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当中提到,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于2016年发布了《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对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文化设施不足,但一批批乡村教师仍选择了坚守,既照亮了乡村孩子的前程,也撰写了自己的无悔青春。今年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惠来县五位“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在山区学校里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动于他们的感动。

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卢振平:化学教研能手不是一天炼成的

  也许是常年跟学生们待在一起,岐石中学卢振平老师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单纯,一笑起来,是个笑容腼腆的小伙子。其实,这个小伙子已经连续16年担任学校九年级化学科的教学工作了,自称是从“万金油”状态开始进行化学教研的。卢老师2000年从普宁师范学校普通专业毕业,基础知识比较宽泛,从语文数学到小学教育学,从思想政治到音体美劳,样样皆懂,被分配到岐石中学后,因化学教师缺编,他便只身一人挑起了初三化学教学的重担,平均每周16节课,每学年640节。

  岐石中学位于岐石镇岐石村东南角,距惠来县城三十多公里,学生多为本村农民的子弟,常年在农村生活,眼界不够开阔,知识储备也较少,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该怎么学习化学这门新学科,学了有什么用,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困惑。这也是卢老师面临的第一个教学难题。他首先研读教辅用书,抓住教材里大大小小的有趣的知识点,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并适时引入农村生活现象,如怎么有效施肥,怎么调配农药,怎么测定土壤的酸碱度,这都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学好化学,可以学会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一个有知识的现代化农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

  谈到如何摸索、自学、总结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卢老师谦虚地说:“其实都是教学相长,学生给了我很多启发。”无数个夜晚,他不看电视不打牌,通过看书、上网、看视频,归纳知识框架,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然后积极地用于课堂上。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过,前些年学校因资金短缺,实验器材、药品配备不够齐全,卢老师想方设法自制、自创,或在网上寻找图片、音像等在课堂上播放,并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动手机会和感性认识,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讲台上做实验,在黑板上写板书解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总复习阶段,卢老师经常组织课堂小测,帮助学生总结、反思错题,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思维应变、组织表达能力。历届学生在每年的中招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12-2014年的揭阳市中招考试中,学生化学科的平均分分别排在全县的第六名、第四名、第三名。卢老师因为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传帮带新教师,多次被评为校优秀科组长、县初中化学教学骨干教师,2011年被评为县“化学教研教改优秀个人”,多次在全县化学备考会议上发言交流备考经验,举行过全县化学示范课,经常参与全县中考备考及“多校联考”模拟考的试卷命题工作,近几年还承担了全县初三化学单元检测卷的命题工作。

  卢老师说,能够有一些教学成绩,是因为他与学生走得比较近,学生自然容易“亲其师,信其道”。他连续16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临近毕业,面对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一些学生思想波动较大,他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抓住他们的“痛点”,帮助树立学习目标、信心。2012年,有个女生好学上进,惜家庭贫困,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又受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影响,反对她读高中,中考一结束,她就不得不外出打工。卢老师三番五次到其父的卖鱼档劝说,其父一开口就是:“我女儿去打工,一个月拿几千块钱给我,你能不能拿几千块钱给我?”卢老师耐心地与他分析,女儿拿到更高学历对家庭经济有什么帮助,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更高需求是什么,学校对贫困学生有什么助学措施,慢慢地打动了他,让女儿重返校园。类似这样的学生,卢老师每年都会遇到,他凭着对学生、对教育的一腔热忱,改写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路。他认为这是教书生涯里的平凡事,却被学生们牢记在心,有一个班毕业几年后,在他生日那天送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一个有全班学生签名和留言的生日纪念册。

  卢老师家住农村,妻子是家庭妇女,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现居住在学校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卢老师依然一心为农村教育服务,没有抱怨,也从未想过逃离。结婚,他选择了没有化学课的一个周五,过了一个周末后,下周一又准时上讲台,被同事们戏称为“三天蜜月”。今年上半年,妻子在县城人民医院住院两周,他怕耽误学生复习,白天如常上课,放学后开摩托车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医院照顾病人,晚上在病床边改试卷,第二天一早六点又疾驰三十多公里回校看学生早读。

