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行”的依据、关键与时代要求

  摘 要:“马克思主义行”,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真理,即“行”之源头和前提;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用武之人”懂得运用其解决问题,使之具有“用武之地”,即“行”之关键和路径。党的百年理论探索史科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行”,并揭示出其最高结论和最终奥秘是,在路径上坚持两个“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落到实处,以确保新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百年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党的百年伟大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最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过硬”和社会功能的“超强”而彰显其始终能够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最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能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使之在实践中焕发生机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所蕴含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理论品格及其在总结、指导、预测、统领、鉴别、改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始终呈现出真理力量,并在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牢牢占据着真理和道义制高点。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过硬”的理论品格

  作为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立起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逻辑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2] ,成为了人类社会“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类社会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指南。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是第一个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找出路、干事业,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指导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对改变世界、改变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特别是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起到无以替代的巨大作用。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从不因取得的成就而固步自封,而是开放性的。马克思说过:“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4]马克思主义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还在于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代性特征极其鲜明。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超强”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行”,根源于它的本质特征,但直接来源于它在总结、指导、预测、统领、鉴别、改造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者所从事的是全新事业,在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为尽可能避免大的失误,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才能客观、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牢固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因其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凭借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指导人们改变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还因其充满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高度的科学抽象,能够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预测。马克思主义者制定的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也始终需要带有根本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统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还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鉴别各种社会思潮性质的锐利武器。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召唤和影响下,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越来越多。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思想伟力

  个体活动具有其自由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并不否认。但是他并非把人视为独立的、原子化的个人,而是把人视为生活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中的社会人。马克思在社会人的视点上所看到的历史,是由既定的社会关系、固化的制度结构所缔造的历史。在既定的社会关系和固化的制度结构中所展开的历史活动,往往都不是由个人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偶然的活动,而是具有某种客观性和必然性的活动,这就使历史的发展具有了规律和趋势。马克思本着这个重大发现,深刻考察和批判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并占据了真理的制高点。马克思还将人的解放实实在在地确立为其理论的一条中轴线。在他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理念中蕴含着一种深层次的平等待人的理念和人民性的立场。根据他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最终都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塑造起人民性的鲜明品格,从而也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立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这个道义的制高点决定了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坚持把人民的幸福和人民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人民立场。真理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深刻眼界和洞察力,也为之赋予了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力。“马克思主义行”,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它通过两个制高点而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这个武器也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伟力之源。

  二、“马克思主义行”的关键要件

  “马克思主义行”,内在需要具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是从源头和前提上能够解释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二是从关键环节和路径上能够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思想伟力的“用武之地”和“用武之人”。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探索史中得出的最高结论和最终奥秘就是,在路径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方法上懂得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用武之人”之身份,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用武之地”。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用武之地”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用武之地”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中得到确证:从马克思主义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来看,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分析客观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自身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来看,只有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来看,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指导人们过上美好生活;从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来看,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才能体现人生旨趣所在。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波澜壮阔、高潮迭起,期间虽颇具波折,但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整个奋斗历史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5]。马克思主义必将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指引中国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拥有“用武之人”

  任何理论,无论这个理论有多高明,都无法自己发挥作用,而是需要有人接受并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到19世纪4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着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先驱们的宝贵思想精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在深入评判资本主义旧世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科学社会主义从此成为工人运动的主导思想指导着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推向实践、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伟大跨越。中国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伟大力量,出现了一批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积极投身到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当中成为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者。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诞生,并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在思想和政治上坚贞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中,成为了一群信仰、奉行、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分子。

  (三)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之路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开始之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暗淡的前景。也正是从这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全民族最强烈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所有这一切努力并没有结束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传播到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地被中国共产党人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起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但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东方大国,如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在此基础上把这一革命正确引向社会主义,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可以套用的现成经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取得革命的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的期待,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歌猛进迈向新的伟大征程。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必然逻辑和基座。从百年党史中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已将文化自觉牢固地镌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因果逻辑;毛泽东特别要求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建国伊始,他郑重宣告:“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8]这充分表明,他已将文化自觉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改革开放之后,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文化自觉推向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文化自信,并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文化自觉由此开创了新境界。

  在方法论上,坚持“两个结合”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行”与否,“行”到何种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对这一方法论正确把握。毛泽东的《实践论》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认识论基础,而他的《矛盾论》又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正是运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原理,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相对于发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言必然有其特殊性,相对于俄国的十月革命而言也有其特殊性。所以,不能教条理解马克思主义,更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要在“两个结合”中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开创的改革开放成功道路,也是得益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中华沃土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0]

  三、“马克思主义行”蕴含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中国行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逻辑: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迎来了难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并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务之急,必须高度重视并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新时代需要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兴起。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市场需求衰减,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内经历4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科技、国防等各方面实力大增,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方面发展也出现了趋势性新变化,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期。站在新时代的潮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毅勇前行,不断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样的伟大实践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一思想一经产生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成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二)从党的奋斗史中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人类社会才能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和优良传统是,总是能够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分析和系统总结,并且能够把历史经验由具体到抽象,最后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着高度的历史自觉,注重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党的十条历史经验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总结历史经验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些历史经验确定为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依据,也是其主要内容。只有以大历史观为视野,从党的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中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通悉并充分占有这一思想的丰富性。

  (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学理化探索

  学理化研究是运用理论和逻辑的思维方法,揭示出思想的真理性、客观性,从而有助于更加精准地把握这种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实质就是要深入剖析和阐释思想所体现的“事物的根本”和所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基于实践发展变化的“与时俱进性”和“实践的指导力”,也就是探寻思想的“理论彻底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只有对其进行学理化研究,才能彰显其理论性、真理性和客观性,并为其赋予学科体系和学术方法上有力支撑。开展学理化研究,要聚焦并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更好体现新思想的理论创新性、价值创造性以及实践指导性;要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专业分析方法,推动这一思想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彰显其专业知识、学科背景、学理依据和科学方法;要从系统性思维出发,从整体上全面掌握这一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其本身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要深刻探究和把握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深刻理论性和学术规范性,特别是通过多学科、跨专业的分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革命”以及学术概念、逻辑体系、知识体系和分析框架,为增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提供更加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通过各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以确保实效性。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旦为广大党员干部、广大群众所掌握,必将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3-74.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5][6]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3,48.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责任编辑:苗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