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明考向,立足读懂,增强备考针对性——202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训练

  2023年四套全国卷中的诗词鉴赏高考题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有变的原则,在引导学生读懂上发力,注重具体内容的考查,有效落实了课标学业质量水平四“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等要求,着力创设学科认知与个人体验情境,注重教考衔接,重点考查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等。

  具体来看,近年高考诗词阅读题在内容选材和试题呈现形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诗词主题关注传统节日、关注生活日用。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关注了农历正月初七这一传统节日,呈现出一种和谐温馨的人伦关系。2020年新高考Ⅰ卷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将朋友间的问候与牵挂的温情展露无遗。

  (二)注重反套路材料的选用。如2023年全国乙卷陆游《破阵子》,展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另有文体选用上的反套路。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选用了古体诗体。

  题目呈现上新的变化:(一)更加注重读懂能力考查。如2023年全国甲卷晁补之《临江仙》,2023年新课标Ⅰ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2023年新课标Ⅱ卷林逋《湖上晚归》。2021年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等试题紧扣作品内容设题,考查学生的读懂能力。

  (二)注重课内课外的勾连,做到教考衔接。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客观题中C选项与初中学过的篇目勾连理解。2021年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客观题中A项勾连必修上册课内所学,同时为理解本诗提供背景等。

  (三)注重比较鉴赏。如2022年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和文同《画眉禽》,不同诗人写咏物诗,重在诗歌写法的比较上。如2022年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一诗人写送别诗,手法异同的比较等。

  总之,近年高考诗词阅读题注重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的创设,命题者努力规避常见作答套路,而是以文本为中心设置考查点,检测学生诗词鉴赏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审美鉴赏与创造关键能力的培育。这提醒我们,首先要认认真真学好课本,做好归纳与建构,需要扎扎实实阅读积累,还需具备灵活的阅读迁移能力。下面笔者以宋词为例,原创十道试题以飨读者,供大家参考。

  【原创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二郎神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首即点出秋令,然后再从入暮写起,一阵黄昏过雨,轻洒芳尘,预示晚上将是夜空清朗。

  B.秋高气爽,碧天如水,一弯上弦新月,出现在远远的天空,为牛郎、织女的相会创造了最适宜的条件。

  C.“应是”句写织女星因久与牛郎星分离,于是人们看见她在七夕夜乘驾快速的风轮飞渡银河,与丈夫相会。

  D.上片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从景物描写到幻想神游的推移中,寄寓了人们对爱情幸福的美好遐想。

  2.七夕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除了赏月,还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本词下片主要写了哪些民俗活动?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满庭芳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归去来兮”,搬用《归去来兮辞》首句,贴切地表达诗人思归故里的强烈愿望。

  B.在黄州已有两年,就连看到的的孩子也口中说的尽是“楚语”与“吴歌”,平和中蕴含哀伤。

  C.“洛水清波”句是作者从未来着笔瞻望自已即将到达之地,随缘自适思想取代了愁苦之情。

  D.本词于平直中见含蓄婉曲,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动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

  4.苏轼与黄州父老之间珍贵的情谊,情真意切,动人肺腑。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蓦山溪·寄宝学刘子翬

  浮烟冷雨,今日还重九。秋去又秋来,但黄花、年年如旧。平台戏马,无处问英雄;茅舍底,竹篱东,伫立时搔首。客来何有?草草三杯酒。一醉万缘空,莫贪伊、金印如斗。病翁老矣,谁共赋归来?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

  【注】“平台戏马”系用项羽典故。“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南效云龙山下,昔日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篇一开始用“浮烟冷雨”形容,作者勾画这幅天色,与寻常写秋高气爽的作品不同。

  B.只有黄花“年年如旧”言外之意此外的一切都不“如旧”,人和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C.本词作者写黄花、写竹篱、写饮酒,同重阳节赏菊、品酒、登高等传统习俗用意一致。

  D.“病翁”是作者自号。“赋归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典故,以示归隐之意。

  6.这是一首重阳寄人之作,作者想对友人表达哪些意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杜牧诗曰:“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②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佳节,携酒登高的人,溶入那山色空翠、烟霏缥渺的一片氤氲之中。

  B.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面对满山茱萸、菊花,自当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

  C.作者提醒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放纵酩酊一醉,不要违背自然的时序节令。

  D.此词属隐括体,在杜牧原诗基础上贯注新意,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

  8.谈谈对“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沁园春·问杜鹃 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何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问杜鹃”,这“问”是“询问”“探问”。词作开篇,作者问杜鹃,你苦苦催促人归,自己为何不回四川?