  这就是看似平凡而令人敬佩的乡村教师,心怀学生,默默关爱,默默付出。他,就在我们身边。

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邓振达:三十六年,一直在这里

  鳌江中学邓振达副校长的个人履历,与这个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73年7月于鳌江中学高中毕业,同年10月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1月至鳌江中学任教,曾先后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工会副主席、工会主席、副校长、党支部支委。“我是从鳌江中学出去的,又回到了鳌江中学,三十六年,一直在这里。”

  鳌江镇与陆丰市接壤,离县城较远,经济、文化、教育一直都比较落后。鳌江中学创办五十多年来,为鳌江镇、东港镇、国营葵潭农场的学生就学升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苗子,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学校门前的鳌江河水,在夏日骄阳下熠熠生辉,校内尽管旧平房和新教学楼共存,但池塘幽雅宁静,一排排竹林竹影婆娑,荔枝树、龙眼树、芒果树渐次结果,好一派田园风光。母校在邓校长的记忆中,有悉心育人、一心教学的一批老领导、老教师,有伴着炊烟升起的乡村早晨的读书声,有热火朝天的劳动实践,还有形式活泼的文宣队下乡演出。回到鳌江中学任教后,身份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又都是那么新鲜。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因地势较高,水源不足,师生们旱天得到乡下挑水,方够饮用。学校先后打过三口水井,直到1989年与葵潭农场签订了供水合同,才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以前校门前没有固定校道,出入诸多不便,许多本地老师住在村里,每天在泥路上骑单车骑几公里上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邓校长也是这样,早出晚归。从1982年结婚到1998年,妻子是惠民农场的工人,单位离家五公里,生产工种属割橡胶,夜间作业。邓校长既要管教学,又要管家务,每日在家校之间来回奔波,从未误过一节课。

  除了教初中数学和高中几何,邓校长也长期跨级、跨科上课,教授各年级的思想品德、青少年修养等课程,讲课思路清晰,善用生活实例,都收到了学生们很好的反响。他还带头开设了公开课、实验课、课外辅导课,带领新教师步步成长。最为人称赞的,是他在复杂而艰辛的政教工作上的付出。2007年9月的一次课间操,有学生来政教处报告校内池塘边有人打架,其中一人手拿马刀。根据藏刀线索,政教处主任和副主任在厨房找到了藏在粗糠里的一把一米多长的马刀,马上找来相关的三名学生了解情况。原来是郑x江连续三次偷放郑x亮的摩托车汽油,被打被踢,于是郑x江向林x借来马刀,伺机报复。政教处主任这样告知林x:“一,你买这样的刀,已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可拘留你15天以下,或处200元以下的罚款。二,这把刀带在身边,不是你伤到别人,就是别人可能伤到你,有可能受伤、破财甚至赔上性命。把刀借给同学打架,已造成极坏的影响,你要负一定的责任。我们要没收你的刀。”单独问话结束后,邓校长又把三个学生叫到一起,让他们谈谈对今天这件事的认识。学生们都表达了后悔之意,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自己不该借故滋事,险些酿成校园血案。最后三人互表歉意,被通知来的几位家长也互相致歉,并感谢学校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在和风细雨中化解潜在矛盾,是邓校长及其带领的政教工作人员的常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对学生既严又爱,用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邓校长即将光荣退休,三十六年的教育生涯里,跟随了五任校长,看着学校旧貌换新颜,在艰苦环境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取得相当实效,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活跃在政界、军界、商界,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他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兢兢业业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获得了社会的肯定,1997年获揭阳市优秀教师称号,1986、1998、2001、2006年被评为鳌江镇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称号。浓浓的同乡情、母校情、师生情、同事情,既是邓校长扎根山区的动力,又是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心怀温暖,青丝染霜,回首往事,青春无悔!

