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界 见未来——访江门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晓琼

观世界  见未来——访江门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晓琼

  陈晓琼,江门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小学英语正高级教师,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教学硕士,国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特级教师,四届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2-2023),全国小学十佳外语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主持人,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陈晓琼引领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教研基地(江门),以打造“中国全球胜任力”为切入点,构建运行“以项目为点、以问题拉线、以成果扩面”的三位一体立体培训新机制,解决学校的真问题,培养学生的真素质。

  《广东教育》:陈老师,怎样理解“中国全球胜任力”?它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提出来的?有何现实意义和创新点?

  陈晓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PISA2018测评对“全球胜任力”做出的定义为:“审视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而行动的能力。”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全球胜任力。

  江门是中国三大侨乡之一,江门华侨出洋打拼、念祖爱乡、造福桑梓、落叶归根,正是侨乡之环境与侨乡人之视野,让江门小学英语学科打造“中国全球胜任力”的教研基地品牌有了根基。全球胜任力更加强调我们要爱中国,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

  因此,我们提出,江门小学英语教研基地建设要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行,与侨乡同行,与同行同行,与学生同行,最终促进学生语言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素养的融合发展。

  我们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分解为一个个行动步骤,并将这些步骤融入现有的常规课堂英语教学,围绕主题意义形成跨学科素养导向融合课程,配以“让英语学科教育回家系列研讨活动”作为研究支撑;以主题意义为统整,围绕中国文化构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专题课程或者课程群,配以“全球胜任力世界课堂之‘向世界说好中国故事’系列研讨活动”作为教研支持;甚至把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家校共建活动、社会实践中,搭建综合英语实践课程。

观世界  见未来——访江门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晓琼

  《广东教育》: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离不开外语能力,这也是对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从教研角度来说,怎样做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陈晓琼: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并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提出中国方案,传播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教研团队开发了“向世界说好中国故事”专题课程及课程群。除了常规日常教学以外,参与教研的各校都设有专题课,每周或者每月可在其中选取一节作为专题课程。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筛选出中国节庆、中国习俗、中国伟人、中国景点、中国历史故事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以此为主题作意义统整,结合课本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已知经验和认知结构进行内容加工,在外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开展绘本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阅读、写作、辩论、讨论等。

  教研基地已经出版的专著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基于全球胜任力视点研究》《全球胜任力融合课程:跨领域素养导向》《全球胜任力专题课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全球胜任力实践课程:双语社会成长活动》。

  《广东教育》:打破学科界限、跨领域教学是近几年的教学热点。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如何带动“跨领域素养导向”教学?

  陈晓琼:我们策划举办了“迁移,看得见;能力,带得走”的30多项支持融合课程建设的跨领域素养导向系列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新课标理念和大教材观的指引下,围绕主题意义对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了系列的跨领域素养导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其资源包。从首次“侨乡少儿行”公益课开始,有以戏剧形式根据各自立场互相劝说,提升学生交流与合作、创造与革新能力的尝试;有围绕新会柑普茶文化主题进行跨学科体验,提升全球视野和文化品格的课例;也有“我为社区做贡献”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沟通、小区参与、多元共融、个人责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们也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英语与科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的结合,如双语社会成长活动,带领学生到华侨华人博物馆做双语导赏,职业体验,参观大学等。

观世界  见未来——访江门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晓琼

  《广东教育》:翻看教研基地的中期报告,基地现已形成了281份小学英语单元整体作业设计,56份成果课例及资源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7份资源被评为广东省英语教学资源征集优秀作品,另有334条生成性教学资源、30项研修课题等,可谓硕果累累。您如何带领团队实现区域性的英语教研创新?

  陈晓琼:从2012年起,我连任了4届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入研究自然拼读教学,在工作室多位成员的努力下,此项目在江门市城区学校实验了6年,在农村学校实验了3年,多名骨干教师组成的送课团将实验成果送往广东多地,惠及更多学生。项目组的工作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2018年1月,我调任江门市教育研究院担任英语教研员,也以项目模块带动各级教研员、教师轮动、联动。2021年4月教研基地建立后,我们以各县(市、区)学科基地负责人(教研员)及其团队为领航,以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7所基地学校为载体,联结了29位教研基地核心组成员及其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师。

  在江门四市三区英语教研员共同参与下,我们构建了不同规模的若干PD&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us Research)专业发展研究社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在管理上,我们提倡“以项目为点”,研究社群围绕研究专题自组团队,自定项目,主动教研,一社群一特色,共同决策,集体问责。项目社群间既竞争也合作,胜任力评价指标围绕管理、专业、研究三方面,以团队捆绑评价为导向,用团队差异资源助推,聚光每位社群成员,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教研成果发布会,以结果为导向并且持续改进。在内容上,探索践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的小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教、学、评、研、训一体化。在全球胜任力视域下,建设跨学科素养导向小学英语融合、专题、实践等系列课程。通过一个主题、八大项目模块,进行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模式创新,实现培训效果最优化。

  教研基地多次开展基地项目学术研讨、项目管理研讨、送教下乡、项目论证会、项目启动仪式以及项目系列介绍,加速江门市2770多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超60万学生受惠。大部分研讨活动都采用混合式研修等方式,每次活动都录得6000多人次参加线上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万人次参加了教研基地组织的培训活动。工作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一线教师表示研训活动理念前沿,实效性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引性强,能学能用,对教学很有帮助。

  《广东教育》:成果发布会也是比较新颖的模式,具体是如何开展的?

  陈晓琼:每次成果发布会一般有6~8位老师和专家协同完成,实现了“以成果扩面”。有六个基本环节:第一,主持人简单介绍本次活动主题、内容要点、主讲名师及点评专家;第二,观摩名师对项目组开发的主题单元进行整体内容分析(说课形式);第三,观摩名师上课(选取其中一个课时进行现场授课);第四,多个微讲座主题分享及反思;第五,专家现场点评及实时互动;第六,项目组发布此主题单元的内容分析、分课时微课、PPT、课堂实录等。

  《广东教育》:我们还注意到,教研基地组织了项目联合攻关组,即“以问题拉线”,这些攻关组是怎么帮助一线老师解决学校的真问题的?

  陈晓琼:第一步,诊断式听课,下沉到各项目组,覆盖式听课评课,收集问题或提出问题。第二步,问题解决专题型讲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提供改进策略。第三步,示范性课例,辅导项目组磨课,通过骨干教师示范、项目组教师同伴互助,对于不同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四步,反馈式听课,继续跟进听课,主要观察问题解决成效,指导项目组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案。第五步,问题解决成果发布,把已经过实践并收集的解决方案进行成果发布,结合课例、案例,为老师们提供直观性示范,陈述问题解决策略。

  《广东教育》:最后,请谈谈教研基地下阶段的计划。

  陈晓琼:基地将继续以服务为宗旨,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学科发展、关注教学价值、进行跨学科研究。建立集“教学展示、课例研究、主题培训、成果发布、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主题式”研训机制,做到围绕主题、破解难题、形成经验、推广成果,提供教师自主教研空间,挖掘教师教研个体潜力,释放教师发展活力,推动教研培训文化转型。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