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格英:“为兴宁教育擦亮一根火柴”

  从教室到操场再到秋收后田间地里的教学课堂,从乡村小学到教师发展中心再到频频奔走于各大教研活动现场,从师生互动的眼神交流到示范教学的引领辐射再到同行研讨的思维碰撞……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在梅州市兴宁市支教的时光里,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教师肖格英收获了丰富的体验。

  短短一年,她中途换过工作地,搬过两次家,曾驻扎兴宁最北部的罗浮镇中和村,后因工作安排调到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在《忆兴宁》一文中,肖格英这样写道:“兴宁支教一年,雄心壮志而来,意犹未尽而归。尽己绵薄之力给兴宁教育留下了一丝痕迹,擦亮了一根火柴。”

肖格英:“为兴宁教育擦亮一根火柴”

  “假知道”变成“真知道”

  2021年8月底,肖格英随广州市天河区教育支教团车队出发前往兴宁,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之路。

  肖格英从小在农村长大,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银河小学执教至今,面对的都是大城市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她亦常返家乡,深知城乡教育存在巨大差距。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农村学生,她想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来验证。支教兴宁,正是实现多年愿望的好时机。

  肖格英支教的罗浮镇中和小学位于兴宁北部山区。“学校很‘山’,但我没有想象中的不适应。”肖格英告诉记者,支教之前,天河区教育局各项通知和注意事项提醒,已经让她做足了心理准备。相反,中和小学静谧、清新,给她留下了良好印象,“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和学生”。

  这是一所师生人数不足百人的“麻雀学校”,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受制于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师资薄弱的双重局限,有的学生即便智力资质良好,也依然学业平平,甚至劣习傍身,积懒成笨;有的学生学习自律、用心、努力,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偏科,尤其对数学学科严重缺乏自信,每逢考试深感焦虑。

  肖格英非常清楚,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通过语言激励,老师给予学生的学习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她经常鼓励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肖格英带来的第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教授三年级、五年级的数学课期间,她勤于思考、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被迫学习走向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别出心裁的田野测量课,就是肖格英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力尝试。

  “我们来量一量脚下这片田地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肖格英带着学生在刚收割完稻谷的田野里上课。学生有的拿着卷尺,有的拿着刻度尺,有的拿着扫帚棍……不一会儿,三年级的学生测量出了周长,五年级的学生算出了面积。

  把课堂搬到田间,是肖格英基于学历案而设计的教学情景。她精心设计课堂评价任务,多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课堂活动,最终达到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真正的知识获得不是被传授,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真正的智慧成长是在知识储备量叠加的基础上,学习力不断提升。”

  “我最喜欢上肖老师的课,边玩边学习,每次上课后,我对数学知识都能从‘假的知道’变成‘真的知道’。”学历案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力,深受学生喜欢。

肖格英:“为兴宁教育擦亮一根火柴”

  “固本求妙,自然免俗”

  在支教过程中,肖格英发现: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误区,只关注结果,缺乏学科专业性,有些学校的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关上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大门”。

  “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课堂上要给他们创造表达观点的机会,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思考。”肖格英认为,灌输式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力,反而会抑制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20多年的从教经历中,肖格英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出现了“本手、俗手、妙手”三个围棋术语。受此启发,肖格英将之迁移到数学学科教学中。

  “数学学科的公理、定理、定律、定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是具有普适性的通法通则。”肖格英认为,本手,就是扎扎实实地紧扣通法通则,不投机、不取巧,一步一步解答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的“道”。俗手,就是为了追求高于通法通则的优化策略,跳过通则、错用通则的做法。如此这般,要么没用通法通则走了弯路,要么用错了通法通则走了错路。妙手,就是运用通法通则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遇到问题,举一反三,能够快速对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检索、关联、耦合、构建等,快速找到新问题的解决方案。俗手和妙手是数学教学中的“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步于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到底何为本、俗、妙?肖格英结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第3节《优化》课例阐述道,该课的“本”是实现最短时间,让锅尽量不空闲;“俗”是急于发现总结求解指定条件下的公式,取捷径急于求成;“妙”是循“本”的原则进行枚举,在一定的量之后,发现在“本”之后的潜在公式或捷径。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量的储备过程,也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数学化思维的过程。“无论是知识传递层面的教,还是学生习得过程的学,都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之路:筑本——脱俗——悟妙。固本求妙,自然免俗。”肖格英说。