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黄少丽:传递师爱,一路艰辛一路歌

  从鳌江到青山,车子走过了许多道盘山公路,映入眼帘的,有山坡上青翠的菠萝苗,山地里即将成熟的稻谷,传入耳中的,是夏日午后的阵阵蝉鸣。车行一个小时后,青坑小学的黄少丽老师在青山中心小学笑迎我们。她说,青坑小学距此尚有十多公里,在真正的深山里,路更不好走。

  十六年来坚守在深山小学里的黄老师,在余晖中,娓娓道出了她和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

  小时候,在众人眼里,我是一个不幸的女孩,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让我成了班上一个特殊的学生,在大人们的叹息声中,我听出了自己的不幸,但是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在求学路上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他们就是我人生的指路灯,让我有了自信和快乐,懂得了责任与生命的价值。那时我在心里暗暗立下誓言:长大了,我也要回到这里来当一名老师,像我的老师一样,给孩子们带来阳光,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温暖。

  经过艰难的求学路和不懈的刻苦努力学习,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普宁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我的母校青坑小学,成了这里第一个公办的女老师。我被安排到一年级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班中九十多个学生,他们之前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就是一个个在泥巴里打滚的孩子,看着他们沾满灰尘的衣服和小手,望着那一个个天真稚嫩的小脸蛋,我才知道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是多么重大。这里的教室没有城里的宽敞明亮,更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张办公桌,几盒粉笔,三尺讲台,一块黑板,这就是山村教师的真实写照。接下来的日子,我坚持最早到学校,最迟离开学校,除了批改作业,其余时间我都扎在班级里,组织培养纪律,纠正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解决他们的矛盾,一个个地教他们握笔姿势,一次次地为他们擦鼻涕和眼泪……为了不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我经常想办法变花样,给他们展示自己制作的小教具,用亲切生动的语言插入一个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看着他们全神贯注听课的眼神,看着他们组成了有纪律的班级,一阵阵暖流涌上心头。渐渐地,我成了孩子们最信赖的大姐姐,无论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他们都会争着抢着来告诉我,我耐心教导他们,用爱心呵护他们。每当我下班,两边衣角都是黑黑的,那是孩子们表示亲近而拉我的衣角留下的手印。我的真诚与付出赢得了学生们最纯真的爱和尊重,而学生也给了我很多感动。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心中都有一块空白的土地,需要播种无数的种子,我愿意做播种的人,在学生纯洁、天真的心灵里播下智慧和爱的种子。一次放学的路上,一个调皮的男孩远远地站着,对我说起了带挑衅的话,还学着我走路,他并不是我班上的学生,也许他料想一定会激怒我,我会追过去狠狠地骂他一顿,而我只是站着向他微笑示意,装作没听见,也表示毫不在意。接下来几天,他都做着同样的事,我开始去了解他,原来他是五年级出了名的“捣蛋鬼”,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成了无人管教的孩子王。那天午写课,我突然来到了他面前,他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脸色煞白,战战兢兢:“老师,我不敢了。”我故意微笑沉默了一会,说:“老师相信你,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他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你觉得老师丑吗?”“不丑。”“老师很坏吗?”“不坏,我认识你们班的学生,他们都说你很好。”“那老师走路的样子好看吗?”他默不作声地低下了头。我坦诚地说,我是因为小时候得了一场病后才成了这样的,诚恳地告诫他今后要走出健康的步伐。在与他谈话中我没有批评他,也没有埋怨他,更没有得理不饶人。之后的每一次碰面,他都会大声、亲切地叫我一声老师,我知道,这是他发自内心对我的尊重。

  一天中午,一个村民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我儿子结婚的‘带路鸡’被你们学校的xxx偷了杀了吃了!他是小偷!”要动手打那个男生。我及时赶到,保护了学生,并拿出50元钱向村民赔礼道歉,化解了风波。这个男生也是个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这次他被吓得惊魂未定,很感激我,说一定要还钱给我。他说到做到,花了三个星期的课余时间,到地里拣别人不要的菠萝苗,以每棵5分钱的价格拿去卖,好不容易凑齐了50块钱。我拿在手上,感动得眼泪直流。这个学生从此非常听我的话,渐渐地也爱上了学习。

  几年前,正当我一心扑在教学上,为毕业班的小考进行紧张的复习时,我五岁的孩子病了,高烧不退,在医院查出长了一个很大的脑瘤,需要动手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心里充满了愧疚,平时,我把孩子托付给他的奶奶,关爱着无数的学生,却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陪护的日子是我这一生最难熬的日子,一边担心着孩子的病情,一边牵挂着我的班级和学生,还不时地打电话回去询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孩子的手术成功了,出院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后来我才知道,当我在医院陪孩子时,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折出了许多千纸鹤挂满了教室为我的孩子祈祷。平静的山区学校时常上演着一个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

