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湖的深处,语言在等待——高中语文学科的生活化素材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语言文字”,《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生活化素材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语文课程,用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科的生活化素材的运用,是指以生活素材为载体,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新课改对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是充分重视的,18个任务群中有多个任务群专门进行训练:必修一的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记录家乡人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八单元“词语的积累与词语解释”(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与使用),必修二的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认识多媒体、善用多媒体、辨识媒介信息),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对待这几个任务群,将这几个任务群的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做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

  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柏森在《语言哲学》一开篇说:“语言的本质乃是人类的活动,即一个人把他的思想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活动,以及这另一个人理解前一个人思想的活动。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语言的本质,特别是语法所研究的那部分本质,就不应该忽视这两个人,语言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或更简便地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语文来自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就是那说话人,我们则是听话人,试图去听懂生活,并将之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使之富于条理且具美感,我们也借语言文字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情感和思考,从而把自己嵌入到生活中去,去丰富生活,改造生活。语言如同河流,它从属于土地,也改造着土地的面貌。因此,语文学科的生活化素材的运用最忌走马观花,浅掠而过。比如“家乡文化生活”这个专题,很多老师就只要求学生采访有关人物,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或者是要求学生对家乡文化生活情况作一个调查,写一个调查报告。这是将整个学习任务群简化为作文,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也往往是凭自己的印象写一篇作文,或者借助网络、书报资料,拼凑出资料汇篇,这样的生活化素材根本谈不上开发,更谈不上依据课标所说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思维了。

  如何让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真正有实效?以“家乡文化生活”专题为例,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深入挖掘家乡文化,选取专题研究方向

  一个地方的文化覆盖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包,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学生往往又来自不同地方,各有其文化背景,因此如果让每个学生独立选择方向,丰富则丰富,但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缺乏专题性,也就不容易深入。因此,选取专题研究的方向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开展本专题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开展专题研究的意义,明确家乡文化所包含的范畴,根据自己的文化兴趣初步确定家乡文化研究专题。教师对各个学生选取的研究方向进行归类,组建研究小组,比如“传统美食”“海盐文化与海盐新经济”“家乡的闽南建筑”“泉港福船”“泉港历代诗人”等,撰写“研学主题”与“研学目的”。

  学生所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必然是非常驳杂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在具体实施中如果完全依据学生兴趣设立小组,就只能由学生独立去进行研究,这显然是将学生当成了学者,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是很难做出实效的。因此教师在确定研究专题时不能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有所选择,要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学校的资源,去组建研究小组。教师必然会有自己的学术兴趣方向,在这方面也就会有相应的人脉群体,比如我自己对古诗歌比较有兴趣,方志办也有朋友,就可以组建一个“泉港历代诗人考”的研究小组。家长中也会有可资借用的资源,比如有一个家长在山腰盐场海洋科技文博园,泉港山腰盐场是福建第二大国有盐场,已有220多年产盐历史,近年来泉港区不断加大盐业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盐的衍生产品领域,在医药、化学试剂、美容用盐等方面研发新产品,就组建了一个“海盐文化与海盐新经济”的研究小组。福建省教育厅要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要有“研学考察活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家乡文化生活”专题可以作为计划的一部分融入研学考察活动中,比如泉港福船建造技艺于明洪武年间传入,黄氏造船世家参与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南明时期参与建造郑成功北伐及东征战船,清朝时为施琅统率的福建水师造战船,为施琅光复台湾做出重要贡献,“泉港福船”研究小组就纳入到“研学考察活动”中,采访福船后人,参观福船制造流程。精心选择专题研究方向,充分调动专题研究资源,这是生活化素材开展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二、细致指导调查方法,合理组织调查活动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做任何事,首先要有方法。做事无方法,事倍功半,往往徒耗功力。“家乡文化生活”单元的“学习资源”专门提供了《调查的技术》《访谈方法》两篇文章,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进行调查、访谈。这两篇文章是比较纲目性的文章,主要提出调查、访谈时一些纲要性的原则,学生领会起来不容易有实际感受,教师可提供一些调查研究和访谈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做调查、访谈时从什么角度切入,该如何提问题。比如我在指导调查方法时,就印发了叶索央的《高中生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意愿调查》一文,还介绍柴静的《看见》一书,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去感受调查、访谈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结合自己的课题去设计调查方案和访谈计划。

