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童年的消逝”

  随着触屏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问世,人们的社会交往形式一下子从组织聚会转移到了指间交流,进而演变为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来社交、购物、点餐、追剧和学习等。借助手中的小屏幕,人们在一瞬间了解千里之外,甚至大洋彼岸发生的新鲜事儿,实在是方便。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短视频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饭后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成为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高兴起来自己也拍两个小视频传到社交账号与朋友分享,逢年过节一家人的团聚就更少不了拍个短视频来庆祝。网络上的短视频越来越多,传播无筛选,良莠不齐,甚至部分内容对于儿童健康成长不利。我曾读过一本书,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其描述的是电视节目给儿童带来的危害,而今看来,信息时代的短视频比电视节目的危害更大,来得更容易。

  一、童滋童味的消逝

  疫情三年,线下教学随时叫停,解决孩子停课不停学的办法就是转移到线上学习,一屏之隔,讲课的还是那个人,但是总感觉情感上有缺失。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各大活动都受到了限制,现场表演与竞赛都改为线上的形式。参加活动就要录制短视频,短视频录多了,面对镜头,儿童模仿大人的一颦一笑,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童真童趣,眉眼之间充满了做作。女儿也多次录制视频参赛,每次录制视频的过程都是对我们母女关系的考验。录制一条短视频多则需要几十次,少则十几次。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录制和编辑,最终呈现出来的不过是几岁的孩子表演了一个几十岁人喜欢的节目,节目与孩子的实际年龄十分不相符。

  去年女儿二年级,要参加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才艺展示,要求我帮她录一首歌,这首歌的录制过程极其艰难。我不断地从表情、动作、声音、节奏等方面提出要求,女儿一遍遍努力达到我的要求,录来录去总是不满意。没有微笑要重录,动作没有跟上节奏要重录,甚至吞了一个音也要重录,最终我们两个都累得瘫坐在地上。翻看一遍遍重复录制的视频,我看到了女儿逐渐表现出来的大人喜欢的样子,属于儿童表演的童趣特征完全消逝了。反思整个过程,女儿是想在六一儿童节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艺,本是一件开心、自信的事情,怎么就变成了妈妈的不断苛责与自己自信心逐渐消逝的过程了呢。每一次拍摄视频不都应该是对童年中美好与快乐的记录吗?录段视频这件事情是偶尔的生活润滑剂,是锦上添花的东西,绝不能当成一种要求。一个经常录制小视频的孩子在面对镜头的瞬间,马上就能够表现出超出年龄的镇定与做作,失去了儿童的滋味,对其成长十分不利。

  二、成熟过程的消逝

  网络视频缺乏受众群体的针对性。只要有一部手机,成人和儿童都能够浏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的信息。其实不止专门的娱乐APP,就连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中,也有一个专门刷短视频的栏目,如视频号、小世界等。短视频的获取太容易了,甚至有的平台不用专门注册账号就可以浏览。这些短视频的内容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但是作为人生观、价值观未形成的儿童,他们难以分辨这些视频中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难以分辨哪些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哪些是消极颓废的。班上有个孩子总喜欢刷短视频,课上课下搞笑语句频频爆出,引得其他同学跟风,一时间班上“爹味儿真重”“厌世”“丧”“emo”等词汇成了口头禅。很多孩子在不知道这些词汇具体含义的同时,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被“OUT”,也跟风乱用,常常闹出笑话,教师往往哭笑不得。

  短视频的到来使儿童与成年人接收到的信息无界限、无区分。这些短视频让儿童成人化了,所谓儿童的成人化,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成人化的儿童可以定义为一个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即儿童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但是行为和兴趣却与成年人相近。一些生产终端的厂家试图生产只供儿童学习的学习机,在使用终端上将儿童与成人浏览的信息加以区分。这些学习机看似与平板电脑相类似,实则不能够用来进行社交。表面上看是杜绝了一部分信息技术发展为孩子学习带来的弊端,短时间内能够规范孩子电子设备的正确使用。然而长此以往的限制,控制效果也十分有限。童年期间接收到的都是成人的信息,那成年之后回忆童年时又能想到什么?是一个个看过的短视频吗?其实,我们应该区分成人与儿童浏览的内容,儿童浏览的内容要以积极向上的内容为主,激发儿童探究的欲望,引发儿童思考,而不应该将超出儿童年龄认知水平的恋爱、暴力、不文明等现象不加选择地呈现给儿童。

  三、慢慢思考的消逝

  影像资料让儿童的思考消逝,让儿童的思考变得浅薄。从影像资料中获得的学习是被动学习,是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精细加工的学习。很多教师和家长抱怨,孩子在网络上学习了知识,但是却很快就忘记了,就好像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记得的只是故事情节,没有深入的思考和感悟。由此,大家都认为通过视频来学习,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经过信息处理的学习,是浅薄的。读书能够发人深省,但它要求读书的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读不同的书籍需要不同的阅读能力,如6岁儿童与12岁儿童的阅读内容不同,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同。而视频资料能够借助画面和声音传播信息,更容易被人接受。尼尔·波兹曼将电视节目称为“一览无余的媒介”,短视频亦如此。短视频以短小精悍为特点,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呈现了一个故事,快速满足人们对于故事结局的渴望,渐渐消磨人们探寻的耐心,使得大家不愿意为求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适合儿童观看的短视频要有教育意义,可以富有趣味,可以传递知识,也可以发人深省,但我们不能指望以观看短视频代替儿童的亲身操作和体验。我曾在学校的特殊时期兼任过一年的科学课,这一年的科学课我准备得十分认真。因为对于实验操作的演示不自信和学校场地的限制,我经常会根据授课内容去网络上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视频,以短视频中的操作代替我的操作演示和孩子的操作体验。因为视频演示很流畅,孩子们看得很开心,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教得很开心。然而,期末的实验操作考查却让我非常惊讶。期末考查的小实验都来自我给孩子们播放的实验小视频,甚至考查的难度也降低了很多,然而,孩子们在独立的操作中仍然不能够顺利进行,甚至个别孩子完全忘记这是什么实验。可见,通过观看短视频的学习效果远远不如亲身操作和体验,因其缺乏学习过程中的深入思考,而儿童的成长过程,需要慢慢的、深入的思考和来自实践的试错经验。

  指间不经意的每一个划动,都划走了孩子们稍纵即逝的童年。等儿童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不一般的成熟时,成人们才反应过来,为时已晚。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但是我们不能让儿童这么早就享受这种便利,因为成长不能走捷径。童年的消逝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短视频中间接经验的获得终究是无法代替漫野乡间的乐趣,代替不了运动场上亲子间的嬉戏追逐,也代替不了代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