  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突然读到一个名叫彩月的学生的习作,她在文题为“我最敬佩的人”中写道:“我最敬佩的人是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师……”我未想过在学生心中我还会成为最美的人,这么多年的付出和汗水顷刻间化成了泪水一涌而出,想止也止不住,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身居穷山僻岭,有望不到头的山外青山,走不尽的崎岖山路,这里曾让多少城里人望而却步,但我对山村教育的热情越发浓烈,我要一直扎根在这里,教给这些天真淳朴的孩子更多知识,让他们也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

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李坚鹏:更努力,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明天

  1992年从普宁师范学校毕业,李坚鹏老师在仙庵镇中心小学教一年级,凭着新入行的激情,认真地教书、带班,不论是“包班”上课,还是带动新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做得非常扎实。校长留意到这个能力突出的年轻人,第一学期刚结束,就把他从一年级调到五年(1)班,希望他能整顿好这个班乱糟糟的课堂纪律和不良班风。李老师细心观察,发现班上调皮捣蛋的学生较多,上课不听讲、爱起哄,下课常常挑起事端,惹是生非,那个带头的男生,三年级时和班主任有矛盾,竟然拿刀回校打架。李老师迅速锁定这个目标,三番五次去家访。这个男生的父亲是村委书记,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管教不严,李老师和他谈科学的养育方法,谈父亲对儿子的榜样作用,谈管好自己的家事更有利于管好村务,他深受感动,从此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大为不同。这个男生也在老师和父母的正面管教下收起顽劣的心性,逐渐进步。2004年,他从广州军体院毕业回来当村官,在许多场合见到李老师,都会骄傲地向旁人介绍:“这是我的小学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想方设法,只问耕耘,不问回报,因为当老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被学生常常惦记,被学生长久地尊敬。

  当了六年老师和两年教导主任后,教学和管理经验日渐成熟的李老师于2000年被调入仙庵镇教育行政组,任教育专干。在组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这一时期仙庵镇的小学教育风生水起,成绩不俗,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市的“窗口”。全体小学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积极参加“三笔字”考核、比赛、展览。每学科的业务骨干,先自行研读教学大纲(后来是新课标)和教师参考书,再利用周末,对该学科的全体教师进行说课培训。对于年轻教师,举行了课堂教学录像比赛,每个教师每学期都上一节录像课,再由评委看录像评分。学生活动也很丰富,广播体操比赛、合唱比赛、各学科比赛精彩纷呈,精神面貌极佳。

  2010年,李坚鹏被调到东港中学任校长。当时这个学校是全县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师生情绪低落,办学水平和效益低下。学校与陆丰县“制毒村”博社村相邻,学生深受其不良影响,无心向学,迟到早退。李校长上任第一天,就坐在校门口“围堵”早退的学生。第三天下午五点放学后,他带领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到东港村逐家逐户家访、摸底,直到晚上十点才吃饭。家长们深受感动,表示会配合学校的法制教育,进行家校共育。接下来,李校长以其对乡村教育的特殊感情和独特理解,以其特有的睿智和魅力,对学校的现状与成因进行了深入、全面、认真的调研和论证,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集中广大教职工的智慧,从办学目标、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引人注目;办学目标明确,制度完善,管理有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成为县输入高中生源优秀单位。

  2015年2月调往锡溪学校任校长后,李坚鹏以“书香校园”为抓手,带领老师开放学校图书馆,各班开设图书角,在校园广播站播送学生投稿,根据学雷锋月、“五四”“六一”等不同节日主题开展手抄报比赛。学生积极性高涨,仅第3-17周,广播站就收到学生投稿760多篇。参加了京苏粤中青年校长高级研修班后,李校长充分利用同学资源,设法请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初级中学的优秀科任教师做教学讲座,计划明年派出骨干教师到禅城区玫瑰小学跟岗交流。教师们逐步领略到先进教学理念并用于教学实践中,学校教育质量上新台阶,得到上级领导和当地干群的充分肯定。

