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遗进校园”特色探寻

  从没有见过这么不怯场又这么能说会道的小学生。在2019年4月的一次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附小”)对“非遗进校园”的采访中,五年级学生江吴悠、罗诗恩、熊奂雨对各自所学的中国围棋、粤剧、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能够娓娓道来,不仅仅是谈内容,也谈到了为什么学,甚至谈到了学的价值。

  也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非遗项目在一所校园里集中展示又这么各具韵味。5月30日,在华南师大附小2019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心怀感恩的好少年”传承非遗文化体验之“小手牵大手”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学校31个班级展示了31个不同的非遗文化主题创意设计,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距离、全方位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几次走进华南师大附小,从不同层面切实感受到了这所学校非遗进校园特色的育人成效与示范效应。

  “我们的学生就是非遗的‘种子’。” 华南师大附小校长张锦庭说,“通过他们,我们的非遗传承就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我们致力打造的校园这座‘非遗博物馆’,就会变成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遗进校园”特色探寻

非遗之约

  作为一所坚守“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校训的名校,华南师大附小向来在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具有深厚的底蕴。在这丰富的文脉基础之上,如何生长出面向新时代发展方向的美好教育之果?张锦庭带领学校师生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长点,那就是“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普及。这深得各界人士认同,国强教育基金会会长罗劲荣就曾这样评价:“非遗进校园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华南师大附小这样大范围、成系统、有规模地将非遗文化在全校深入铺开,把‘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融入学校课程之中的大作为并不多见。”

  的确,非遗进校园在许多学校都有开展,但是,把它作为课程系统化推进并深入融进校园文化设计之中,确实不多见。2017年任华南师大附小校长后,张锦庭在传承学校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美好教育理念,并把之前在广州市先烈东小学任校长时就全面开展的“一班一特色”活动引入到华南师大附小,以非遗为切入点,提出了“一班一非遗”这一特色化的非遗进校园新实践。

  华南师大附小开展非遗进校园以来,记者曾多次到访学校,融入非遗创意设计的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都让人耳目一新。在非遗进校园家长开放日那天,三年级学生蒙卢小牛作为引导员,带着记者走上五楼教室,然后有秩序地一层层往下参观。她对于每一个非遗项目虽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都略知一二,加上班级对于各自非遗特色的精心布置,介绍得有模有样。“这么多非遗项目,你最喜欢哪一项?”“最喜欢的是传统刺绣,虽然有点难。还喜欢广东凉茶。”“为什么喜欢广东凉茶啊?”“喜欢喝茶啊。”面对非遗,孩子的视角是多样而有趣的。二年级的黄积圻则喜欢木版年画与龙舟说唱,黄积圻的爸爸非常支持这种让孩子学习非遗的做法,认为“学到多深倒是其次,关键是从小接触了,能给孩子种下文化的种子”。开放日那天,感受着师生们的热情,望着家长们的笑脸,记者深刻认识到非遗让家校合力育人粘合得紧紧的。

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遗进校园”特色探寻

非遗之行

  非遗之行,是在美好教育理念引领下进行的。“施行美好教育,方能成就教育美好。”张锦庭说。担任华南师大附小校长以来,张锦庭积极倡导美好教育,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其中,非遗就是美好教育的重要支柱。在非遗之行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角,每一次参与都展现了美好的精彩。

  几乎让人插不进话的江吴悠喜欢围棋,认为围棋能够带来“综合性的思考、计算与观察”。

  坐姿笔直的罗诗恩喜欢粤剧,尤其是《彩云追月》,从小就是戏剧迷的她认为粤剧、话剧、舞蹈等艺术“能够锻炼身段、眼神”。她也喜欢刺绣。

  熊奂雨热衷于木版年画,剪贴、拼接、着色,“特别好玩”,认为可以训练思维与想象力。

  对于非遗项目,学生各有自己的“心头好”。面对这么多的非遗项目,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到自己真心喜欢的项目。

  对于非遗,不仅学生喜欢,教师也在其中学有所得。教导室副主任黄潘文就说:“不仅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管理非遗项目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比如,我就跟着上过剪纸课,虽然并不精通。”

  “其实,非遗项目在华南师大附小开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国学课列入课表已经是第17个年头了。还有粤剧,记得《唱脸谱》在2012年获得过广州市天河区声乐艺术比赛一等奖。”《唱脸谱》指导教师曾文莉回忆道:“排演这个剧目是源于心底那份对国粹的敬意。”但是,那时候只是零敲碎打。“真正全面普及化、管理系统化、课程系列化地推行‘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还是在张校长来了之后。”李向炜说。

  普及化的非遗进校园,与偶一为之的非遗进校园,有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非遗传承的对象上,从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从个别学生转向了全体学生。

  在华南师大附小《美育专刊》上,一年级3班班主任管宁曾这样写道:

