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与特征

  摘 要:语言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又阻碍人们相互沟通。语言的互动过程形成了话语,话语成为了连接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中间点。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实现的中介,结合新时代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特殊发展逻辑和鲜明特征。在其意识形态逻辑、语言传播逻辑和社会实践逻辑上,分别强调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时代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社会关系描述与社会实体构建相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特征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实效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特征

  “话语”作为一个术语,首先出现在语言学中,又逐渐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其他许多领域。其他领域中的话语概念往往借用了语言学中话语的“语言的运用”的含义,但是突破了语言学的界限。话语具有了社会的、历史的维度,比如舍策尔就在文化人类学的背景中将话语视作语言、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联结,文化本身就是话语,而在社会学领域,尤其是经验社会学中,话语常被认为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对话。[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属于教育话语的一种,具有一般性教育话语的基本属性,是教育话语属性的共性与自身个性的统一体。新时代作为一个时代的历史概念以及时代化的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新要求、提供新环境、创造新机遇。“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显现出自身的独特逻辑和鲜明特征,使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同时,这些逻辑和特征又继续追随新时代的进程,继续发展完善。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

  福柯在总结话语的特征时,运用了事件、实践、实证性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含的重要逻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主要包含意识形态逻辑、话语传播逻辑和社会实践逻辑三方面。

  (一)意识形态逻辑

  意识形态逻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逻辑特征,从政治制度表征上看,其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思想观念价值上看,其尤其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思想;从意识形态机能上看,其首要出现在人的“再认识”过程中。

  首先,在政治制度表征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就深刻体现为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福柯在描述话语与体制的关系时提到,体制“表明话语属于规则范畴”,体制“长期以来一直监视它(指话语)的出现,并且已经为它准备好一予其荣誉也缴其械的处所”,“话语也许某些时候具备些许威力,却也是从我们这儿(指体制),也只能从我们这儿获得”[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体现就是在政治制度表征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党的领导又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者之间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阶级性质的鲜明体现,即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其次,在思想价值观念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明确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本身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也始终以“人”为本,将人民的话语意愿放于主体地位。“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4]与资本主义国家话语中的资本伦理逻辑不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鲜明体现人民伦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蕴含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真正全面、彻底、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人之本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出发点,带来了在社会整体思想观念中的以人为本特色,同时,人格作为社会化的结果,使得群众主体的主人翁意识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

  最后,从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再认识”机能来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也重点体现了人的作用和价值。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把个人呼唤或质询为主体”,[6]由于意识形态具有“镜子式中心化的结构”,能被呼唤或质询的主体得以在呼吸或质询的话语中看到自己,在自身中再认识自我,确认自己的身份。[7]“再认识”的过程使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同时,也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使得个体不断同化于对象并重新发现自己,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的重要承担者。马克思也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个体的意识和发展中得以衍生。从意识形态机能上,也凸显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

  (二)语言传播逻辑

  语言传播逻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所必须遵循和利用的规律,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离不开其语言本身的范式,且必须回归到语言的路途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是语言领域的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具有改造和创新语言的能力,把语言铸入新的时代模式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言传播逻辑强调时代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时代势能来看,现代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言传播逻辑的必然要求;从技术革新来看,新媒体依赖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逻辑面对的首要问题;从文化语境来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传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传播逻辑的重要进路。

  首先,从时代势能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需要完成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转型。海德格尔从“存在”的角度,推崇回归语言本身,才能回到人的本性。“话语作为言说或书写之物”,[8]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离不开时代势能,其特定时代境遇下的文化规制与范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总结话语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自觉掌握并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话语内容。时代创新作为“新时代”这个历史概念和“新时代化”这个社会历史的总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反映时代、记录时代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活力。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立足其现代转型的时代语境,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主动吸收时代语言,尤其是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新的语言和理论,并自觉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熟悉的话语内容。

  其次,从技术革新来看,新媒体加剧了人的媒介依赖、实现了媒介的话语赋权,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遭遇更大挑战,但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铸和革新带来机遇。对此,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形式,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理念上,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主动开辟网上途径、参与网络交往,丰富新媒体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在行动上,应当提高媒介引领力,对于积极正面的舆论,应当加强宣传和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对媒体舆论环境的治理和管控。同时,要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加大对主流思想、主流舆论的推介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代表主流的正面话语,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阵地。

  最后,从文化语境来看,利用好传统文化的资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传承,对于建构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文化全球化热浪涌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直面传统文化理论与现代文化体系间“破”与“立”的矛盾与冲突,意即固有的话语文化传统在社会转型中逐渐被改革、消解甚至摒弃,其原先的话语文化谱系呈现迷惑与杂乱状态,而能够充分契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的新的精神动力体系与文化体系尚未在文化整合与创新中得以明确而牢固地建立。[9]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路向时绝不能迷失,而应该汲取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坚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特点,在语言传播逻辑上渗透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涵育与引领,坚持对中国本土化传统话语的内化和认同。将时代创新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社会实践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话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社会实践逻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特征,其本身就涵盖了社会关系描述和社会实体构建的过程。从事件规律性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逻辑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贴近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从实践交互性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社会关系的描述和对社会实体的构建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交互过程;从主体意识性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逻辑强调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首先,从事件规律性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逻辑是一个不断认识规律的过程,不管在进行社会关系描述的过程中还是进行社会实体构建的尝试时,都会不断接近真实的事件发展规律,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福柯指出,“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新事物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其重复的事件中。”“正是在此种实践中,话语事件发现了它们的现了规律性” [10]。正是在这种不断接近事件规律性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了针对社会关系描述的实践逻辑。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的问题归结为语言的描述问题,凸显了描述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同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社会关系的描述,可以归结为其对事件规律性的描述。

