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师双创能力:内涵、构成与特征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高职双创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离不开具有较强双创能力的教师。2021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通过提升教师的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学界和实践界虽对双创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双创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对于普通教师关注得较少,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普通教师的双创能力更是鲜有研究。双创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而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学生开展双创大赛培训或双创实践活动的培训,双创教育的开展也不能仅仅依靠双创专职教师,而是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双创能力的提升,需要厘清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

  一、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内涵

  要明确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内涵,得先从相关概念说起。

  (一)关于创新和创业

  汉语中“创新”一词亦作“剏新”,一指创立或创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在西方,“创新”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其一指更新,其二指创造新的东西,其三指改变。作为现代创新理论之父的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率先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创新,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对创新有了更广义的理解,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等内容。[1]目前,国内学者一般都认为,创新是基于社会需求或理想化期望,以一种非常规的思维、见解为导向,对现有事物、方法、环境等进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环境等,并取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2]

  创业,在《新华字典》里的定义是“开创事业”。狭义的创业通常指创办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不仅仅指成立公司。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专业、特长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进取,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过程也是创业。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当创新的结果顺应了市场的需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则可能导向创业。[3]创业有普通的创业,也有创新基础上的创业。高职院校教师是知识型人才,其创业不同于普通的创业,一般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

  (二)关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概念,学界关于创新能力的认知经历了天才观、认知观、社会观三种范式的转变。[4]基于天才观,创新能力被视为一种普通大众所不具有的特殊潜能,即天才具有的一种潜能。基于认知观,创新能力被解读为人(而非仅为天才)从事创新活动,创造性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时发生的心理内化过程或具有的心理特征。这两种范式都是从个体范畴来解读,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对于创新能力的解读转向社会文化维度。基于社会观,理解人的创新能力要考察其所处的情境,主体的创新能力要在特定域和专业域范畴内讨论和阐述。

  创业能力研究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快速发展,但对于创业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学界对于创业能力的界定主要基于创业者特质、机会、管理等视角。[5]创业者特质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技能和知识等。[6]机会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在外部环境中识别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7]管理视角把创业能力界定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战略能力等。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把知识、技能、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创业能力是基于创业者而言的,创新能力是基于每个人而言的。在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社会观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密切关系。

  (三)关于双创能力

  学者们关于双创能力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把双创能力与创业能力等同。为此,研究者大多基于管理、机会等视角来界定。如陈晨基于管理视角,认为创业能力是对自身特征和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造财富的各项能力的综合。[8]杨道建、薛永斌等从机会视角出发,将创业能力界定为识别机会、把握机会、开发机会,并将机会转化为财富的能力。

  二是认为双创能力就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如王荣辉等认为双创能力分为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两个维度,然后分别从这两个维度来把握和理解双创能力。[9]

  三是从整体上对双创能力进行直接界定。如张媚、石春娜等认为双创能力是运用专业知识和资源,发挥创造思维,具有创办、运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素养,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潜能、实践能力等多项能力。

  第一种看法强调创立企业具有的能力,无疑缩小了双创能力的范围。后面两种看法虽然兼顾了“创新”和“创业”两个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内在联系都没有进行很好的阐释。实际上,双创能力是融合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是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创业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不是简单的创办企业,创新是具有实践价值的,是要指向创业的创新。[10]

  上述三种关于双创能力内涵的解释都是针对学生或创业者而言的,对于教师双创能力的界定则非常少。仅有少数学者对于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进行了探讨,如向敏等将双创教育能力界定为教师通过教育途径与学生开展双创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能力。[11]然而,教师除了拥有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素养之外,自身也要具备开展双创活动的素养和能力。此外,教师的双创能力也不同于企业家和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教师不一定非要去新创企业。基于双创能力相关研究观点,并结合高职教师特征,笔者认为教师双创能力是指教师开展双创活动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所具有的创新精神、研发能力、创业潜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等各项能力、素养的综合。

  二、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构成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双创教育教学能力

