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让人生蜕变

  若问教育成长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总会把教育写作放在首位。回顾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尤其是近十年的成长经历,我深以为,教育写作引导着我向教育最深处漫溯,向成长最高处攀登,朝人生最亮处逐光而行。

  (一)迷茫困惑:写作成了一束光

  回望教育写作的肇始,是读书生涯发表的豆腐干?还是职初阶段学写的第一篇论文?抑或是在故乡教书时,县教研室仓定成副主任帮我修改的,也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刊登在江苏《继续教育》杂志的论文《创新教学策略 增强教学效益》?这些都应该算是我教育写作之路的起点。

  在不少教师看来,教育写作是教书育人之外的负担,认为它对于教师工作来说,没有实际的效益产出。但在许多甘之如饴的名优教师看来,坚持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不具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能力,很难走到教育的深处。我曾经有过类似前者的想法,觉得教好课本,做好班主任,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全部了。人到中年却发现,十多年的教书育人,其实都是在“重复性劳动”,久而久之,对教学失去了创造的热情,对职业发展失去了长期的追求,乃至产生了倦怠、麻木、迷茫,以及信念的动摇。

  忙碌,是最容易让人沉沦的温床。教学任务重,生活琐事多,父亲的病逝,养家的责任和梦想的折翼,累加一起压在刚入中年的我身上,人隐约变得颓废消沉。有一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木楞楞地坐在阳台上看夜空,茫茫一片黑,看不到亮光,也看不到希望。回想我此前的近二十年,从老家到无锡,再到东莞、佛山,如今落脚南京,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间来回切换,从教师到校长职位上几起几落,经历不可谓不丰富。简单说,对于教学与管理工作我早已驾轻就熟,倘若躺平,自可以安享生活。然而,曾有过的教育追求,对于人生成败的执拗评判,都让我陷入迷茫与彷徨之中,剩下的二十年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下去,余生怎得安心?我想,也许得重新审视我的教育人生,规划我的教育生涯。

  一生漂泊,倒也时常新鲜。每换一个新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都逼着自己自立自新。我的梦想是能在一所学校实施自己的教育理想,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思考付诸实践。但如今离开校长岗位,寄身于一所民办学校,纵有千般思虑,又与何人说?我难道就此停滞思考,从此浑浑噩噩,直到退休?如今安居南京,一贯好强不甘落后的我,重又想起写作,想起写作路上的几位贵人,他们给过的肯定和鼓励依然响彻耳畔,那一句句炽热的话语,让心中的梦想重又燃烧。虽不能开办一所实体学校,但完全可以用文章搭建一座理想的校园,在这里施展我的教育观和教育智慧。自此,我打定主意,重新踏上了漫漫写作征途。

  停笔半年有余,写作我已略有生疏。决定先从简易的教育评论写起,针对学校的教育现象作评析、提建议。当时,某校正在大力改造校园,移栽了不少大树,却长势衰微,恰好学校也有一些引进名师的举措,我结合起来,写成了一篇评论《大树和小树》,随即被《教书育人》杂志刊登。意外的是,时隔不久,我接到了《教书育人》编辑部朱福昌主任电话,得知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收录转载,并作卷首语刊用。我有点懵,只是欣喜,不知轻重。后来听他说,文章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转载,相当于发表在核心期刊,这对于普通教师而言,相当于教育写作的天花板。听闻此说,一阵唏嘘,只是因为没切身感受到普刊核刊对我工作的实际影响,也不甚在意,只是有此鼓励,写作愈发勤快了。每天晚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录入一天的见闻感受,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则一气呵成,或随笔或案例分析,或经验总结或教育微评,越写越有写不完的素材,越写越顺达畅快,成就感满满;某天若是没写,就会觉得虚度光阴,没有获得感。

  如此下来,一年都有几十篇文章见诸报端。从国字头杂志如《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中国教师》到各地省刊,再到《南京教育》等地方教育杂志,皆有登榜;其中不乏核心期刊如《人民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最骄傲的是有一篇文章《从“微课 微型课题 微型讲座”例谈教师的教学研究》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至今被下载量近4000次,被引用量140多次。这让我的虚荣心狠狠地满足了一下。与杂志编辑打交道多了,他们也开始主动向我约稿,我自然倍受鼓舞,基本都会应承下来。遇到难写的话题,也会逼迫自己紧急充电,补充知识缺漏,做好文献阅读,等自己消化理解了,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铺写。