  中和小学校长巫剑庭评价道:“一个学期下来,肖老师通过一到六年级全覆盖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也为当地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施教思路打开了一扇窗。”

肖格英:“为兴宁教育擦亮一根火柴”

  在教研中双向赋能

  “教学认真、方法新颖、感染力强”是很多教师听过肖格英的示范课后的共同感受。其实,肖格英还另一个身份——天河区兼职教研员。

  到中和小学支教大约一个月后,肖格英就受邀到罗浮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面向全镇的教研活动。当时,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领导和教育同行也在现场。

  亲眼目睹她出色的教学能力,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领导认为肖格英在偏远山区学校支教屈才了。于是,2022年2月,根据工作安排,肖格英的支教阵地转移到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身份也变成了小学数学教研员。

  新的平台,让她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能量。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股股长魏永新十分器重肖格英,给了她特别的“待遇”——不用分担教研股的杂务,只需一心一意做教研。

  肖格英回忆道:“刚到小学教研股,我心怀忐忑地等着被安排工作、分配任务。结果,等来等去魏股长给我搬来一系列小学数学教材、教参及相关的学科杂志,跟我说:‘你先安心看书,准备给老师们上一节示范课、开一场教学讲座。’”

  “肖老师的到来,确实为我们小学教研注入了新鲜血液,希望她能带动兴宁小学数学走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魏永新说。

  由于各种因素,兴宁的小学教研工作比较薄弱,尤其小学数学教研更是如此。即将于3月举行的面向兴宁全市的教改开放周活动,肖格英的示范课和教学讲座便是代表教研股展示的一场“重头戏”。

  肖格英也非常珍惜这个契机,在小学教研股的支持下,马不停蹄地开展学科研讨、联合研修、送教送培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短短几个月,她到过兴宁12个镇的小学和6所城区学校,开展示范课3节,听课52节,进行课例评析28节、梅州市“高质课堂”课例评分10节,举办专题讲座17场。此外,还撰写公众号推文30余篇,记录并分享教研活动点滴。

  4月,肖格英还做出一项颇具挑战的举动:在大坪中心小学进行持续一周的沉浸式教研,还开创了“点课”先河,即上课年级、班级和课例内容均由学校教师任意指定。“我的教学也存在短板,但我不惧挑战,只要老师告诉我想听我上什么内容,我就尽最大努力做好准备。”肖格英直言,“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暴露问题,我们要真实地呈现课堂,才有研讨的价值。”

  无论是在农村小学三尺讲台上数学课,还是在教研活动中上示范课、开讲座,对肖格英来说都是一种高强度的持续输出。她说:“支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最大的收获还是自己专业的成长。持续输出的前提是,自己要在学科专业性上持续输入,不断学习,扩宽视野,系统、深度地了解不同的教材和教法。”

  兴宁市教育局在公函中这样评价道:“肖格英在小学数学教学示范引领、教育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为兴宁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深受领导、师生赞赏。”一年的支教时间很快结束,离开兴宁时,当地师生都很不舍,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虽然支教时间结束了,回到银河小学的工作岗位,但是肖格英的支教之路并没有停止。如今,兴宁当地的学科工作室主持人、成员和教师时常会通过电话或微信向她请教问题,比如修改一篇发言稿,打磨一节公开课,为一线教师推荐专业阅读书目,等等。肖格英保持“随时在线”,为他们答疑解惑。她说:“我是时间的富人,虽然回广州了,但还是可以分割一部分时间给兴宁。”

  2022年8月底,新一批天河支教教师奔赴兴宁继续这份支教事业,传递接力棒。在给他们壮行时,肖格英分享道:“支教工作,要携‘三有’(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之心启程,持谦卑之态赋能,避零和博弈之嫌,达启智增慧之效。”她期待,无论是本地教师,还是接棒的支教教师,都能在公开课、示范课、教研交流中双向赋能,互相成就,一点一滴推动兴宁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