  其次,从实践交互性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逻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时时刻刻处在互相影响之中。“话语必须被当作不连续的实践来对待,彼此互相交叉,有时相互比邻,但同样可以相互排斥或彼此全无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来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归到实践。实践是永恒发展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新时代实践的发展下也必须时刻发展。描述存在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描述与社会实践不相符的时候,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构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践逻辑中对社会关系的描述和对社会实体的构建是同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描述的同时又在构建。

  最后,从主体意识来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实践逻辑受主体意识的支配,其发展和运行并不是盲目的。“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机器当中,并规定了受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而这些实践则存在于主体的物质的行为中,于是这个主体就在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按照他的信仰来行动了”。[12]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描述具有内在和外在、确定和不确定之分,解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实践逻辑中个体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13]在社会实践描述和构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都不能忽视主体的意识,必须考虑到主体的需要和选择。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标准。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一系列新特征,即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实效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按照一定语言规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须工具和现实中介。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固有属性,其科学发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以存在的必然要求,因此,既强调政治性又追求科学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政治性特征,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所谓政治性,就是国家统治阶级掌握话语权,一切话语分析为巩固国家统治而服务。[14]政治性话语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性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性质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体现政治性的一面,这是完全必要和不可忽视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等同于政治话语,也不能泛政治化,因此必须体现科学性,达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科学性。

  内容上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不可避免地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产生密切联系,其内容囊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理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科学性,这是科学性不是从实证主义经验出发的科学性,而具有科学揭示社会实践发展规律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又在过去的实践经验中形成了科学的学科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和对象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话语原则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之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但是,先进的思想和制度并不会天然滋生出先进的宣传手段,如何在一个需要传递大量最新精神和话语的平台戴着镣铐跳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就十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在形式上的科学性。在形式上,首先,是文本形式的科学性,“本”之科学性的重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系理论和认识的出发点,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二是它体现了实践的方向,具有价值论的意义。[16]因此,不管是教材话语还是理论话语,本文话语的科学性始终是亟待发挥的形式。其次,是实践形式的科学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实践形式的科学性尤其需要更加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新媒体语境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从而掌握新媒体舆论话语主动权,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国内错误社会思潮干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17]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性可以表现为科学化的话语理念、话语语境、话语内容等。

  (二)实效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合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文化困境的现实和结果导向的要求,必须实现其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表达,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也是理性话语和情感话语的结合表现。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行为或思考具有普遍认可的价值,并且这种价值不受特定社会和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是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价值的终极依据。[18]艺术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理论和实践中、批判和融合中所体现的美感,在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生动性和多样化特征,侧重于教育与艺术的融合、体现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规律的探究和运用能力。

  从过程导向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也就是理性话语和情感话语的结合表现。参照哈贝马斯的“普遍有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需要以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特点为前提;而艺术性则需要生动性、完整性、多样性、独创性等特点为前提。将实效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有助于不断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又不断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性话语和感性话语的有效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再生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蕴含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强制式的单一思维模式,力求打破与新媒体时代不相适宜的陈旧思想观念,大胆创新,主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探索新时代话语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工作实效性。

  从结果导向要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也是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是指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重合的国家。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整合能力。“文明型国家”的话语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崛起的性质和规律,而对这种性质和规律的解读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这么一个大问题。[19]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从“文明型国家”中汲取资源并复归到“文明型国家”中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效性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而其艺术性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诠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艺术性的诠释,其实也强调了它的技巧性,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三)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客体出发,结合其功能特色和过程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挥主导和示范功能的过程中能动创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主体展现。不管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功能还是过程来看,都体现了普适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体现在话语主体的大众性和个体性上。“语言使主体性成为可能,因为它总含有适合主体性表达的语言形式,而话语则引发主体性的显现,因为它由离散的时位构成”。[20]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性极大地体现在个体的表达上,即“我”如何言说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和客体话语产生失序现象,受教育者作为客体,其主动性和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主体个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是一种“私人语言”。受教育者获取话语的途径多样化,普适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再适合所有受教育者,需要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发挥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此造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普适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特点。

  其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来看,这也是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有效结合,是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交流的关系,这些语言的传递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一部分,这些话语的运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包括辩护、引导规范等普适性作用,但同时又具有个体认知、认同的针对性作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是既具备普适性的社会功能,又强调针对性的个体功能,是在两者的统一过程中最终达到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的结合。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在话语对象上的表现,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过程——从追逐观点到关注结构的过程。观点是零散的,而结构则具有系统化特征,因此,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追逐零散的具体观点时,其针对性特征更强,而当它逐渐形成系统化结构时,则具有了普适性特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随着社会实践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其既涵盖了已经较为成熟的系统性话语传统,也包含了正在生成发展中的零散的新话语、新表达、新观点,“若要有一学科,则必须有无限提出新命题的可能性。”[21]同时,不断地有零散性话语发展成为系统性话语,也不断有过时的系统性话语因不再符合现实需要而被淘汰,新的零散性话语继续萌芽,在这样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三、小结

  综合而言,话语“本身亦是欲望的对象,历史也经常教导我们,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22]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当前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背景下具有了许多新特点,同时又提出许多新要求,准确分析其逻辑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作用和功能,更迅速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3.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8][10][21][22]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2,3,11-12,3.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5][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7](日)今村仁司.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M].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9,232.

  [9]张翼,崔华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困境与文化进路[J].学术论坛,2017,40(01):162-166.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12](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60.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14]李小丽.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及发展前沿问题探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5.

  [16]张奎良.物本·人本·以人为本[J].东岳论丛,2004(04):39-43.

  [17]梁庆婷.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3.

  [18]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38.

  [19]张维为.文明型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

  [20](法)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普通语言学问题[M].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97.

责任编辑: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