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意外的事故”到 “美妙的故事”

  我们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

  我们这样子说的时候,是想告诉别人,松滋市实验小学不完美,它甚至永远也不会完美;但是,它可以朝向完美,在不完美的生态里,慢慢往前走,不断缩短与“完美”之间的差距。

  我们还要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我们这样子说的时候,其实是想表达这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儿童还没有成熟,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也还没有完成。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儿童即可能,教育即生长,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譬如,4月3日中午,松滋市实验小学的两个孩子就发生了一点“问题”,或者说产生了一起“意外事故”——三(6)班的陈子涵,和四(3)班的雷彦熙,相撞了;而且,雷彦熙同学的眼镜架被撞断了,额头也受了伤。

  类似这样的“意外事故”出现在学校,本来再正常不过,可是放在当前微妙的家校关系中来看,倘若处理不好,就会演变为家校矛盾。

  有问题不可怕,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成课题;出现了“意外事故”也不可怕,我们可以把“意外的事故”,变成“美妙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咱们的师生是如何将“意外的事故”,变成“美妙的故事”的。

  三(9)班主任肖武玉老师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个事故后,马上把雷彦熙带到了医务室处置。

  《松滋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管理办法》规定,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原则是,谁在场谁负责,谁首发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

  谁在场谁负责,即事件发生时,谁在第一现场,谁就是事件第一处理责任人。谁首发谁负责,即谁第一个发现事故的发生,谁就是事件第一处理责任人。很显然的,因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因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全体教职员工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处理责任人。

  肖武玉老师当时“在场”,“第一个发现事故的发生”,她并没有因为两个孩子不是本班的学生,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她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她的责任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肖武玉老师处置的第一原则是送医,而不是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我认为,她深谙一点,那就是教育的起点是接纳。而教师最常见的错误起点,是“我对你错”。

  接纳,依赖的是同理心和同情心。孩子哪怕犯了错误,错误可能非常严重,也要将孩子与错误区分开来,对孩子抱以深深的理解。谁没有过贪欲?谁没有过嫉妒?谁没有过懈怠?谁没有想过逃避责任?孩子的许多让我们不安乃至于生气、愤怒的行为,往往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反应。在多数时候,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你无须一再指出这一点。你要指出的恰恰是:“这很自然”“我能理解”“没关系”。

  相反地,学生做错了事,可能正后悔懊恼(哪怕我在强辞夺理时仍然如此),你的刀子嘴,一遍遍地提醒他让他难堪。你的指责,正在伤害孩子的心(或使其不安),甚至可能将他转变成“受害者”。

  肖武玉老师无疑是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因为她教育程序的第一步是接纳,所以后来孩子们的反应简直“出乎意料”。我们接着往下看,就会恍然大悟。

  教务室主任陈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也在医务室发现了这件事。她迅速通知了四(3)班班主任文春老师。

  请特别注意,此时此刻,肖武玉老师也好,陈蓉老师也好,校医伍红艳老师也好,仍然没有批评陈子涵同学。她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救助伤者,关爱学生。她们也许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所谓教育,其实就是影响。

  三位教师关爱孩子,显然影响了陈子涵同学。陈子涵同学也就马上对陈蓉老师说:“老师,您也帮忙把我的班主任叫来一起处理吧。我会对这位同学负责的!”他还不时询问雷彦熙头疼不疼,心里有没有感觉不舒服。

  孩子不需要你评判他,但是,孩子需要帮助,需要成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几位老师,以自己的举动,清晰地告诉孩子怎么做,孩子自然在教师示范下,知道该怎么做了。由此,孩子也就自然成长起来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种情境。如果一个孩子上课睡觉,你可以骂他一顿,但你不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他可能遇到了麻烦。如果你反过来问:“你今天上课睡觉了,是不是老师讲得不够清楚和生动?下课后你来我办公室吧,我再给你讲一遍重点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很重要。”你想想结果会怎么样?

  但是,如果你当众斥责孩子(你可能是正确的,但正确在教育中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孩子起而反抗,你摔门而去——你说,这算什么教育?

  所以,正确的教育程序的第二步是,清晰地告诉孩子怎么做并解释清楚。

  几位老师走对了教育程序的第二步,你看,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产生了——陈子涵以实际行动承认了自己的“问题”,并且在事故的处理中,表现出应有的担当精神。结果是,受伤的小雷同学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双方家长也达成了一致的谅解。没有理由不达成一致的谅解,孩子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在影响大人。孩子有“高风亮节”,大人也就绝对不会“锱铢必较”。儿童是成人之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件处理到了这里,我们可以说是“妥善处置”了一件意外事故。

  然而,学校的主要任务还不仅仅是处置问题,而是要在习以为常中,深度挖掘事件的育人价值——那才是教育。

  所以,正确的教育程序的第三步是,提供全方位的、持续的、正面的反馈。

  4月8日,国旗下讲话时,陈蓉老师面对全体师生,讲述了这起“意外事件”(教育局就在隔壁,她甚至也一丁点不藏着掖着学校的“不完美”)。

  有心的她,还把陈子涵同学请到了台上,当面表扬了他,表扬他主动担责的精神。请问,以后遇到了类似“突发事件”,孩子们还会逃避责任吗?他们只会自觉地向陈子涵同学看齐吧。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意外的事故”,变成了“美妙的故事”。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觉得,孩子的“缺点”很正常,甚至很可爱。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不完美的学校”正在“朝向完美”。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