

  “接下来,我们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项目,诊断课堂,用课堂行为分析的方法,帮助教师发现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不断深化‘三动’课堂建设。”教科室主任徐鹍说。

深圳市育才中学:校本教研推动“双新”落地

  三、五育并举:学校课程的逻辑主线

  新时代下,学校要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就要解决“重育分、轻育人”,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以及“重学科、轻融合”,片面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科整体融通的问题。这是育才中学学校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学校按照公需课程、特需课程两个维度,聚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构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其中,公需课程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对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校本化重构形成课程内容,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特需课程指向学生个人的学习需求,以“课程超市”形式开展,学生自由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科文化魅力周活动是育才中学课程实施的创新形式,通过在一周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将静态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学习兴趣,展示学习成果,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语文学科文化魅力周有叶圣陶杯大赛初赛优秀作品展、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红楼梦》《雷雨》课本舞台剧;地理学科文化魅力周有地理手抄报科普展、地理灯谜会、观察月相活动;英语学科文化魅力周有书法与海报展、经典影片配音、词王争霸赛、英文电台播报……

  此外,一体化的德育特色课程、体教融合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基于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活动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也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一体化的德育特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课程、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普法教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公益服务课程、仪式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课程等,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德育课程的课内外融合、校内外融合、国内外融合和线上线下融合。

  体教融合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能和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必学)以及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分项选课课程(必修选学),在开展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

  基于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体验活动的高中劳动教育课程,涵盖学业发展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健康生活指导、社会实践课程、综合素质评价五方面,让学生,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增强职业体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升学与职业发展需求。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冯涛说:“我们努力构建、完善基于学生素养提升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让学生发展指导成为牵引学生自主成长的发动机,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塑造具有自信阳光、进取包容独特气质的育才学子。”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