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必备知识和题型,提升逻辑思维与能力 2022年信息类文本(现代文阅读Ⅰ)备考策略

  信息类阅读是在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山东卷)和新高考Ⅱ卷(海南卷)中开始出现的,它在某种程度是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综合体,这两者综合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让信息类阅读成为真正接近阅读本义的一种考查方式。

  信息类文本多为非连续性文本,一般由2—3则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往往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多维度的解读。这种片段文本组合形式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文本性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文本的呈现形式,给命题者取材带来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在高三第一轮的备考中,为了能够应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研究真题,吃透试题精髓

  作为一种新题型,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真题是2020年的新高考Ⅰ卷和Ⅱ卷,以及2021年的新高考Ⅰ卷和Ⅱ卷四套卷上的题。

  1. 考情表览

  2. 观察上表,得出结论

  (1)从选文上看,文体以论述文为主,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各占一半,话题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

  (2)从考点上看,集中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体现了信息类文本考查的最大原则——重信息获取。

  (3)从题型上看,基本上由三道单选题和两道主观题(2020年海南卷由4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组成。

  (4)从分值看,除了2020年海南卷外,分值稳定在19分。

  (5)选择题的特点有:常见的题干关键词是“理解”“分析”,表明选项侧重对所有材料的信息进行概括、分析,是一种全文性信息筛选。选项在提取文本信息时会有一定程度的跨越,可以跨越句子、段落、甚至材料。

  (6)主观题的特点有:主观题考查重点为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概括、分析,常见题型有原因归纳概括、方法措施概括、侧重点异同分析、行文思路分析等,在命题上呈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度理解的趋势。

  二、核心突破,掌握答题步骤和方法

  有些考生阅读信息文本时往往有紧张感甚至排斥感,不是静下心来整体阅读并把握文本,而是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这就表明,信息类阅读在做题前需要有整体的阅读和把握,表现在:

  (1)几则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联”找出来,从而能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

  (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及其把握,恐怕答题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是“材料一”“材料二”之类,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范围,确定范围。

  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

  (一)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就是要抓住这类文本的三要素:首先要把握其观点与思路,其次要理解文中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最后要进一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总之,整体阅读的基本要求在于:把握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含意。

  (二)阅读步骤

  1. 圈点批注。先标出段次,再逐段阅读,边阅读边圈点,稍加批注。

  2. 理出思路。根据前面的圈点勾画,理出论述思路,看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3. 概括主旨。归纳概括出全文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三)阅读示例(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材料一为例)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 诗画同质 ,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 诗画并不同质 。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 诗和雕像互较,发现 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 诗画异质说 。

  ④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 雕像中 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 雕像中 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 图画和诗 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 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 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 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 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第一步:圈点批注

  1. 在段落前标注数字,并用“ ”勾画出交代论述对象、角度及思路的重要词语。(见文中“ ”标示处)

  2. 用“ ”勾画出重要观点句。(见文中“ ”标示处)

  3. 简要批注。(略)

  第二步:理出思路

  全文共十段,纵向展开论述:

  ①~③莱辛提出了“诗画异质”的观点以及缘由;

  ④~⑧通过比较诗与雕塑中的《拉奥孔》,得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结论;

  ⑨~⑩补充论述“诗”与“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雕像《拉奥孔》与其史诗的对比比照,提出并论证了“诗画异质”观,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四)做题验证(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题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解析】这是一道内容理解题,答案选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有误,原文① 段中“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莱辛证明了诗画同质是错误的,并不代表他是质疑第一人。逻辑错误,扩大范围。故选A项。

  三、掌握必备知识,筑牢复习根基

  信息类文本,大都是论述文,而论述文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即为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它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叫论据。论据要求真实、典型,必须能够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叫论证。一般而言,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一)分析论点

  阅读文本,首要的是抓住作者的观点(论点),尤其要抓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其分论点。把握文本的论点,首先应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的话题;在此基础上,边读边勾画,特别要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从而把握作者的态度倾向。

  (二)分析论据

  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

  在找出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我们还需要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联系,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联系,还可能是因果联系,等等。

  (三)分析论证

  1. 论证角度

  从论证角度看,论证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1)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所选的论述类阅读文本,基本上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

  2. 论证方法

  (四)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结构为表,思路为里,相互映照。

  1. 明确结构特点

  (1)一般结构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提出论点或论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但它又是富有变化的: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只是在开头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我们应了解其结构中的共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三论”特点

  A. 引论。引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入式,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或论题;二是引入式,由一个“由头”引入论点或论题,这个“由头”多是一个故事,或者一句名言。辨析引论最重要的是看它是提出论题还是论点。

  B. 本论。这是文本最关键的部位。本论内部的层次有以下几种:

  ①并列式;②对照式;③层递式;④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⑤特殊式: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如《拿来主义》一文;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C. 结论。它主要有以下方式:总结上文,重复或强化中心论点;卒章显志,得出论述结论或中心论点;补充论证;发出号召或劝勉。

  2. 理清论述思路

  要理清论述思路,除了从上面论述的论述文结构特点出发外,还要:(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路也就理清了。(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句子。如表示转折的“但是”“反而”“实际上”,表示归结的“总而言之”“可见”等等。

  四、识别命题陷阱,熟悉常规题型

  (一)识别选择题命题陷阱,用好切片比对法

  凡是信息类选择题,其选项都是命题人对原文信息作了转换处理。如果对命题人的转换手段与设题陷阱有所了解的话,会对做题帮助很大。(具体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在信息类文本选择题中的设误点有论据与论点不对应、论证方法有误、归纳段意不当、混乱思路层次等。试题经常考查论据或事例、引言要论证的中心或论点,考生需要擦亮眼睛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特别是例子前的或段落前的那个中心或观点。很多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范围定位不准,会直接忽略掉前文关于观点的论述,而直接找到后一个观点或是关于这个例子的阐述。

  而解题关键是信息比对,“切片比对”是做这类题的主要方法。但在“比对”前,强调“理解在前”,要有整体思维,千万不可机械地比对,那样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切片比对”要掌握三个角度:①内容角度。这是比对的主要角度,注意是选项中有的内容而原文中没有,或原文中有的内容而选项中没有,还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相反、不一致。②语法角度。有时利用语法知识来分析选项对应的原句,才能看出选项到底错在哪里。如看句子的主语,选项与原文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在对句子改造时是否丢掉了一些修饰限定词,或者凭空增加了一些修饰限定词。③逻辑角度。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选择句,换言之,就是选项中带有“只有……才能……”“只要……就……”“因为……所以……”“不是……就是……”关联词语时,就要考虑它与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有无改变原句的逻辑关系。

  (二)分析理据关系,熟悉常见主观题题型

  与前三道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相比,后面两道题简答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作出评价进行概括的能力。在备考中,如果掌握了一些常规题型的答题思路,对以后解答变式题会大有裨益。

  1. 分析理据关系

  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看论据是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的,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是从哪个角度证明的;还要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不同的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正反、古今、中外、递进、点面等关系。

  2. 关注常见题型,熟悉答题思路

  3. 破除思维定势,精准组织答案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同学们在备考中总以为论述文的结构都是“总分总”式,总以为开头就提出论点,总以为段落的开头就是中心句,总以为结尾就是总结全文。虽然论述文结构有总体的规律,但具体到某一文本上是有变化的,是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的。因此,答题时要破除上述思维定势,认真地从具体文本来思考。

  在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②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③“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必注意。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