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校本研修的问题及对策——以西部某地31所中小学为例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软实力”,因此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青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校本研修也存在某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笔者以西部某地31所中小学校本研修为例,梳理问题,诊断原因,希冀找到良策提升校本研修质量,为教师成长赋能和学校发展铺路。

  一、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

  1.主题上缺乏系统化设计

  一是研修主题单一化。在31所学校中,有8所学校的研修主题窄化为1个。比如,A校以课题研究替代研修,1年12个课题,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10个;B校开展教学专题研修,选择学年统考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上公开课,分享经验做法;C校以校园文化的打造作为研修主题,围绕“一山”“一佛”“一古镇”发掘文化内涵,开展校本研修。上述学校研修主题窄化甚至异化源于对校本研修的误解,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是研修主题大杂烩。学校研修主题庞杂,少则七八个,多则十几个,可谓“校本研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仅仅一个学年的研修主题就包括:职业素养、专业发展、家校联盟、班级管理、问题学生、云教引领、幼小衔接、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五育融合、信息技术等。主题多了,老师精力分散,难以深耕,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一个也没有弄透。

  三是研修主题“看上头”。10所学校没有主题,大多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训中心当月的安排,即时开展研修。比如某校每月一次专题辅导、每周业务培训,就是由校长、副校长、主任、组长分月轮流主讲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等文件。再如,某校把暑期思想政治学习、每周教师例会、年级会、教代会、教研会等常规活动主题作为研修主题。事实上,上述内容大多是上头布置给学校的“规定动作”,这样的研修“唯上头”马首是瞻,以完成任务和应付了事为主,“校本”消失了。

  四是研修主题玩概念。学校在研修主题上玩概念花样,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是内容与主题衔接不紧密。比如,某校研修主题为“绿色”,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方面缺失合理的逻辑阐释,让人云里雾里。研修主题没有厘清,逻辑不能自洽,后续活动的开展就容易失去方向。

  由于主题缺乏系统化设计,这31所学校校本研修过程浮在浅表,迷迷糊糊一大片,脱离了教师的真实需求,无法解决教师遭遇的现实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2.主体上缺乏层次化分类

  这里的研修主体既是指研修教师,也指研修内容。一是研修对象不分层次。有29所学校在研修主题和内容上都是统一菜单,换言之,不分工作年限、学段、学科,全校少则八九位教师,多则两三百位教师,都研修一样的内容。这样的研修多了统一化,而少了个性化,针对性大大减弱了。有1所学校按照教龄把教师分为新手教师(1-3年)、熟手教师(3-10年)、资深教师(10年以上),还有1个学校按照工作年限把教师分成了5类:(0-1年)新苗、(1-2年)新秀、(3-8年)能手、(9-16年)风华、(17-35年)红烛。这样分类未必科学合理,但却透出学校已经关注到了不同教师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研修内容不分层次。任何一个主体的研修,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步实施,分层推进,打的是持久战。多数学校的研修是“一劳永逸”式的活动,今天搞幼小衔接,明天搞家校沟通;这周搞整本书阅读,下周搞课程开发。某校搞校本课程开发,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一两个小时就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全部搞定,这样的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多大促进,还可能让教师误入歧途。很多学校的研修采取“短平快”节奏,希冀通过一两次研修活动取得成效,暴露了当下教育的急功近利。

  3.过程中缺乏专业化引领

  一是研修活动中缺乏“灵魂人物”。事实上,很多学校的教师水平基本相当,差异不大,认知停留在相同水平。这就导致研修活动中,思想缺乏高度,观点少了深度,出现“萝卜炖萝卜,结果还是萝卜”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一个学校的校本研修倘若缺乏思想、见识能够超过绝大多数人的“灵魂人物”,大多数时候就只是原地打转。

  二是专家引领无法对接教师需求。31所学校中有20所学校都开展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研修方式。“请进来”就是把专家名师请到学校作专题讲座辅导;“走出去”就是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面参加高端培训学习。然而,仔细分析之后,笔者发现无论是请来的专家名师,还是出去培训学习,都无法解决学校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是因为“请进来”的专家讲的是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话题,并非教师们遭遇的问题,而“走出去”培训学习的内容,要经过消化吸收,才可能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因人而异,时间或长或短,在现实中落地还可能会“水土不服”。