  组织各小组开展活动要有细致的安排,确立研究方向之后,要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意义和指导原则,确定研究内容和步骤,确定各个学生的任务分配,谁牵头,谁参加,谁联络,谁保障,交通工具、信息手段、表格印制、安全措施等细节都应该落实要位。

  三、整理形成研究成果,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从专题研究方向的选定,到调查、访谈方法的指导,到调查活动的组织,到研究成果整理,教师的作用都不能缺位,教师要始终作为引路人、指导者参与其中,这样生活化素材开发才会有质量。对调查、访谈得来的材料,要指导学生用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整理,从零碎的材料中找到内在文化内涵,形成基本观点、基本框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资源,丰富调查内容,让各小组及组内成员进行充分的讨论,力求以最精准的口头或书面语言、最为生动直观的表达形式展示自己的认识,传递自己的思考。调查、访谈,查找相关媒介资源,这是生活化素材积累的过程,而讨论表达则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语言文字,正是生活化素材开发的过程。通过讨论,最终形成视频、课件、活动感言、微图微语、美篇、调查报告、人物(风物)志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生活化素材运用的直接呈现。

  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旨归,专题的选择要有助于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调查、访谈的过程要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整理研究成果的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目的,最终形成成果要有“审美鉴赏与创造”。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成为整个专题训练的指导思想,贯串在整个过程中。

  除了专题训练,生活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更应该作为一种无时不在的教学意识,贯穿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感受语言,接受写作者对生活世界的观念和情感,借助所阅读的文本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在与写作者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印证自己的思想情感,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另一个人的文本,意味着去理解另一个人的语言系统,意味一种生活经验试图去理解另一种生活经验,这自然是会有隔阂的。理解依赖于共同的经验,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化素材,就能很容易去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很多同学不懂这两联诗有什么关联。我们想象小鹿在原野中边啃食艾蒿,边发出呦呦的鸣叫声的情景,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两联诗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节诗歌揭示的是两个生活画面,一个是曹操因为思慕人才心情沉落口中吟咏诗歌的形象,一个是得到人才高兴得弹瑟吹笙的形象,可见这两节诗在表情达意上是相对的。读书人穿着青色的长衫,这形象让曹操悠然神往,小鹿边啃食边发出呦呦鸣叫又能引发曹操什么样的情感呢?《信天游》里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句子,这用来比喻党的小米饭把“我”养大,我心怀感恩,眼望着“妈”。小鹿吃着艾蒿发出呦鸣,同样也是表达感激欢欣的感情。借助生活化素材,在阅读理解中是很重要的方法。

  在写作中,生活化素材的运用同样非常重要。帕斯公然断言:“凝聚成一个句子或会展成几千页的史诗、诗剧或抒情诗,无不是使彼此矛盾、互不相关或相距甚远的现实接近或将它们联结的意象。这就是说,它把真实的事物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意象来自于生活,而正是意象使现实接近或联结起来成为诗篇。阿瑟·韦利则说:“语言的价值在于它蕴藏的含义。然而,这种含义不过是一种想要触及不可能真正通过语言来触及的某种事物的努力罢了。”帕斯说:“语言是座桥梁,人类试图通过此桥缩短他与外部现实的距离。”我们从生活的图画中去超越生活的图画意义,从而将它变成诗,这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写作的起点。刘彻凝视一朵菊花,心有所恋,他说:“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与家花两异其趣的野逸之花时,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本诗人芜村觉得剪刀无异于邪恶的暴力,他说“面对洁白的菊花/剪刀犹豫了/一刹那。”在不同的思想视野里,生活素材具有不同的意义,思想和情感依托于生活素材才能得到形象的表达。高中的写作存在两种方向,一是实物向语言的飞翔,一是语言向实物的贴近,让生活素材闪射出思想和情感的光彩,或者将思想和情感贴附于生活素材,都属于生活化素材运用的课题。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之湖的深处,语言在等待。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