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科学路径

  摘 要:及时把握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教育契机,从培育重点、切入点、培育方法等维度科学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科学路径。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自觉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生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困惑点、社会关注的热议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同龄人的闪光点切入,与学生所思所想同频共振;恰当运用解疑释惑法、叙事说理法、比较鉴别法、实践锻炼法等方法,因势利导,推动教育教学向纵深展开。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依托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路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每个学生都是亲历者和体验者,结合现实生活及时给予学生教育引导,做到疫情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

  一、及时把握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教育契机

  “危”和“机”总是同时并存的,重大疫情给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教育契机,及时把握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达到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效果。

  (一)拓展育人场域的契机

  学科知识的习得与积累并不必然、直接地质变为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内化提升,即需要依托现实生活,学生在运用学科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内化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次重大疫情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生活场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学生对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价值观更容易接受和信服;学生在对“疫情防控中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如何有序参与疫情防控”等原生态问题的探究与实践中,逐步建构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才会隽永深刻;在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伟大的民族精神凸显,大爱善举频频涌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找到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及时把握重大疫情蕴含的教育契机,帮助学生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内化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让其在学生的生活中落地生根,真正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素养。

  (二)彰显育人价值的契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疫情防控中,加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并在参加疫情防控中历练成长,学科育人价值在疫情防控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如,培育“政治认同”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培育“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看待疫情带来的“危”“机”,舒缓内心对疫情的恐惧,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价值取向参与疫情防控;培育“法治意识”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法律权威,服从疫情期间依法采取的应急管理,知晓疫情防控中的权利和义务,提高依法参与疫情防控的能力;培育“公共参与”素养,鼓励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将爱国情、报国行转化为科学防疫、依法行事、发奋学习的具体行动中。

  (三)检验育人效果的契机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是检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内隐的观念、品质和能力,难以直接观测和度量。内隐的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成为可能。学生在不确定的现实生活中表露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将更为真实,有利于客观的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在重大疫情突发、紧急的特殊环境中,学生内隐的思想、品格、观念将以更加突出的方式通过其行为外显,教师应及时把握在重大疫情中检验育人效果的契机,观察学生在应对重大疫情中的行为表现,综合评价其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

  重大疫情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并结合重大疫情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教学。

  (一)政治认同: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凝聚强大力量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政治认同”素养的基本内涵是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坚定信念,使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必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激发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疫情防控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就是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奋不顾身的事迹,帮助学生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有责任有担当、最可信赖的党,激发学生爱党之情,拥护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宣传党中央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所采取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讲述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真诚抒发对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切实增强“四个自信”;通过身边普通人在疫情防控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让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遥远,就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

  (二)科学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素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科学精神”素养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指能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客观规律等,就是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2]

  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学生身心带来了强烈冲击,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疫情防控中培育“科学精神”素养,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灾难和挫折,缓解内心的过度恐惧,以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疫情;引导他们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理解和支持国家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为疫情防控大局做贡献;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学校陆续开学,教育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研判疫情,疫情反弹的风险不容忽视,继续做好科学防护;与灾难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当战胜此次疫情后,依然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研判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灾难的准备。

  (三)法治意识:将尊法崇法内化于心,守法用法外化于行

  “法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需的基本素养,培育青少年的法治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3]

  法治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确保了政令畅通,一声号令,各部门迅速集结,各司其职;也确保了个人遵守防疫规则、强化自我约束,降低了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依靠法治力量及时惩戒违法行为,威慑不法分子,震慑潜在的蠢蠢欲动者,法治维护了应急状态下的社会秩序稳定。在疫情防控中处处体现着依法治理、依法防控的力量,培育“法治意识”素养,首先从学生经历的疫情防控生活入手,让学生拥有“法治让社会更稳定、更安全”的认知和体验,理解“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激发他们尊法崇法的情感;宣传关于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知晓和理解疫情期间的特殊规定,明确疫情防控中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平时个人的行程是隐私,但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自己的行程特别是去过疫区的行程必须报告;教育引导学生将尊法崇法内化于心,将守法用法外化于行,自觉依法参加疫情防控。