  在改革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中,李校长注重四个要求:一是合理性,管理机制一定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还要符合校情,既要规范要求,又要切实可行;二是目的性,管理制度既是行动的标准,又是教育的手段,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的目的要求,符合培养师生创造力的目标要求;三是统一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应是一个完整体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绝不可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四是稳定性,规章制度既是在实践体验中逐渐形成、不断充实完整的,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使它在师生中享有较高的指令性和权威性。他亲力亲为制订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益。2013年其所在学校评为“揭阳市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

青山无言,见证青春无悔——惠来县“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群像

  杨镇辉:身残志坚铸师魂

  杨镇辉,东陇镇华吴小学一名平凡的乡村教师,32年来默默耕耘,用畸腿坚守三尺讲台,用蹒跚的脚步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用顽强的意志书写无悔的人生。

  1983年9月,杨镇辉到华吴小学任教,以一份勤勉、一份专注,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收获着春华秋实的快乐。1999年初,杨老师感觉双腿不舒服,行走不自如,并伴有钻心的疼痛。前往医院检查的诊断结果不容乐观,颈椎、胸椎、腰椎间盘突出,双腿神经受压导致疼痛。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觉得自己年轻,能扛过去,固执地要求医生开足药品让他带回家服用。此后,他坚持一边服药一边上课。2009年,杨老师感觉双腿疼痛加重,几乎不听使唤,随后两次到医院进行手术,然而因病情拖延太久已难治愈,如今他的双腿萎缩畸形,已基本失去站立能力。为了照顾杨老师,学校专门安排了一间一楼的课室给他教学,并且摆放了一张长凳子放在讲台边,让他累时能坐下歇息一下,可杨老师从没用过这张凳子,自始至终站着向学生传授知识。他说:“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因为需要靠墙才能站立,有时衣服沾满了粉笔灰,他总是风趣地说:“我是种田归来,身上沾满‘泥’是最正常不过的。”

  因为腿脚不方便,杨老师的家又住在距离学校大概一公里远的东陇镇石洲村,村路只有几米宽,很不好走,他不得不从工资里省吃俭用“抠”出一辆电动摩托车。有了代步工具后,他感觉回家和家访都方便多了。但由于腿脚乏力,每次下车后,都需要有人帮他把电动车停放好。有一次,在回校的路上,由于路高低不平,一不小心车轮碰到石块,“砰”的一声,整个人重重摔倒在地上,车身紧紧压在杨老师身上,本已萎缩的双腿更疼痛,一时昏迷过去,被好心的过路人扶起。5分钟后他醒过来,擦掉脸上和手上的血迹,强忍着疼痛回校上课。

  杨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对屡犯错误的学生,他常常骑着电动车上门家访;对留守儿童和潜能生,他常与之促膝交谈,并及时用电话与家长沟通。在学生眼中,杨老师阳光、可亲,是老师,也是朋友。只要有时间,学生都喜欢跑到杨老师的房间与他说说笑笑,即使毕业离校仍与他保持联络。一批批学生从他这里收获了书本的知识,更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一位已参加工作的学生给他写过一封信:“杨老师,您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曾经很懒惰的我,学习不求上进,但自从您成为我的老师,我就在您爱的引领下勤勉上进。如今走上工作岗位,我处处以您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学生的惦念和肯定,更成了杨老师工作的动力:“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杨老师的妻子外出打工了,备受病痛折磨的他既要充当“家庭煮男”照顾正在上初中的小孩,又要备课、上课,“艰难程度超乎想象呀”,他说他并不在乎这些,只想备课、批作业、阅试卷,像个陀螺那样不停地转下去,甚至老死在讲台上。有人劝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应请假好好调理身体。”他说:“与学生在一起,会让我忘记疼痛,感到充实与快乐。”三十二年来,杨老师从不欠学生一节课。杨老师的坚守与付出收获了满园硕果,近年来辅导的学生参加东陇镇数学竞赛、数学质检、毕业水平测试均获奖,他也被评为“惠来最美人物”“广东省乡村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