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课题成就大科研——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负责人费伦猛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辅导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他出版了《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如何做课堂观察》等6本专著,开发国家省市精品课程2门,有关“如何做课堂观察”“如何做课堂微诊断”等系列成果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卓越校长班、“课堂观察与诊断”专项研修班、名师骨干班……近年来,他带领的小课题研究推广团队在全国各地开设小课题研究专题学术讲座近400场,接受小课题研究专项培训的教师超过4万人。

用小课题成就大科研——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负责人费伦猛

  他就是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负责人、化学教研员、小课题研究的领路人费伦猛。

  小课题研究这一诞生于中小学、以教师短期内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采用适宜方法进行实践改进的研究形式,因其非凡的意义广受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青睐。当下,小课题研究的热度持续攀升,它为解决一个具体而微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确立,具有“自主、自立、自为、自用”的鲜明特色,既服务于教师的日常工作,又使教师在实践反思和经验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为此,本刊记者对费伦猛进行了专访。

风起于青萍之末

  《广东教育》:费老师,您开展小课题研究已经有近20年时间,您当初为什么选择开展小课题研究?

  费伦猛:开展小课题研究这一创想,最早来自于我的教学实践。我曾在学校工作7年半,任教高三毕业班4年。当我还是一名一线教师的时候,和众多中小学教师们有着较为一致的想法:我们想要的教科研,不是为了构建某种宏大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规律,而是要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需要的是一种“基于实践改进”的研究范式。

  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不能脱离课堂这个现场、教学这个中心、教师这个主体,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科研从某种角度看都是“伪命题”。

  课题本身价值并没有大小之分,但课题研究参与对象、成果应用范围等有大小之分,小课题具有“自主、自立、自为、自用”的鲜明特色。一线教师通过与课堂等多种现实情境对话,运用经验中培育的“默会知识”对问题反复“重新框定”,并寻找新的解决路径。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改进日常工作实践,而是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可使用理论”。

  《广东教育》:“小课题”的“小”有什么特征?

  费伦猛: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小”在哪里,这是大家理解、界定小课题的一个关键点。低起点、日常化、短周期、好操作、易评价,这是小课题的5个典型特征。众多一线教师只要具有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知识,选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小问题、小难题,善于在真实的课堂场景中开展课堂观察与诊断,辅以运用文献查阅、调查、案例等常用方法,就能逐步形成基于小问题、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用小课题成就大科研——访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科研负责人费伦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广东教育》:一线教师具体开展小课题研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步骤,对于整个研究的过程应该如何把握?

  费伦猛:小课题研究,外显于教师一种积极主动改善自身问题的过程。具体指导工作中,我们遵循教育科研一般规律,在充分认识小课题“小”和“好”的基础上,按照“选题、析题、定题、做题、结题、用题”六步法,开发出“支架”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指引、小课题研究手册、“5W2H”跟踪诊断工具、二次检验图谱等操作性工具,融合小课题研究内容,嵌入小课题研究方法,构建出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导体系,进行小课题研究实操性过程指导。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指导体系框架,是一线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指导的“施工图”“导航塔”“工具书”,从研究过程、研究工具和研究内容三维度,为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系统指引和全过程、立体式、实操性跟踪指导。

  《广东教育》:请问小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费伦猛:我们在指导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小课题研究常常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教师应该适宜地运用方法,比如课堂观察,作为最常见的一种专业行为和研究课堂的方法,很多教师视而不见,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深化小课题研究,我们主要针对目前“听评课”现实问题,如传统的听评课中讲人情、顾面子,流于形式,为听课而听课,为评课而评课,评课经验型、听评课缺乏专业性评价等,促进教师有效开展“质性分析+量化诊断”听评课活动,进行基于“证据+数据”课堂分析,提升听评课实效,从而达到有效主题教研、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在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语境下,课堂是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最主要方法。所谓课堂观察,主要是指教师或者研究者通过感知器官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有目标、有计划地关注课堂情境中的教育问题,旨在进行诊断分析和提出改进建议。

喜看稻菽千重浪

  《广东教育》:作为小课题研究的领路人,您一直致力于这一研究方式的推广,您能介绍一下小课题研究目前开展的大致情况吗?

  费伦猛:小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大课题研究的优势,且能更好地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所以,它在广大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当中备受欢迎,也被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所看重。截至2018年12月,广州市海珠区、东莞市长安镇、深圳市罗湖区等教育局行政立项小课题就超过1000项,广东教育学会等立项小课题超过7000项,有2万多名教师直接参与了小课题立项研究中。而广州市海珠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开展常态化小课题研究,区域教学质量取得长足进步,其高级别立项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接近68%来自小课题研究成果。

  《广东教育》:您觉得参与小课题研究前后,老师们有什么变化?

  费伦猛:通过小课题研究,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长期关注某一类“关键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有一位历史教师开展了“运用‘每课一歌’课堂导入策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研究”小课题,在课堂上引入百首历史歌曲,“历史课会唱歌”逐渐成为该教师的“教学标签”。

  在参加为期30天的培训和总计72学时的“小课题研究”网络课程之后,学员王溯留言道:“‘小课题’的内容一点儿也不‘小’,大量的教育案例与扩展阅读,最适合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专家引领与导师助学,让我从微观上掌握了如何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也从宏观上了解到学校如何进行课题管理。”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