  教育写作如同一盏灯,点亮了我的人生路,在每一个夜晚,陪伴我在星空求索。感谢她在我迷茫彷徨时,给我前进的希望和力量。每当看到自己的辛勤劳作见诸报端,自己都忍不住感动。如此,教育写作成了一种救赎,把我从泥沼中拯救出来,从迷雾中牵引到阳光下。我虽不能在现实中实施理想的教育,但完全可以通过文字,从多个维度塑造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模样。

  (二)专业爬坡:写作成了发动机

  我开始教育写作,完全是出于兴趣使然,率性写作,没有设定的章法,也没经过写作的规范指导。也因此,我的文章形式自由,随笔评论比较多,少有正式的经验论文。然而,教师职业发展中有一些硬性的要求,比如评优评先评职称,必须要有论文;做课题研究要有成果,多以论文发表为参照;学校每年进行教科研成果统计,论文发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甚至有一阶段,学校选拔中层干部,报名条件里要求近两年必须有论文或案例发表……我于2012年评上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倘若要往更高处走,就需要发表更多高质量的学科论文。翻看我发表的文章,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占主要部分,虽有些关于语文教学的心得感悟,但多是评论性的,缺乏系统的框架和知识的深度。由此我就在思考,得多用点心在语文课堂上了。

  我对语文学科并不陌生。从教以来的每一个工作日,不管是担任班主任还是校长,我始终坚持任教一个班级语文课。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我的日常,天天见面,日日劳作。要说教学体会和经验,不夸张地说,列个几天也列不完。但倘若只是浮皮潦草泛泛而谈,我觉得没有什么价值。我得寻找到语文教学中触动我的某个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口语交际题,题干是让学生根据情境劝说父母。有个学生的回答倒是有理有据,只是措辞不当、有失礼貌。几位语文教师由此发生争论,有的认为这是口语交际题,只要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就应该给全分;有的认为口语交际最要重视措辞,缺乏文明礼貌,话语再对也不能得分;有的认为白璧微瑕,应该适当扣分。总之,大家各说各理。我将此争论作为案例,进行了剖析,追溯每种观点背后的理念依据,并加以比较评析,这篇文章后来被《基础教育研究》刊载。由此,我重新燃起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的热情,先后发表了《语文教学的有效与有趣》《低年级语文课堂如何将薄书读厚》《例谈作文教学难点的突破》《例谈主题事件式教学的几个核心要素》《小学语文学习单的类型与设计》等等。百余篇的论文撰写与发表,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倘若只是为了发发文章,我已然轻车熟路。但学无止境,行以致远,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学研究者,应该有所聚焦和深入研究,而不应该四处挖井。

  随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第一次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我毛遂自荐,申请主持了江苏省规划课题《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行动研究》。由此,我决定以其作为专题,带领课题组老师一起收集文献,调查分析,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编制非连续性文本手册,总结梳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方法路径等等。因为聚焦,所以见解深入,我写成的《在语文与生活之间——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路径与指导》《例谈问题支架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的导学》《浅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几个结合》《浅谈几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示例》《例谈图表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文章陆续刊登于杂志,一时间我成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研究的小有名气的专家。时任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对我和团队的科研探索赞赏有加,让我们承办面向全市的语文专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和讲座,呈现我们的研究成果;她还邀请了时任江苏省教研室主任、语文教学研究大家、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以及省市多位专家前来观摩指导。后来,应南京大学出版社邀约,我将部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高效阅读》,此书一经问世就供不应求,几次再版,成为畅销书。

  此后,随着语文新教材的推广,以及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许多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普及。跟着时代步伐,我又陆续围绕新的专题开始科研探索,如聚焦阅读教学研究,陆续撰写《学生阅读亟需系统规划》《阅读课学习的发生过程试论》《例谈学校推广阅读的困难与应对》《阅读课的趣味从哪里来》《朗读中的情感如何激发》《以问题支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班化背景下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表征》等文章;聚焦习作教学研究,陆续写成《让作文题目富有生命活力》《习作启蒙中写作知识的教学策略》《发展言语思维 提升核心素养》等系列文章公开发表。

