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是指自己习惯了的、熟悉的、轻松稳定的区域。舒适区仿佛是一个保护层,层内有我们既定的生活轨迹,有成型的生活模式,有成熟的认知观念,有曾经的成功带来的荣誉与光环。在舒适区里,我们是熟练工,是过来人,我们可以按照惯性、在自己可以把握和控制的状态中生活。

  人常常会在本能上贪念舒适区,或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惰性使然,或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或是对安全感的依恋。但人要想真正成长必须解决发展和超越的问题,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区,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以及认知上的各种舒适区,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能升华人生的境界。

  生理舒适区显而易见,却并不容易走出。我们常说健康就是能跑起来,就不要选择走;能走起来,就不要选择站;能站起来,就不要选择坐;能坐起来,就不要选择躺。但躺着比坐着安适,坐着比站着舒服,站着比走着轻松,走着比跑着省力。我们需要与身体对安逸的贪恋对抗,通过走出舒适区激活身体的机能。比如寒冬的早晨,要伴着闹铃从温暖的被窝中起来,对很多人而言则并非易事,身体会不自觉地眷恋被窝里的温暖,抗拒被窝外的严寒,会不断地拖延起床的时间,这些都需要我们调动意志力才能走出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隐而不显,却常常在不经意间限制了我们发展的上限。哈姆雷特曾说:“我可以被困在一个果壳里,却仍把自己看成无限空间里的国王。”从某种角度看,这个果壳里的世界就是一个心理舒适区,如果我们任由自己躺平在其中,这种自我满足的安逸姿态迟早有一天会演变为虚幻的泡沫,因为任何一把稍微锋利的锤子,就能敲开果壳,就会将幻想的王国击得粉碎。反之,如果我们能主动撬开果壳,迎击命运,则可能开创更大更真实的王国。比如董丽娜从盲人按摩师的既定人设中勇敢走出舒适区,一次次尝试播音主持,最终让世界听到了她天籁般的声音;江梦南从无声的世界里走出舒适区,苦学唇语,让人们看到了逆袭中的学术奇葩。勇敢走出舒适区,谁都可以了不起!

  认知舒适区深藏不露,却是自我突破的最大障碍。已有的经验和观念是成长中积累的财富,但如果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愿意自我突破、自我更新,已有的认知则可能固化为自我设限的绊脚石,如神童方仲永般泯然众人矣。唯有敢于走出舒适区,保持开阔视野与认知的好奇心,保持反思与反省的精神,才能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名震天下的齐白石到了古稀之年,发现自己绘画上的缺陷,还是毅然劈开枷锁,向着更完满、更绮丽的境界探索。当然有些认知舒适区是外在设定的,比如各种权威的定论,要想走出去同样需要极大的勇气。比如哥白尼勇敢走出既有认知定论,提出日心说;达尔文挑战物种不变认知论,提出生物进化论;袁隆平打破经典的遗传学理论,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实现禾下乘凉梦。认知和见识常常决定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有走出舒适区,不断拓展认知和见识,才能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蜕变。

  有一句话说得好:“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只有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甚至获得重生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让命运的齿轮转动起来,进而与时代的齿轮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