  4.研修成果缺乏精致化提炼

  综观31所学校的研修成果,大多从公开课、示范课、赛课的节数及取得的名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数量和层次,课件的数量,文章交流、发表、获奖的人次(篇数),参加教育部门活动的次数、获奖等级,教学成绩等方面进行数据展示。细细辨析,不难发现这无非就是数据堆砌,不管与之前做过的校本研修有没有关系,统统塞进来,以此证明校本研修是有效的。这也可看出当下许多学校管理迷恋用数据说话。上述所谓的成果之间缺乏证据链,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校把发在网络上的文章当作成果;有的把花钱在非正规期刊发表的文章算作成果,大肆渲染;有的校本研修根本没有涉及幼小衔接,却提供了幼小衔接的文章作为成果;有的学校明明做的是整本书阅读研修,展示的却是绘本阅读的成果。一句话,成果粗糙、混乱。校本研修行动与展示的成果对不上,缺乏系统化的梳理和精致化的提炼。事实上,这样的所谓成果缺乏生命力,无法有效迁移,不能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自然也没有多少推广应用价值。

  二、校本研修的对策建议

  一是校本研修主题系统化设计。大致思路是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确定研修主题。首先,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教师专业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到教师手中,如实填写。其次,学校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教师普遍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校需求,确定校本研修主题。这样设计的校本研修主题具有三点优势:其一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也不是学校几个领导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大多数教师的现实需求,能够较好地激发教师研修的积极主动性。其二,研修主题先行,架构研修内容在后,才能围绕主题,厘清一条主线,衍生出分支内容,形成大主题下有小主题、小主题下有系列内容、内容下有系列活动的系统化网状研修结构,清晰可见、多而不乱。其三,主题聚焦,研修集中,避免了研修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杂乱性,让研修内容围绕主题,克服跑题、跑偏现象,更容易做实、做细、做深、做透,研出成效。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学年的研修主题确定1-2个即可,以免贪多嚼不烂。

  二是校本研修主体层次化分类。这里的主体指的是研修对象和研修内容。事实上,不同年龄、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差别的。研修对象层次化分类就是把学校教师根据不同标准分成不同类别,设计不同的研修内容,开展不同的研修活动。比如,按照教龄可以分为新入职教师、年轻教师、中年教师,按照学科分为语数外音体美等,还有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之分。既然有研修对象层次化分类,那么研修的内容就有差异性。教师的“角色”不同,研修的内容就不同,所研所修是教师所需所急,这样才能对准胃口。这就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在大主题的框架下,根据不同的对象架构不同的小主题,设计不同的研修内容,开展不同的研修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应该在主题系统下,设计共同研修项目和分组研修项目、必须研修内容和选择研修内容,这样的研修既有基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共通性,又有立足于教师个体考虑的独立性的特点。譬如,某校在“校园里的有效沟通”这个大主题框架下,设计了全体教师共同研修的“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主题,因为每个教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打交道,而师生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教育是否发生,乃至教育的成败。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不同,因而又可以同一主题再组织班主任研修活动。只有研修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才能满足一所学校众多教师的不同需求,切实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提升专业化水平。

  三是校本研修过程专业化引领。为了避免校本研修出现“萝卜炖萝卜”的现象,研修过程中必须有专业化引领。谁来引领?校外专家。学校应根据研修主题和研修内容,邀请在相关研修主题和内容上具有较深造诣和独到之处的专家到校指导。需要提醒的是,请进来的专家的指导不能局限于一人讲、众人听的“满堂灌”讲座,而是要贯穿于研修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现场的辅导与点拨,用学理剖析教育教学,打开教师的思维,让大家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达到提升思想的目的。思想提升了,认识深刻了,教育教学行为就会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走出去”研修一定也是基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到优质教育基地和名校跟岗研修。这种研修是带着目的和疑惑去的,在研修之前应与“输出地”在主题内容以及形式上沟通与对接,力求做到按需研修。同时,研修学员回到本校后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输出学校要派导师跟踪指导,及时跟进,点拨学员,解疑释惑。这样,优质学校和名师输出的“真经”才能真正内化为研修教师带得走的教育经验和技能,进而生根发芽,而不至于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四是校本研修成果链条化呈现。研修形式具有丰富多样性,而研修成果的呈现也应该是多样的,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载体呈现,可以是研修的过程性资料,也可以是结果性资料。研修成果须是从研修活动中来,又能聚焦印证研修主题,不能是风马牛不相及,互不相干。这就需要把研修成果进行梳理、分类、总结、提炼,使之具有基于主题框架下某种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互相呼应,彼此佐证,组成一条清晰的成果链条,才能让人信服。尤其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分享传播研修成果,或召开研修成果汇报会,或在学校公众号(校刊)推送出版,或向省级权威主流教育纸媒投稿,让教师展示思想才华,品尝研修成果,获得成功体验。

  校本研修只有主题贴合学校发展和教师现实需求,做到研修主体、研修内容层次化分类,注重研修过程的专业化引领,多途径分享传播研修成果,才能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尝到了研修的甜头,自然会喜欢研修,在研修中发展专业素养,最终惠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