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思考和建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2016年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国家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积极推动,有利于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认同中医药,既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传递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又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如何高效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本文就此命题给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一、科学组建一支专业知识结构互补的科普队伍

  (一)以教师团队为主

  中医药类高等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教育高地,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主要从拥有中医学和中药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中遴选一批教学骨干来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及知识结构互补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团队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发展基石,他们能够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开展中给予中小学校提供支持与指导,例如中小学校的中药科普园和中医药文化展览馆的设计、中药的分类布置、种植区的划分等都可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携手共进,切实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实到位,铸造品牌,也有望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打造成区域性的一个知名品牌。

  (二)以大学生团队为辅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吸纳一部分优秀的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大学生团队是高校科普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作为一股潜力巨大的后备力量,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环境的熏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背景,再经过特定的严格培训与考核后方能与教师团队一起开展项目活动,他们可以在活动中给教师团队提供技术性的辅助,或是担任宣传员,或是担任讲解员等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出了高校在“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建设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引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合理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科普内容需要结合实际重点筛选和深度加工,这样才能使中小学生对相关科普内容通俗易懂,让课堂“雅俗共赏”,因而形成一套标准化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很有必要,既需要一些学术性讲解,也需要多一些趣味性的说教。

  (一)编写规划教材因地制宜

  教材是教学和科普的载体,一部能彰显当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规划教材尤能吸引中小学生的关注以及激发学习兴趣。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中医知识和中药知识两大部分。以广东省茂名市为例,这座城市的名称就是以西晋一代名医潘茂名的名字“茂名”来命名,将城市名称的由来与中医药文化的关联写进规划教材,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座城市的中医药文化基因和底蕴。然后选择性地植入与中医药相关的经典故事:神农尝百草、岐黄之术、针灸铜人、神医华佗、五禽戏、扁鹊见蔡桓公等。再看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外果皮有绒毛的化橘红就产自茂名的化州市,化橘红是一味具有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功效的岭南特色中药。素有“中国沉香之乡”的电白区就因大面积种植中药沉香而有此美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可以将其编入教材的中药知识部分,并且介绍影响道地药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借以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开展知识专题讲座。教师通过“悬壶济世”“讳疾忌医”“杏林春暖”等中医典故向学生简介中医的历史渊源,传播中医济世为怀的优秀品质。通过屠呦呦从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新冠肺炎的主治方取自《伤寒杂病论》、奥运冠军拔火罐等故事向学生展示中医在现代依然在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焕发活力。

  以广东十大道地中药材为切入点,比如能与黄金相媲美的新会陈皮、大家耳熟能详的广藿香等,讲述常见中药的名称及功效主治,辅以趣味故事,在课堂上传授中医基本知识,活动通过互动环节展示中药饮片样品,提高学生对中药的认识,并现场教学,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香囊,领略中医药的神奇魅力,感受良好的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社会氛围。

  营养均衡是打造强健身体的基础之一,各类营养缺一不可。对比现代科学的饮食金字塔,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曾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的理论。讲座结合故事、游戏等方式,带领学生认识饮食致病时身体的症状和预防方法,了解常见的药食同源的中药,引导学生正确搭配谷、畜、蔬果,掌握均衡饮食的规律。生动有趣的讲座能让学生感受到身体的奇妙,学会在一日三餐和学习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提升健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开设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体育课程,由技艺精湛的教师和大学生展示这些传统养生功法。让学生仔细聆听教师介绍这些传统养生功法每个动作的要领和作业,并认真体会练习。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开展相关比赛。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

  开展户外体验活动。学校利用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借助信息技术,努力践行新劳动教育,让学生参与药用植物园的中药种植栽培与管理。耕种从分析土壤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孵化在环境探究中延伸,从书本知识到实践体验,从本到源的追溯,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探索未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馈赠,真正爱上劳动,爱上本草学习。

  (三)联合校内外相关单位共同合作

  提前安排好科普活动行程并定期邀约高校附属医院以及同类兄弟院校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中医专家为中小学校的师生们进行义诊和开展健康讲座。通过面对面的问诊,师生们能获得许多关于中医养生切实有效的建议。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强健的体魄是学习之本。由专业医师为学生讲解脊柱健康。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错误的坐姿、站姿会对脊柱带来伤害,甚至造成脊柱变形,危害身体健康。带领学生认识脊柱的结构、健康的形态及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提醒学生要“站如松、坐如钟”,重视保护脊柱健康。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用眼卫生的良好习惯应从小培养。中医眼科医生从生活起居防近视入手,介绍眼睛的日常保健方法,针对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入“耳穴疗法”的概念,为学生讲解耳部的全息反射规律,通过图谱、耳穴模型的展示,讲解保护眼睛和肠胃的耳穴的位置,并发放“耳豆”,指导学生体验“贴耳穴、护眼睛”。

  三、严谨制定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培训及考核制度

  良好透明的制度能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持续保驾护航,也能保持教师团队和大学生团队的初心不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一)教师团队的培训与考核

  教师团队的人员虽然相对固定,也会面临队伍建设的瓶颈,因此需要更多志同道合之士参与进来,定期进行培训交流学习、科普活动预演以及创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也十分必要,个人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教学相长。高校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的业绩与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课时计算、工资绩效以及职称考评相挂勾,更能充分调动教师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到奖惩分明,有据可依。

  (二)大学生团队的培训及考核

  大学生团队是教师团队进行科普活动的重要后备力量,应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担当精神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只有经过系统性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考核过关才能出师,并且要严格遵守外出活动的纪律,其参加活动的业务水平与服务次数作为期末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及大学生评优评先的加成条件。

  四、小结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该专业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发扬光大。通过撒播中医药文化种子,在校园生根,在课堂发芽,在中小学生中传承。中医药文化知识送进学校,融入课堂,使中华文化能够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中,华丽转身迈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冰冰.中医药文化在卫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8,1(2):61-63.

  [2]张安然,徐彩云,薛铁瑛,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5):87-89+92.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