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大数据作为新技术、新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孕育新场域、创造新途径、带来新手段。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乱象频发造成信息失真、过滤和超载,教育者主体性和权威受到挑战,教育者大数据应用能力欠缺等。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国家要完善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监管。构建平台,搭建多学科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满足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要建设队伍,培育新型思政课教师;寓教于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资源共享,加快各高校信息联通。大学生要增强政治敏感度,建构自身认知判别能力;选择使用正当化,自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靠近主流价值观,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似是不相关的两种活动,但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变革,直接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方式,这也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机遇,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如何推进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形势下,我们要破除旧观念、发展新思维、拓宽新视野,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大数据的到来,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为根本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紧密融合,扎实知识,掌握技能、创新方法,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水火不容,相反,两者具有内在契合性,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具必要性又具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非高谈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寻找两者融入的必要性:

  1.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认识的真理性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毛泽东也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愈发凸显了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缺陷,这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优化现存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且都应该随着其他事物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3]大数据的纵深发展,也已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打上了它的烙印,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或者可以说,旧方式方法不够快速、便捷、有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当下就需要以大数据为依托,依据各种媒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明确目标,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政策文件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那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重要文件,就将这一工作落到了实处,为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基本依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2021年7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些意见充分说明国家正大力提倡和鼓励将大数据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3.契合要件:大数据及其时代的鲜明特点

  大数据及其时代鲜明的特点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能。其一,信息量大。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量成级增长,任何一个使用网络的人每时每分都在产生大量的信息,与此同时用户本身也从网络上获取政府、科技、商业、医疗、教育、经济人会社会等各式各样的资源。这就为国家、高校等利用大数据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学生在网上冲浪时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供可能。其二,传播方式多样且速度快。数据的类型有视频、音频、图片、日志、位置等,数据来源有移动网络、社交网络、智能工具等,大学生可通过微信、微博、QQ、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多种软件获取信息,并且进行传播。此外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异常迅速,研究发现,几乎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某一信息产生之后不需要专门的媒体机构进行运作,个人随手就能进行观看、评论、转发,信息可以在一些载体之间实现快速传播。其三,主客体互动性强。互联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布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评论或测试,反馈效果。思政课教师在接受反馈内容之后,能够及时调整策略,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实效性,实现主客体之间及时良性的互动。

  (二)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优势,二者的融合对于后续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孕育新场域

  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者一个构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就是在皮埃尔场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载体、介体、环境、方法等相互关系等构成。“我们可以把场域设想为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场域的效果得以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对任何与这个空间有所关联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予以解释。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所停止作用的地方。”[4]互联网的出现创设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场域,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边界。以往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场域总是被规定在某一时间、空间内,这也使受教育者的范围极其有限,在场域之外的受众不能直接地接受教育,享受思想政治资源。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构建了虚拟的、流动的、时空相结合的格局,在这个时空结构中,信息由传统的纸质传播逐步转向数字化传播迈进,思想政治教育也突破了传统的现实场域,转向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仅可以在现实场域中传播,而且也能利用互联网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在各大平台上进行传播,同时我们也可以直接构建类似于慕课这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多维传播。

  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途径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为唯一的教育阵地、以“教材”为唯一的教育内容、以“讲课”为唯一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纯理论式教育,因此其教育方法的创新也多局限于课堂、教材、讲课等有限方面的改良。[5]大数据时代,由于其海量多样的特征,使大数据成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在此情形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为了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方法革新。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途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共享性、及时性,将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课堂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保证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大学生热爱网上冲浪的心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影响,整合各项资源,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纯理论的教学。如:可以设置“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的栏目,仅供大学生参与评论,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对事物对错的判别能力。

  3.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手段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分析、量化、预测等手段。大数据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仓库”,但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仓库,不需要去构建,仅仅需要一个简单的链接,就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这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的是有价值的、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仓库中提取“被需要”的数据,以供分析、量化和预测。其一,分析手段。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方法,根据大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关注、点赞以及发布的信息,熟悉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群体的思想倾向、行为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其二,量化手段。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借助大数据技术获取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数据信息,以此为依据判断学生的情况。如一些高校通过大数据检测学生食堂就餐消费情况,进行贫困认定。其三,预测手段。网上交流是开放的,交流者一般能够畅所欲言,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之后,能够让学校及有关部门及时发现学生或者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消极情绪,有助于学校等部门及时预警,作出工作部署,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二、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虽有诸多优势,但由于两者分别为不同领域,在融入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与困境。

  (一)信息传播过程中乱象频发

  其一,信息失真。一般来说在校园中我们所获取的信息应该是由一些较为官方的信源所发布、传播的,但是大数据时代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容易受非官方影响。互联网使得每个人、团队、组织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他们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这些感受和认识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和网络传播,就会产生放大效应,使信息失真。其二,信息过滤。对部分官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而言,信源主体同普通用户话语权上的不对等使得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上通下达”,很大程度上仍不得不依靠传播网络中的关键中栈。[6]也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到接收者不是一站直达,而需要借助关键中栈,它表现为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所形成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借助自身的专业和优势往往比普通用户拥有获取信息的优先权,且更容易受到传播网络两端的重视。这种优势一旦被确定就会反复加强,最终导致一些信息被大量汇集到网络意见领袖处,即使信息被传播出来,其完整度、真实性也会降低,导致信息的拥堵和过滤。其三,信息超载。主要表现为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信息与学生的处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当我们需要找寻某个特定的信息时,首先需要筛选搜索引擎,其次在查询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干扰信息,这使得本就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注意力更加分散。此外,网络中还充斥着大量虚假、重复信息,这些令学生眼花缭乱,大大降低学生的效率,使学生不堪重负。

