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广东经验”

  2019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其中,从“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劳动情怀”“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及社会实践”“鼓励家务劳动”“多渠道建立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因地制宜用好社会资源”“建立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教研”“加强宣传推广”十方面,对全省劳动教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

  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分工方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指导相关单位编写劳动教育地方教材,投入1600万元纳入中小学教学免费用书目录,供全省中小学校使用;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申报工作,遴选建设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申报工作,在职业院校建立一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组织召开劳动教育座谈会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农30年)暨全国中学劳动教育研讨会,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和路径;以“爱劳动 会创造”为主题举办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展示丰富的学生劳动成果;举办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和“劳动·爱”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培养。

  目前,广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已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开齐开足上好劳动教育课。中小学主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少先队、班团队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中融入开展劳动教育,亦有部分学校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学校特色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全面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广东经验”。

  积极引领,开展校内劳动。中小学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担任运动会、科技节、开放周、家长会等学校大型活动志愿者工;按班级划分校园卫生保洁区域,并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负责浇水施肥除草,予以精心呵护;开设课外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许多学校在学校周边开垦农地,养殖牲畜,学生的校内劳动内容有种植作物、浇地、施肥、喂养等。

  扩大视野,组织校外劳动。中小学组织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如收割水稻、插秧、放牛、晒谷等。城市的学生主动到商店进行社会实践,到工厂进行工业体验。城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者服务,如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打扫学校门前大街及村道,到福利院慰问老人和残疾儿童等。

  关注生活,鼓励家务劳动。中小学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寄宿学校学生要参加宿舍、教室和公共区域卫生值日活动。学校教育学生回家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洗衣、扫地、整理杂物等。学校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周等,教师密切联系家长,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了解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

  开发主题,融入劳动教育。如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撰《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材,围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的活动方式,在节气探究、羊城美景、广绣工艺、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材料,其中收集了“家务劳动”“体验种植粉葛的乐趣”等有关劳动技术教育的专题内容,也有把劳动教育内容融于主题活动中,以两种形式实现劳动教育“进课堂”。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课程。中小学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学校特色,并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其他学科有关劳动教育的元素,将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文科学科,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有机融合,跨学科地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地域特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广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广东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除署名外,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