  (四)公共参与:有序参与社会生活,勇担社会责任

  内隐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得以表现出来。“公共参与”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素养的行为表现。公共参与表现为有序参与公共事务、体现为承担社会责任、强调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4]

  在疫情防控中培育“公共参与”素养,强化主人翁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有序参与疫情防控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体为:疫情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重大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而不是被动应付;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科学防护的自律者,严格遵守防疫规则,有序参与疫情防控,不给社会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做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者,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积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个乐于奉献者,力所能及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做一个惜时如金的勤学者,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具体行动中,克服疫情影响,只争朝夕,发奋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才干,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三、找准教育教学的切入点

  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困惑点、社会关注的热议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同龄人的闪光点切入,开展教育教学,与学生所思所想同频共振,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因势利导,推动教育教学向纵深展开。

  (一)思想认识的困惑点

  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带来了诸多挑战,学生在面对重大疫情时,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部分来自对疫情缺乏正确的认知,比如,随着全球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上升,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产生困惑和恐慌;学生从互联网接收到各种声音交织、鱼龙混杂的海量疫情信息,这些信息强烈冲击着学生的思想,由于缺乏对信息有效鉴别和筛选的能力,由此产生信息超载的困惑和焦虑;还有来自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困惑,比如,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拉开后,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困惑。开学前线上居家学习、开学后线下线上学习衔接的不适应等,影响学习效率,对学业产生了困惑。这些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造成学生情绪、生理、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因此,应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困惑点切入,对学生的困惑给予积极回应。

  (二)社会关注的热议点

  在疫情期间,社会热议事件层出不穷,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讨论,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重要因素。有的社会热议传播了正能量,比如,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等,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但有的社会热议放大了社会的瑕疵和意见分歧,激化了矛盾,比如,由于担心境外疫情输入,放大了个别留学生的不当行为,海外留学生能否回国也成为争议焦点。对于有着不同观点碰撞的社会热议,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容易偏听偏信产生误解和不理性情绪。因此,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议入手,及时给予学生教育引导,既要传播正能量,又要化解分歧和矛盾。

  (三)情感交流的共鸣点

  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疫情防控中,全国人民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形成了巨大的、令人动容的情感能量场。置身于这个能量场中的学生备受感染,心潮起伏,此时应“趁热打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找到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共鸣点。疫情的特殊时期,学生最突出的情感需求是获得安全感,学生非常关心疫情防控成效、国内国际疫情发展势态、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复学后是否安全等与安全相关的话题,从这些话题切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张张逆行武汉的请战书、白衣天使血痕道道的双手,这些戳中泪点的人、事、物,既是打动学生的动情点,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共鸣点。以此入手,与学生的情感同频共振,因势利导,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同龄人的闪光点

  同龄人的行为示范,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亲近感和榜样性。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涌现出一批有社会责任感、高度自律、勤奋好学的青少年,比如,青年学生郭岳从离开武汉回家乡,再到确诊、治愈,整个过程高度自律和科学防护,最大限度地切断传染源,未连累一名亲友,堪称典范;在武汉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学生黄玉婷、杨一帆,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争分夺秒学习;四川广元高一学生小杨,到悬崖边上寻找到较强信号,以及西藏少年斯朗巴珍爬到雪山顶上寻找较强信号,她们在寒冷中坚持上网课……从同龄人经历的各种事情和青少年的闪光点入手,更容易吸引学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也更愿意借鉴和模仿。

  四、恰当运用教育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恰当运用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的,更有效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解疑释惑法

  关注和及时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学生解疑释惑,疏通思想、抚慰心理,既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需要。思维方法的局限和思想认识的偏差是学生产生思想困惑和负面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由于没有全面辩证地看待疫情的影响,片面将疫情的消极影响在内心放大,学生对疫情产生了困惑和恐慌。因此,把为学生解疑释惑与培育“科学精神”素养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看待疫情的影响。

