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师的“过激行为”想到的……

  近日听闻本地某校发生了一起教师“罢课”事件,其原因非常简单:期中考试后,初三某班的班主任汪老师见学生成绩较差,怕影响年度班级考核,便以级部分班时不均衡为由,要求教务处改变对其班级的考核方式。在未得到教务处同意后,汪老师竟以“拒不到班内履行班主任职务”的形式进行抗争。此时恰逢学校召开家长会的节点,校长只得以班主任生病休息为由,让科任教师代替班主任与家长们交流。鉴于汪老师的这种不负责任表现,学校后来召开校委会,表决拟撤销汪老师的班主任职务。没想到汪老师得知消息后,竟以“跳楼”相威胁,要求学校撤销对其的处分。最后在汪老师“以命相胁”之下,学校不得不妥协,以息事宁人。

  事后,学校也清楚了汪老师一系列“过激行为”的真正原因。原来汪老师已具备了晋升高级职称的条件,而学校的职称晋级名额有限,主要依据教学成绩和各类表彰荣誉进行排队。为了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汪老师对学校的各项考核格外重视,几乎到了“凡荣誉必抢,遇表彰必争”的程度,甚至在班级卫生检查、各种活动比赛等方面,都出现过因“杜绝扣分现象发生”而与学校相关领导“据理力争”“死缠硬磨”的情况。无论是级部教师还是科室领导,都对汪老师此类行为感到反感和无奈,有的领导甚至发出了“如果所有班主任都像汪老师一样,学校的工作就没法开展”的感慨。此次校园风波,直接原因也是汪老师对荣誉、排名的过度较真。

  作为一名多年负责班级管理岗位,又辗转多所学校、见识过形形色色同行的“老教师”,笔者想就这个案例表达自己的几点想法和思考。

  我认为,汪老师的做法真的很不应该,其错有三:

  一是分班不均衡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学校在招生、分班、教师分配等工作上都有一定的程序和制度,一般情况下会提前公布,告知班主任,并向家长、社会做到了公平公开,目的便是实现班级的均衡化。当前,大多数学校已经没有了快慢班之分,班级的分配一般都采用随机的形式,例如“抓阄”。既然程序和制度没有问题,那么当一名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时,就代表了他/她已经认可了学校和级部对班级的划分,即使后来发现班级成绩较差、问题学生较多,也只能面对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教育能力来改变现状。年级第一一般只有一个,有排名靠前的,自然就有排名靠后的。像汪老师那样,考试之后发现班级成绩排名靠后,就向学校提出分班不均衡的问题,显然是极不合适的,给人一种动机不纯的感觉。

  二是无视班主任职责。任何一位老师,当被冠以“班主任”三个字时,无形中肩上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些责任不只限于上好学校规定的班会课,组织各项活动,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还包括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把“班主任效应”放大,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责任心来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看到什么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从而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有事可以请假,可以调课,但绝不能无故耽误学生的任一节课,这是教育的红线也是底线。汪老师为晋级而重考核、重荣誉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晋级而斤斤计较、不择手段,甚至为了要挟学校而不给学生上课,连家长会也不参加,则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轻则影响个人名声,重者破坏集体团结、有损教师形象,任何学校都不会容忍此类情况。

  三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效但无理”。学校是个洁净的天地,教师也应该是一个文明的群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或认为领导的工作存在失误,都可以在合适的场合、通过恰当的渠道直言不讳地向学校提出,或诉诸主管部门,由相关负责领导沟通解决。如果教师一有不如意,就采取过激的行为,学校或许会出于保护其人身安全的考虑而做出适当妥协,但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有时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问题越闹越大,最终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伤及本人。笔者以前有一位同事,总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自己教学成绩优秀学校却不让其带毕业班,自己管理经验丰富却没有当班主任,于是时时处处与学校领导对着干:常规任务不交、开会不到场、活动不参加,最后成为学校公认的“刺头”,在教师全员选聘中落选。同样的,学校领导、老师甚至学生以后会如何看待、评价汪老师,可想而知。汪老师此举,可谓得不偿失。教师凡事真的要三思而行,在工作中切不可恣意行事。