  (二)教育者主体权威受到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使得学生能够越来越便捷地接受外界的讯息,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去,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师被动或者被迫把部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让渡给互联网的参与者,导致其对学生的教育话语权被削弱、信息把关能力下降、课程设置能力转移。[7]且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信息传播的工作中,具有垄断性地位,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保持其较高的权威性。网络的出现为高校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打破了传统高校学生学习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学生都可以运用网络观看名师名家的授课资源或在线直播,利用网络可以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最优秀的课程以及最新的资源和信息。在这种情形下,许多学生认为相对于名校名家名师而言,本校任课教师可能掌握的知识较少、讲课不够精彩等,无形之中弱化了线下传统教师的权威地位。

  (三)教育者大数据应用能力欠缺

  将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是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水平和能力的双重考验。从当前实际情况看,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高校思政工作者无法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导致他们大数据水平和能力低下,主要表现为:其一,专业知识匮乏、能力不足。大数据虽作为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仍是高校教师,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掌握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分享的知识与能力。但是,目前多数教师运用技术手段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为零,许多高校教师仅仅仍停留在使用文档、整理表格上。其二,高校自身的人才、技术不完备。由于高校门槛较高,专业的技术人员十分有限,而数据的编程、管理、存储、评价等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协助和操作,一般思政课教师无法也无精力达到专业的水平,这大大阻碍了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其三,思政工作者无法将传统理论与大数据有效融合。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备成熟,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达到了完美融合,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虽然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将两者结合的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也需要培养一批专职人员。

  三、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两者持续深入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因此,需要从国家、学校、学生三方发力探索其路径。

  (一)国家层面

  其一,完善制度,加强政府对网站的监管。当前,有关大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应用的合法性尚不能保障。因此国家应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明确各方面职责,为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驾护航,还要做好紧急事件突发预案,发挥好网络正面引导作用。此外,还要完善监督制度,成立专门的信息审查、监管部门,畅通举报路径,对于一些黑心网站以及新媒体运营违法单位严格打击治理,杜绝一切错误的政治观点和理论价值,避免一些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腐蚀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二,构建平台,搭建多学科共同发力的“大思政”格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综合多元学科的优势,借助其“算法”技术,实现多元学科共同发力、跨学科成果共享、跨部门数据组接,构建集教学、管理、科研多功能、综合性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8]其三,满足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关照服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内容为主,通过内容的改革创新,吸引学生目光,满足学生需求,强化价值引领,为此,需要根据学生喜好和偏爱,打造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优化内容生产,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一个个故事当中,如抗疫、抗震、抗洪等,用好各类资源,提高时代性和新颖性。创新投递方法,改变传统的文字、图片的单一模式,在排版上加以创新,如加入视频、链接、二维码等。

  (二)学校层面

  其一,建设队伍,培育新型思政课教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老师以及思政理论课工作者面临巨大压力,教师本身要重塑身份认同,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着眼于成为分析者、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努力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聘请大数据领域内的专家实际指导,为教师答疑解难。此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专业的技术部门,培养出专业的具有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人员,及时为思政课老师提供技术指导并更新数据信息,提升思政课教师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及获取信息方面的效率。其二,寓教于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在活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传统的思政理论课之所以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更偏重理论,枯燥无味,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关,即使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也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实际,从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社会中汲取信息的内容、素材;利用好学校的宣传栏、广播、涂鸦墙、实践活动平台等;开始设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日常化和生活化。其三,资源共享,加快各高校信息联通。为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努力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师生关注的公众号平台,打造一批形式新颖、参与广泛的网络思政品牌项目,推出一批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新媒体产品,以网络思政的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9]各高校在打造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可以积极与兄弟学校联动,签订战略向协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三)学生层面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外因与内因关系中,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外因还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内因,要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素,让学生自主学习。[10]其一,增强政治敏感度,建构自身认知判别能力。当代大学生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很多学生遇见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而是上网搜索,这造成了一大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退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利用大数据便利的同时,也要知晓其中的弊端,增强自身的政治敏感度,以免思想被侵蚀。因此学生要多关注国家主流媒体以及各学校公众号,努力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以免被互联网的不良信息所迷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二,选择使用正当化,自觉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已逐步融入教育系统之中,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在网络媒介选择中的自律性,要不断提升媒介传播者素养水平,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一份子,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媒介选择使用的正当化,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极为重要,学生要从正规网站中下载相关软件,针对一些平台上弹出的不良信息,要及时举报,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环境净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三,靠近主流价值观,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应当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自觉地向主流价值观靠近。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上主流意识的思想存在状态,其地位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它有助于更好地凝聚全党全族人民的思想,使得我国在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斗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损害国家利益、抹黑国家形象的信息,一律不看、不听、不信,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及时反思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EB/OL].(2022-05-09)[2022-05-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6.

  [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8.

  [5]何桂美.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7):122-124.

  [6]彭兰.数字技术推动下的信息传播趋势[J].军事记者,2011(04):4-7.

  [7]曲一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4):155-160.

  [8]郑天翔,张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7):83-85.

  [9]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N].人民日报,2021-05-28(06).

  [10]余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01):53-56.

责任编辑: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