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提供多则(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的材料作文题,两年以前的高考,全国卷几乎没涉及,其他省市则时有出现,如2011年上海卷的作文题、2012年江西卷的作文题、2014年安徽卷的作文题,等等。但是,近两年的高考,全国卷的多则材料的作文题有抬头、延续之势。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提供的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立意行文;2017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从提供的6句名句中选择两三句名句立意行文。其实,每一个关键词或每一句名句就相当于一则材料,只是每一则材料更简洁更概括并要求考生选择两三则材料来写作罢了。因此,这两道作文题是多则材料作文题的变体,实际上还是可以看作是多则材料的作文题。2018年全国Ⅲ卷的作文题,提供了深圳的特区口号、浙江的时评标题、雄安的新区标语,这就是地地道道的提供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题了。上面所举的三道全国卷的作文题,从当年的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审题立意严重失误的不少,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得分,因此,系统地谈谈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尤为必要。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谈谈几种主要的多则材料类型的审题立意方法。

  一、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同——弃异求同法

  多则材料之间的文字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实质性内涵有相同之处。对于这种类型的多则材料,可以采用“弃异求同法”立意——放弃多则材料的不同点,找出多则材料的共同点或“交集”,以此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观点。具体操作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抽象概括出几则材料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材料一写的是:橘的种植地点不同,味道就变了。材料二写的是:处在什么颜料中,就会变成什么颜色。进一步分析,“种植地点”和 “颜料”都可以抽象概括为“环境”,“味道变了”和“颜色变了”都可以抽象概括为“结果不同”或“变化”。因此,根据这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可以立意为“人或事物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或“环境影响着人或事物的变化”。

  二、多则材料的内涵相反——肯一否一法、择一兼顾法

  多则材料之间所表达的实质性内涵相反,又主要包括两种小类型,以两则材料为例:一是“一正一误型”,即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或事实等,一则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一则是错误的、应该否定的;二是“两则都正型”,即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或事实等都是正确的,即所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高考命题者比较青睐于后者,如2011年上海卷的作文题,2012年江西卷的作文题,2014年安徽卷的作文题,都是这种类型的。

  对于“一正一误型”的多则材料,可以采用“肯一否一法”——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来立意。具体操作是:首先分别分析几则材料的内涵,明确其正确或错误的实质所在,然后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

  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甲材料说,有人想成为百万富翁,希望众人都给“我”,这是索取,显然是不对的,应该否定;乙材料说,有人想一生很有价值,“我”愿意给众人,这是奉献,显然是正确的,值得肯定。因此, 通过肯定“乙人”的想法而否定“甲人”的想法,可立意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对于“两则都正型”的多则材料,可以采用“择一法”或“兼顾法”——选择一则材料或兼顾多则材料来立意。具体操作是:首先分别分析几则材料的内涵,明确其正确的实质所在,然后根据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加以肯定判断或陈述判断即可。

  请看下面的2011年上海卷高考题。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作文题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两句铭文立意行文,两句铭文是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完全相反,但肯定都是正确的,不然也不会成为铭文了。两句铭文的内容比较空泛,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发挥联想,将两句铭文的内容具体化,才能完成立意。“一切都会过去”的可以是什么呢?“一切都不会过去”的又可以是什么呢?只要联系社会和生活多想想,就会有答案的。既可以任选一句铭文立意,也可以兼顾两句铭文立意,而以后者为最稳最佳。例如,根据第一句铭文可立意为:一切都会过去的,不要老是活在过去的光环(成功)中,否则就会停滞不前;一切都会过去的,不要老是活在过去的阴影(失败)中,否则就会永无出头之日;一切都会过去的,不要老是活在过去的庇护(溺爱)中,否则就会难以自立自强;等等。根据第二句铭文可立意为:一切都不会过去,屈辱的历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他人的恩惠等等)永远铭记心间。兼顾两句铭文可立意为:英雄永逝,精神永存;让痛苦的经历随风永逝,让宝贵的教训永存心间;等等。

  三、多则材料的内涵联系密切——逻辑关联法

  多则材料之间看不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性内涵是相同还是相反,但是经过认真仔细地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类型的多则材料,可以采用“逻辑关联法”立意——让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以此来确定立意。

  请看下面的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提供的特区口号、时评标题和新区标语,实际上就相当于三则材料,也相当于三句名言,但是很难看出三者之间的内涵相同或相反。在立意时,可以像写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这两个作文题就像穿着不同服装的双胞胎)那样,从六句名句中选取三句来立意,使这三句名句形成有机关联,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特区口号强调的是“效率”,做事情或干事业只有抓紧时间、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钱财富,才能保证单位、企业或事业的“生命”继续存在乃至充满活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一时评标题强调的是“环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了“绿水青山”这样的美好环境,就等于有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可见保护好环境是何等重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一新区标语强调的是“长征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梦想(个人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则材料,三个地点,三个阶段,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的精练、准确的记录与表达,从单纯地只注重经济发展到兼顾自然环境,从简单的物质追求到深层的精神追求,从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中国,再到用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些变化正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步步成熟和理念更新。因此,兼顾三则材料整体思考,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可以有类似如下的立意:用长征精神全面和谐地发展中国;用长征精神把握好中国发展的正确航向,驶向辉煌壮美的彼岸;不畏艰险,努力奋斗,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等等。

  四、多则材料是关键词——弃异求同法、逻辑关联法

  从作文题提供的若干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写作,不管作文题有没有明确要求要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在立意时都要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否则就是不符合题意的。

  “有机”是指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而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所以,“有机关联”就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具有的不可分的统一性的关联(牵连和影响)。以关键词为例,在立意时,要使所选择的两三个关键词形成有机关联,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有共性的两三个关键词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观点,二是选择有密切内在联系的两三个关键词来使之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果、目的、条件、承接、假设、递进、转折、选择等关系。

  请看下面的2017年全国Ⅰ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如果要让两三个关键词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或观点,可以弃异求同,选择两三个具有共性的关键词来立意,如选取“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三个体现高科技的关键词可立意为“中国是一个科技崛起的大国”,选取“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两个体现发展新问题的关键词可立意为“中国是一个注重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大国”。还可以选择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如选取“共享单车”“空气污染”两个关键词可立意为“中国是一个注重绿色出行、保护环境的大国”或“中国是一个注重使用共享单车来减少空气污染的大国”(“绿色出行”“使用共享单车”和“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之间是目的关系),选取“中华美食”“食品安全”两个关键词可立意为“中国正在狠抓食品安全问题,努力纯洁中华美食文化”(“狠抓食品安全问题”和“努力纯洁中华美食文化”之间也是目的关系)。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