  学校管理无小事,任何负面事件的出现,都折射出该校管理中存在着某些问题和漏洞。汪老师的过激举动,正是在与学校领导一次次的“较量”中不断升级的结果。所幸,此次事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通过这件事,学校管理者应该有所反思,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对于学校领导我也提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学校领导要常怀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听到这个事件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所学校的管理肯定存在问题,再直白一点,就是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不会太高。有些校长任职多年,擅长开会和制定学校制度,尤其重视上级领导的督导检查,喜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做表面文章,因而这些学校平时各层面的会议不断,事无巨细的制度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但教学水平却很一般。优质的学校各有特色,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都有共性,主要的表现就是领导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进不了教室、上不了讲台,习惯靠开会发号施令、靠制度硬性管理,领导的引领、示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学校管理中的确需要方方面面的制度作为保障和支撑,但学校是个传道授业解惑、展现真善美、有情有爱的地方,有了制度就能保证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吗?教职工都会自觉践行制度吗?就如同我们管理学生一样,上有学生行为守则,下有各种标准规范,但学生的违纪行为依旧存在,照样让不少教师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所以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不能热衷于文字式的、简单机械的管理。

  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往往折射出校长的影子。校长有思想、有能力、有威信,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校园整洁、书声朗朗,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一草一木尽显积极向上的力量。校长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学校制度的影响力,当校长得到老师们的认可,老师们就会愿意接近校长;当老师们内心对校长充满了尊重,就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其执行力也会变强。其身正不令也行,校长应当用自己的责任意识唤起老师们的责任意识,用自己的行动引领老师们爱岗敬业,用自己的人品赢得老师们的尊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汪教师以“跳楼”相威胁,与其说是在挑战学校的制度,不如说是在挑战校长的权威。

  作为一校之长,要常怀忧患意识,不断提升解决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唯有学校领导的管理水平高起来,学校的管理才会变得简单而高效,一些极端的事件也不易发生。

  第二,要让学校成为师生感受幸福快乐的地方。以前接触过一所学校,由于管理不到位,学校老师思想涣散,教学质量上不去,饱受家长诟病。上级部门迫于舆论压力,进行了领导岗位调整。年轻的新校长到来后,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人事改革,也没有所谓的“三把火”,而是俯下身子走到教师中间,和老师们一起听课、备课、开展教研,诊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每到教工会时间,就带领老师们读书、写作,鼓励老师们制定发展目标,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学校师生有困难他会及时帮助,年轻教师结婚、教职工生日,他都会送去真诚的祝福;同时在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这所学校就有了彻头彻尾的变化:教师团结敬业、教学质量一流,学生勤勉不懈,校园风清气正,不经意间竟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当地的窗口学校。当有记者请该校的一位老师评价一下校长时,这位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校长让我们在校园里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是的,当全体师生在学校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便会珍惜彼此的相处,尊重领导,珍惜岗位,即使在工作中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问题,也会通过合适的途径解决,而不会采取过激的举动。老师们真诚团结、相互理解,不但有力地推进了教学工作,而且提升了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我们的校长就该为此方向而努力。

  第三,提升学校制度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认可度。当前,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教育内部的精细化管理,方方面面的考核,各级各类的评价,无休无止的检查、督导、活动、培训等,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教育机制和环境下,学校尤其要实施科学的人文化管理模式。学校制度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良好的校园秩序,让广大师生轻松有序地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越严越好,苛刻的制度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宽松合理的制度则会让人心生感动、精神愉悦,从而努力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同时,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学校制度的落实群体是广大教师,唯有教师广泛认可和赞同,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就是停留在墙上的文字,摆在领导桌面上的稿子。在制度的制定中,领导应充分利用教代会等途径,努力听取老师们的意见,让老师们广泛参与;或干脆成立教师代表小组,由不同级部、不同年龄段有责任心、有公信力的教师联合制定完成。这样产生的制度认可度更高,执行起来更加简单有效。最后,还要重视制度落实中的规范性,凡事不仅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要做到事后“有据可查”。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学校完整保留分班时的过程性材料,如分班名单、分班方案、分班流程、各班主任的意见等,汪老师就很难提出“分班不均衡”这个理由。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增强“留痕”意识,制度的过程性管理要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各级各类活动要建立相应的过程性材料,以免产生“秋后算账”的问题和纠纷。

  身为教育人,置身朗朗校园,应该珍惜彼此因工作而相识的缘分。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凡事不必过于较真,只要认真扎实工作,领导、同事、学生都看得见;对功利看淡一点,与其每天生活在焦虑躁动、心烦意乱之中,不如生活在心情舒畅、从容自在中。作为领导,也要与教师真诚相待,同舟共济,无论谁有困难都要及时伸出援手。在同一所学校共事,大家唯有相互理解、互谅互让、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感受到源于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先创区召口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