  B.“辽东白鹤”“海中玄鸟”不言“归”而归,杜鹃却言“归”而不归,何况杜鹃也没有敷衍塞责的种种托辞可说。

  C.上片结尾,乍看起来似乎是对篇首“汝胡不归”一问的同义反复,但仔细体味,却知并非如是,既是问鸟,也是问己。

  D.杜鹃,又名子规“催归”。因古传说而被赋予一种幽怨的色彩,似乎一听到杜鹃的哀鸣,便顿生思归恋乡之情。

  10.杜鹃这一意象似乎一直带有悲苦愁怨的色彩。本词以《问杜鹃》为题,借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金]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起句问月,且点明作词的时间。上面除了桂影还有什么?努力营造出一种苍凉、高洁、肃杀的气氛。

  B.作者由月及人展开想象,将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与水天一色,白露横江的浩茫展露无遗。

  C.由“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光阴荏苒,春秋流逝,作者抒发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同情及愤慨。

  D.《大江东去》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东坡先生韵”就是采用苏轼赤壁词的原韵。

  12.有论者认为,词作结尾“我欲从公,乘风归去”表达作者消极出世的思想。请阐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文天祥

  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此词作于文天祥被押送燕京途中,与好友邓光荐的酬答之作。②“能”,同“恁”,如许、这样之意。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起势颇为雄壮,作者期冀友人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

  B.“横槊题诗”典故出自苏轼《赤壁赋》,写自己功业成空的哀叹。

  C.“江流”句,既是眼前之景,也喻指抗敌复国事业必有后来人。

  D.作者说即使以身殉国,魂魄也会变成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哀啼泣血。

  14.古代文人心中的家国情怀源远流长。文天祥对国家深沉的爱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辛弃疾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词前小序可知,此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到灵山上拜访一处名叫齐庵的寺庙,登山临水,写景抒怀而作。

  B.上片头三句先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飞瀑直泻,落差极大。还有一弯新月般小桥,横跨在湍急溪流上。

  C.青山多姿,青峰挺秀,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

  D.在作者心目中,灵山小住,美妙无穷,下片结尾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16.本词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初成”,词人新居将成,日后栖身有所。“三径”即隐士居处的代称,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三径”出处相同。

  B.“鹤怨猿惊”一句,以带湖的仙鹤老猿埋怨惊怪其主人的迟迟不至,曲曲吐露,委婉表达自己渴望早日归隐的心理。

  C.作者说自己也不是像西晋张翰那样因想起了家乡味美的鲈鱼脍、莼菜羹而弃官还乡,而是心懒意倦,去意已定。

  D.辛弃疾统一志向尚未实现,本不愿意离政归田,更因“怕君恩未许”,担心朝廷追查治罪,从而徘徊不定。

  18.有人说,人的居住环境就是人物自身的折射。请从本词中任选两处做一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高阳台·除夜韩疁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重”字,将时光的流逝,作者心中的慨叹,精当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到岁月流逝的不停息。

  B.词人有意,去伴梅花,共作吟哦度岁的清苦诗侣,偏说梅花多情,来相伴我。如此可见守岁者的孤独寂寞。

  C.邻家少女,彻夜不眠,为迎新岁,已然换上了新装。就连蜂、蝶、燕子也在为春天的到来积极准备着。

  D.作者想象,就连东风的兴致也被勾起,故而酿花蕴柳,暗地安排艳阳光景,等待众人游赏玩乐。

  20.除夕本是欢乐祥和的团圆之夜,本诗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1.C。“应是”句想象织女嗟叹久与丈夫分离,将赴佳期时心情急切,于是乘驾快速的风轮飞渡银河。C答案“于是人们看见她”这里表述有问题。

  2.①望月穿针,向织女乞取巧艺。“楼上女”在穿针乞巧的夜晚来到庭中的,“抬粉面”虔诚地手执金针,仰望夜空,乌云般美丽的发鬟都向后低垂。②七夕定情,夜半私语。“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回廊影下”,写青年男女选择在七夕夜定情,交换信物,夜半私语。这既是词人浪漫的想象,也是历史的真实。唐明皇与杨贵妃初次相见,“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他们“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被传为情史佳话。