  由于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高质量转化的成果产出,我陆续获得了南京市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南京市首届教科研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2020年,在江苏省职称评审中,我也荣幸获评中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职称。回顾过往,我发现,在我成长的每一个站口,教育写作都为我的教育行动注入了前进的力量。也许,很多教师会将教育写作当做专业成长的一种附加工具,但对于我来说,教育写作更像是一台动力引擎,时时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推动着我在教师成长的漫漫旅途中奋勇前行。

  (三)突围成长:写作成了地平线

  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有时觉得自己成长很快,学得很多;有时又觉得自己停滞不前,举步维艰。加上被各种行政事务所牵扯,做事分心,精力分散是难免的;研究不深入,创新不够足,成长陷入瓶颈期也是必然的了。当然,所谓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随着管理岗位的变动,尤其是工作单位的变更,我发现,其实学校的每个部门都在围绕学生的成长,承担着自身的育人职责,遵循着自身的育人规律,协同发挥着各自的育人功能。渐渐的,我的教育视野不再局限于教学一隅,开始关注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学生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多方面。

  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的形成是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离不开历任校长和师生的辛勤付出,也受地域、乡情和校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学校文化如何打造?学校管理者又如何经营?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从学校文化的角度,对身边众多的案例作了深入的剖析,陆续写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反思》《学校教育理念的提炼和践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诚朴与虚伪》《学校特色项目的选取与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长的责任与使命》等文章,给出了我的答案。

  随着对于学校管理的认识逐步加深,我对校长角色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借此东风,我又陆续写成《校长要敢于实践自己的理想》《学校管理需要学生视角》《校长的“好”与“不好”》《校长成长需要的平台》《从校长的走动管理谈起》《校长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学校发展须防“拿来主义”》等文章,阐述我在这一过程中的诸多体会。这些文章或破或立,或倡扬或批判,有案例有观点,有实践有创新,把我对学校管理和校长角色的思考逐一诠释。我的这些文章很受学校一线管理者欢迎,有的被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作校长读物,有的被整理到学校管理者培训资料,有的则被

  各级图书馆阅读文库收录其中。

  除学校管理以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我也饶有兴趣。回顾过去,自己也是从新手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对于身边许多年轻教师的成长痛点我深有体会,因此,我时常试图归纳自己的成长经验,撰写成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文章,如《新手教师的入门三步》《优秀教师的六个自我追问》《宁静的教师》《教师为何而忙?》《师者善喻》《为师当慎独》《未来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等,投石问路,与诸位共勉,以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这些文章响应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声,其中所提的建议以及分享的成长智慧也贴近他们的教学实际,很受老师们的喜欢。因此,我常被邀请到各个学校作微型讲座分享,向他们详细讲解文章里的真实案例和成长经验,现场无不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学然后知不足,写然后知无涯。教育写作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写作的内容与方法只有在写作的行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今,写文章已然是得心应手,但我还是不敢轻易尝试大部头的创作,虽然也出版过几本书,但多是几个专题的合辑,属于聚沙成塔的成果汇编。原因呢,一方面固然是日常工作忙,繁杂事务让人难以定心;另一方面主要是对著书立说的敬畏,总觉着那是一件神圣而庄重的事情,是需要潜心钻研、执著持久的。

  理查德·费曼曾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提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即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向别人讲清楚,并且让外行人也能听懂。我是费曼学习法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因为常常是写作倒逼着我去聚焦某个专题的深入研读。当然,写作的缘由多种多样,有时是编辑约稿,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文章的写作,就需要去查找资料,系统学习;有时是兴趣使然,为了写好某个内容,必须要作文献研究,刨根问底;有时也会是灵光一现,根据自己的天马行空,催促着自己博览群书,精益求精。我很享受这样读写相助的过程,在读中写,写中读,读写之中窥见无穷。有时,我愿意把写作当作理想,让我看得见,却又难实现,就像地平线,时而望尘莫及,时而望其项背。于是在那份美好的追求和期待中,自己愈发谦卑,愈发虔诚,面向遥遥的真理,踽踽前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溧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