  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双创能力之一。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技能和素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教学技能,既包括一般的教学技能、双创知识,又包括教学与双创融合的能力。在传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中,教师身体力行扮演着“示范者”的角色,而在双创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示范者”,更是“指导者”“咨询师”。在双创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自身要有开展双创活动的能力,也要有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能力。

  (二)双创实践能力

  双创实践能力是指在双创实践过程中把一定的资源与创新精神要素和创业知识要素相结合并转化为产品创造财富的能力要素的总和,包括项目甄选能力、双创实践指导、机会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项目甄选能力是指感知、发现、识别商机的技能,是把握商机、进行自主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双创实践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将“创意、创新、创业”融入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能力;机会开发能力包括商业企划技能、科研成果转化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公关技能等。

  学生在双创实践活动、参与双创大赛等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因此教师要有双创的技能技巧,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双创指导。

  (三)专业能力

  教师从事双创活动一般要结合专业,开展双创教育也同样要结合专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12]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双创教育。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专业学习和专业教育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社会历史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学科专业知识、学科社会历史知识等很大部分是大学教育阶段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掌握专业前沿知识,要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双创能力才有好的根基,其开展的双创活动才是高阶的双创活动,其实施的双创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双创教育。

  (四)双创精神

  双创精神就是对双创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双创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包括双创认同、双创意志、开拓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等。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需要后天的教育和激发,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高职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善于吸收新思想、新理念,认同并正确看待双创,才能够对学生的双创潜质予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双创的基本意识,学会用双创的思维思考专业问题。

  三、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特征

  相较于企业家和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术性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性是在符合学科本身要求的边界范围内、以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说问题以阐述自己的思想。雅思贝尔斯认为,科学与学术作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根本。[13]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授、开展教学的工作任务之外,还有重要的创新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的工作职责。学术性是所有高校教师的特征,也是其双创能力的特征。高职教师的双创是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可以说是学术型双创。[14]需要注意的是,从学术性角度来说,衡量高职教师双创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其学术科研成果的多少,更要看其学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二)专业性

  专业性一般是指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特点、需要学习很多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入手的特性。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能力是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对专业知识了然于胸,对本学科专业前沿理论知识、技术革新有所了解,对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需求敏锐把握,才能依托专业更好地开展双创活动,才能结合专业有效地实施双创教育。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也是高职教师双创能力的显著特征。首先,双创活动本身是实践性活动,教师自身开展双创活动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实践需求、社会实践需要,才有可能获得双创的成功。其次,双创教育是实践性教育,教师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要在双创大赛等双创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双创实践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传授学生双创知识,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双创能力。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不同于企业家的双创能力,教师不一定非要去创业,教师还要具备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能力。在双创能力相关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师特征,教师双创能力可以界定为教师开展双创活动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所具有的创新精神、研发能力、创业潜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等各项能力、素养的综合,它由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双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双创精神四个要素构成。其中,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双创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的集中体现,双创实践能力是教师双创能力在创业实践领域的展现,专业能力是教师双创能力的基础,双创精神是教师双创能力的个性特质。这四个要素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相较于企业家和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高职教师的双创能力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刘俊章,等. 对创新涵义的再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6(28):359.

  [2]范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6:45.

  [3]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7(13):51.

  [4]李宁,王宁. 合作学习视域下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J].江苏高教,2020(1):94-101.

  [5]黄扬杰,等. 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创业能力:内涵、特征与提升机制[J].教育研究,2017(2):73-79.

  [6]Thompson E.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

  [7]Shane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

  [8]陈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理论观察,2011(11):145-146.

  [9]王荣辉,幸昆仑.“双创”人才能力解构与培养要素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29-33.

  [10]刘燕侠,张自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2):38-41.

  [11]向敏等.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模型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双创教师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8):55-62.

  [12]徐峰,樊丽娜.专创融合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73-178.

  [13][德]卡尔·雅思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7.

  [14]付八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内涵、价值与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5):28-3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高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YJA880059,项目主持人:肖贻杰);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高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内涵、评价体系及提升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GXJK350,项目主持人:肖贻杰);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人文社科)“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2022WC XTD033)(团队负责人:肖贻杰)。]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