  一听说会有有趣的非遗课程,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们全都高兴地蹦了起来,当他们得知要上的是陶艺课的时候就更开心了。在陶艺课上,孩子们都认真地听着马老师用心讲解陶土的特性、分享陶艺的故事、示范陶艺作品的制作方法。而马老师也通过这几次陶艺课,带领着一(3)班的孩子们进入了这个神奇的陶艺世界。

  在“华南师大附小传承非遗文化”微信公众号上,不时更新着学生与非遗的故事感悟。三年级学生周思慎写的“用粘土来代替铜丝和珐琅”制作“景泰蓝”的有趣过程就是其中的一篇。周思慎这样描述道:

  开始制作“景泰蓝”啦!大家都很兴奋。我和方奕程分在一组,合作制作一个“景泰蓝”瓶子,其实就是用粘土粘在卡纸上的一张画啦,只不过做的时候模仿景泰蓝的掐丝和点蓝的步骤。我们叽叽喳喳地商量了一番,决定先由方奕程负责把粘土搓成小条,模仿铜丝,我再来“掐丝”,就是把粘土做的“铜丝”小心地按照图案粘在卡纸上。我们就这样一个搓条条,一个用条条粘图案,忙得不亦乐乎,很快一个带有漂亮花纹的瓶子图案就粘好了。下一步是“点蓝”,我们把各种颜色的粘土填进每个条条隔出的框里,再用手把它们按得平平整整,一个色彩鲜艳、花纹丰富的“景泰蓝”瓶子画就做好了。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张锦庭说,“非遗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让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基因,由各个非遗传承人注入到这些‘种子’的记忆里,让他们记住我们文化的根,养活学生心中那颗非遗的种子。”

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遗进校园”特色探寻

非遗之课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支撑。从学校所引发的所有美好的非遗行动、非遗展示、非遗故事、非遗感悟,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非遗课程的建构。

  华南师大附小的非遗课程依托于校内课后托管“430课堂”,是“430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华南师大附小副校长江伟英介绍,“430课堂”共有141个项目,其中就包括31个非遗课程项目。学校以每个年级为一个非遗大类,以自然班为单位安排非遗课程。从学校的非遗课程表我们可以看到,一年级开设了古琴艺术、纸雕艺术、京剧文化、皮影戏、民族扎染、民间口技;二年级开设了龙舟说唱、吟诵书法、剪纸艺术、岭南建筑、周易文化;三年级开设了景泰蓝、昆曲文化、传统刺绣、木版年画、汉服文化;四年级开设了二十四节气、太极拳、经典潮剧、中国象棋、传统漆画;五年级开设了中国灯彩、鲁班传说、中国围棋、广东凉茶、龙舞文化;六年级开设了青花艺术、南国风筝、川剧变脸、传统节庆、南国粤剧。

  当然,由于非遗的专业性与传承性,非遗课程要真正进入课堂并非易事!华南师大附小是如何做到的呢?据了解,关键是要对接好非遗传承的社会资源。基于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引进,华南师大附小为每个班都配备了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外聘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他们每周四下午到学校授课;另一位是非遗课程专门的任课教师。对于非遗师资队伍的引入与培养,确保了非遗课程顺利进入课堂。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特邀了一批非遗传承人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坚持每月一次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大师与你面对面活动”,让漫塑大师王增丰、光彩大师赵艺明、粤剧大师吴非凡、广式剪纸大师练晓红、木艺大师雷华等重量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入校园为学生们亲自授课。“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亲身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积累自身的文化底蕴。”张锦庭说。教学处副主任唐凤妮认为,每月一次的“大师与你面对面活动”对师生学习传承非遗的影响很大。

  “让非遗走进校园,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过去与未来的碰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陈杭期望华南师大附小“在开展非遗系列活动中,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的‘广东模式’,通过‘定标准、强师资、育新人’,让非遗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为此,华南师大附小系统编写了全套非遗文化阅读拓展读物,开发走出去研学的非遗研学课程体系,探索“入课堂、进家庭、出社会”非遗教学样态。

行走的“非遗博物馆”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非遗进校园”特色探寻

记者观察:因为行走,所以鲜活

  记者曾多次走进华南师大附小,不管是之前对于学校美好教育专题的采访,还是今年对于学校非遗进校园主题的采访,都深刻感受到学校无处不在的非遗氛围。因为,通过“一班一特色、一班一非遗”的班级非遗环境的创意布置以及校园文化中对于非遗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整个校园就是一座“非遗博物馆”。

  而学生这一“种子”,又让“非遗博物馆”行走起来,时时处处彰显着学校非遗文化陶铸美好未来的育人魅力。

  化为学生言行而行走的“非遗博物馆”,让华南师大附小无愧于这些荣誉,也担当得起这份使命:2018年2月,华南师大附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为“传统民间艺术”;2019年3月,华南师大附小的“传承非遗,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年5月,华南师大附小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并被列为广东省非遗文化融入小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实践基地。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供)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