  首先,疫情是灾难,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经历了无数次由病毒引发的疫情,每次疫情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如中世纪在欧洲爆发了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夺走了当时欧洲近1/3人口的生命,给人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记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破坏性极大,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强烈冲击。但是,疫情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又给人们提供了反思与革新的契机,通过此次疫情,我们发现了疫情防控中的短板和不足,改进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人类与疫情的斗争中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和创新,如疟疾在全球肆虐几千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实验,开创性研制出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03年“非典”期间,许多人居家减少外出,中国初生的电子商务抓住了契机,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网上购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促进了电子商务大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5G远程诊疗系统等一大批新技术助力此次疫情防控,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正如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强调,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5]

  通过引导学生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和损失,又要看到疫情带来反思与革新的契机;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又不要被困难吓倒,树立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既有利于疏导和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负面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素养。

  (二)叙事说理法

  在抗击重大疫情中涌现了许多感人故事和创造了许多奇迹,这些故事和奇迹蕴含着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叙事说理”就是要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并阐释故事背后昭示的深刻道理,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进而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比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首先要正确并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国家制度是抽象的,学生直接从理论上理解国家制度优势是困难的,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高效能却是看得见、可感知的,通过看得见的国家治理效能,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

  在抗击重大疫情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更加凸显,制度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强大效能,产生了让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在抗击重大疫情中,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14亿中国人同向发力、同步前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地医护人员、防疫物质迅速集结驰援湖北。企业闻令而动,迅速复工复产生产疫情防控物质。几千名工人,上千台车辆设备,通宵奋战,在不到10天的时间分别建设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

  疫情防控是一项庞大、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和最可靠保证。向学生讲好疫情防控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故事,并深刻揭示故事中所彰显的我国制度特点和优势。通过看得见、可感知的疫情防控强大效能,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特点和优越性有了更具体、可感知的评价标准,从感性认识国家治理高效能上升到理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比较鉴别法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识别假丑恶的能力。在疫情的非常时期,人们内隐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凸显,这些思想和行为中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之分。通过不同思想和行为间强烈鲜明的比较,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思想和行为参照的坐标。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生命共同体、健康共同体,彼此间的生命健康高度关联。在疫情的非常时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服从疫情防控应急管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防护,不给疫情防控添乱就是真善美的行为。而有的人却丑态百出,谎报瞒报病情、隐瞒自己到过疫区的旅居史,一言不合即向防疫人员恶语相加、拳脚相向,这些给疫情防控添乱的行为不仅丑陋,还要受到法律的惩治。

  通过正反面行为直观、鲜明的比较,并引出正确的结论,既提高了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又给学生进行了生动的法治宣传教育,为学生在疫情期间如何有序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真善美的行为示范,增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性。

  (四)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是让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生活中落地生根的有效方法。学生实践锻炼的过程,就是将学到的学科知识,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付诸于实践,经过反复的实践锻炼,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实践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应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学生实际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恰当选择实践锻炼的方式。

  疫情期间,互联网是学生学习与交流的主要途径,要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实践锻炼。比如,在线上参加志愿服务,协助开展防疫知识宣传普及、参与网络课堂的学业帮扶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等,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在奉献社会中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校陆续复学,校园成为了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学校是聚集性场所,如何做好科学防疫和学习两不误,如何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又不造成人际交往隔阂等,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学生需要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应对复学后学习生活挑战的能力。比如,参加校园疫情防控实践锻炼,服从学校管理,做好个人防疫,力所能及地参加疫情防控辅助工作;参加关爱互助实践锻炼,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在互帮互助中尽快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有序参与学校生活的能力,在关爱他人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1][2][3]韩震.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优化思想政治课学科育人目标[J].人民教育,2018(07):45-49.

  [4]李晓东,任会波.公共参与及其教学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6):12-14.

  [5]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习近平总书记陕西考察纪实[N].光明日报,2020-04-25(01).

责任编辑: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