  3.B。闰,即闰年,四年一闰。“再闰”即闰两次。作者在黄州已有五年,就连自己的孩子也口中说的尽是“楚语”与“吴歌”,强调贬谪黄州时间之久。

  4.①父老朋友送物送酒,依依惜别。“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这三句,真切细致地表现了作者与黄州百姓之间纯真质朴的情谊。

  ②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好堂前细柳”句,以对黄州雪堂的留恋再次表达了对邻里父老的深厚感情。

  ③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重温这段难忘的生活。此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5. C.本词作者写黄花、写竹篱、写饮酒,同单纯的赏菊、品酒、登高等重阳习俗用意不一样。

  6.①深沉的时势之叹。对当世英雄的寻觅,对忧国情绪的抒发,对没有英雄人物可报效祖国而焦虑。

  ②断绝尘缘,在隐逸和昏醉中寻找解脱与安慰。“茅舍”“竹篱”的生活环境和“一醉万缘空”的愤激。

  ③劝友人莫贪恋富贵,一起归隐田园的期许。“莫贪伊、金印如斗”的劝诫,“芟垅麦,网溪鱼,未落他人后”的期待。

  7.C.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放纵酩酊一醉,不要辜负这大好时光。

  8.①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虽早已成为过去,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作者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

  ②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

  ③过好当下,享受今天,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的无常有限。

  9. A.题目“问杜鹃”,这“问”是“责问”“质问”。

  10.①词作开头,词人斥问杜鹃,不该叫嚷催归,不合时宜,也无必要。

  ②作者认为不该将杜鹃与“兴亡”相联系,“我辈行藏”更不是杜鹃可以知道的。

  ③全词表达一种朝气蓬勃,积极求仕的情感态度。词作末尾“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可证。

  ④作者将杜鹃与自己合二为一,心有所托,托物言志。“身羁荒树,血洒芳枝”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11.A.“桂影”代指月亮,“上面除了桂影还有什么?”理解错误。

  12.(开放性试题)赞同:①苏轼不容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官场,被排挤出京。作者“欲从公,乘风归去”,暗示出他对现状的不满。

  ②作者带着对苏轼的同情,欲寻仙去,寻仙不在,只能寄情于玉箫明月。

  ③作者吊古伤今,将对苏轼的同情与对现状的不满统一起来。“澹澹长空今古梦”让人感慨。

  反对:①作者极敬慕苏轼,同情其遭遇,哀叹其坎坷命运。

  ②这种敬慕和感慨化为欲与苏轼一同仙去的美好情感,并没有消极成分。

  13.选B项。以历史典故写自己的不凡抱负。

  14.①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虽然国运维艰,凋敝多难,但他相信“英杰”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不尽。

  ②虽经历艰难困苦磨砺,但爱国之心不变。“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全词主旨句传达出词人爱国之心。

  ③死后既是身化杜鹃也要为国家继续歌唱。词作尾句可证。

  ④化用典故,祝愿朋友早脱牢笼,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15.选A项。作者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名叫齐庵。从“吾庐小”可知。

  16.①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背后映现着作者的精神志趣。

  ②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

  ③借助用典手法,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外在景物与作者的胸襟、思想等密切相关。

  17.选D项。此句写出辛弃疾仍对腐朽朝廷昏庸皇帝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始终不忘复国、积极从政、赤诚用世的矛盾心理。

  18.①高雅的志趣的反映。“云山自许”中以“云”和“山”暗指词人的高雅志趣。

  ②清洁的品性,淡泊的意趣。“把轩窗临水开”,词人与明洁秋水为伴,意境澄澈空灵。

  ③隐逸情怀的流露。词人在新居周围“种柳”“护竹”,借“柳”与“竹”传达隐逸志趣。

  ④君子人格的折射。作者“观梅”“餐菊”、佩“兰”,君子人格配花中君子。(任意回答两处即可)

  19.选C项。“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写少女装扮,首饰华丽美好。

  20.①韶华易逝,老来寂寞孤独之感。年华易逝,“老来”“怕寒侵”写出衰老情状;“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委婉表达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②把握当下,积极乐观。“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诗人认识到年华易逝,韶华难留,应当把握现在,赢取当下,从明天开始纵情艳游。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