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要求,也是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具有内在逻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坚持、现实的人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强调彰显着两者融合的可能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终从内容与形式的深度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立足百年奋斗的历史图景,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一表述指明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重要性与必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和精神呈现,植根于深厚而广泛的历史积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始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精粹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先进的文明思想,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和争取自由解放的伟大理论。优秀文化体现着先进理论的共性,彰显真理的力量;先进理论又反映出文化的个性,孕育精神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两种生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就开始了交互碰撞与融合,并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既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要,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具体情境下的必然产物。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历史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需要。

  (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需要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王朝逐渐衰落,国家内忧外患,人民困苦不堪。“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人民的重要使命,而中国的救亡图存需要先进文化的指引。一方面,中国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另一方面,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需要转化为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实现民族复兴;在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面前,中国需要一种先进的思想,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加快进入现代社会,这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奠定了条件与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冲破封建社会制约、摆脱封建统治制度提供重要的思想力量。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共产主义思想融入了大同社会理想的文化基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独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带来了光明,开辟了一条有效可行的救国途径,是摒弃糟粕制度、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崭新方式。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革命实践才能实现科学的大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相互交汇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落后的文化形态必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必然性,首先,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其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契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与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作出努力,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优秀人类精神文明成果,能够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治理等各方面提供思想借鉴。在当前中国,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正确看待并扬弃中华传统文化提供重要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不同的层面,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契合,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要立足时代,根据时代的发展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回应。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在根据时代变革的现实情况,紧随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更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民族特性还是在时代性上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的结合不会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的自觉创造过程”。[3]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结合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对社会发展作出科学指导,从而体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丰富其理论,使之呈现“本土化”“民族化”特点的必由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充分吸收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引导、道德指引、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赋予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历史节点,选择了诞生于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行动指南纲领,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两者在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关注现实的人以及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契合。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充分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中国古代哲学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也没有明确使用“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哲学术语表达其思想。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古代辩证思维、朴素唯物、唯物历史观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庄子提出“气”聚而生、“气”散而亡,则是强调“气”是世界的本原。无论是“道”还是“气”,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出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论是存在相通性的。此外,中国古代哲学中也蕴含丰富的辩证观点。如中国古代提出的阴阳思想,其中包含着统一、对立和互化;在周易的“八卦”学说、《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中提出的有和无、生和死、强和弱、攻和守、进和退等观点,也都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这与马克思的中的唯物辩证法中具体观点对立统一、质量互变、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理论相近。”[4]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在如何看待世界发展等问题方面具有相似性,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内在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关注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要求对人的关注应站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与境遇,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提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旨在解放全人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坚持以“现实的人”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前进动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题、主线、核心是“现实的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也是其重要思想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民为君本”“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强调了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重要性,要求统治者关注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思想,注重人伦道德、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理论。这种对“人”的关注与重视,为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价值指向,这也奠定了中国社会爱民的优良传统。把人民放在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现实的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解释世界,同时也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质为人民改造世界提供行动指南,指引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行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如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知行合一”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关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尊老爱幼”的价值观等,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与具体行动的指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关键点。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充分表明,两者融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然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守正创新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辩证扬弃的原则吸收和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典籍、诗词、谚语等。这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与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化的语言、技术,能够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和时代感召力。在当前意识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立场、观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格局,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沉淀,形成了内容庞大、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精华,同时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内容,甚至是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这要求人们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以辩证的思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更具有吸引力。此外,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时代背景相结合,并为其赋予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提炼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以现代化的语言风格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话语体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话语表达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在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打破思维定式、借助创意设计、数字技术、自媒体等媒介使用新鲜活泼接地气的“漫话”“趣说”诠释解读传统文化的文学经典、神话故事,推动其持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其次,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国人民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中国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无不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习惯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西方世界,其在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等方面与中国社会存在一定差异,不经过本土化的重新加工会让中国百姓难于理解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经典诗词、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运用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阐释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人民的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话语表达的转变,不仅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真正相结合,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深入人心,同时还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形象化、创新性的话语表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天然优势,既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切感和代入感,也不断推动着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样式繁多,通过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大众形式,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提高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理解,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最后,从内容与形式的深度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民族特性,有利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时代价值,展现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7]新时代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应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社会的转换。这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要深入分析和阐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推动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好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就是要遵循古为今用、反思继承、融汇创新的原则,突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建设符合时代精神和民众需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则必须在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情况下,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指引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167.

  [3][4]姜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45-4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814.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责任编辑: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