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探索:历程、经验与深刻昭示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梳理总结100年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和经验,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探索历程先后经历了摸索开创期、探索调整期、发展确立期和强化定型期四个历史阶段。尽管探索之路艰辛曲折,但是收获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历史昭示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健全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

  关键词:建党百年;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历史演进;宝贵经验;深刻昭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地,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直接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回望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革命事业和战略任务,使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3],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为何能够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系统梳理、全面总结百年来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既是中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之举、决胜之要、现实之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4]

  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实践探索与历史演进

  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建设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了全球最大留学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合作方[5],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给出了现代大学建设的“中国方案”。其中,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必须一以贯之。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充分的现实依据。就内涵而言,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宏观要求也是具体方法。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看,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要求的重要体现,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工作领导权、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坚强阵地的根本遵循,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要心怀“国之大者”重要论断的行动指南。从高校工作的层面上看,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在于管党治党、办学治校,首要问题在于举旗定向,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关键举措在于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本制度在于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工程在于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重点任务在于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根本保证在于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实现路径在于推进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征程科学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本文以此作为时代划分基准,将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摸索开创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调整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发展确立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化定型期四个历史阶段。就历史方位和功能定位而言,党对高校的领导历程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到整体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建立党的领导”到“发展党的领导”到“确立党的领导”再到“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进程,对应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探索与实践的四个阶段。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高校的领导还不能完全称之为“全面领导”,真正意义上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于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时代至今的伟大实践。为便于文章阐释,本文谨以“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指代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百年探索的整个进程。

  (一)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摸索开创期(1921-1949年)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摸索开创期贯穿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整个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党对高校的领导沿着两条主线齐头并进,为探索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开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奠定了基础。其中,一条主线是党在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全面领导自主创办马克思主义新型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另一条主线是党在国统区、沦陷区,对高校党组织建设和学生运动的全面领导。

  在第一条主线上,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党领导创办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早期的干部教育到探索建立正规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在毛泽东思想引领下,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之中。在轰轰烈烈的延安办学时期,党先后创办或改组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一批马克思主义新型大学,制定了一套适应当时办学形势需要的新制度、新办法,如毛泽东给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探索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早期实践中,党开创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型,孕育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雏形,提出了理论学习与革命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步建立起党领导下的新型高校创建模式和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制度。[6]

  在另一条主线上,身处国统区、沦陷区的高校党组织以及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声势渐起,成为了推动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大革命时期,随着党对学生运动的领导方式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党的领导,自觉融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开展了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等学生爱国运动;高校党组织成为了这一时期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确保了学生运动的正确方向。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学生运动处于低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开始逐渐与工农运动融合起来,客观上推动了马列主义在工农群众中的传播。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一二·九”运动为代表,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提高了党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运动为代表,党领导的学生运动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第二条战线;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大批进步学生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理论水平、政治素质、斗争本领日益提升,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蓄积了重要力量。

  (二)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调整期(1949-1978年)

  新中国建立伊始,受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整体移植了苏联高校模式。苏联曾在1936年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的工作和领导的决定》,明确了高校的领导制度,即“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部工作,并负完全的责任”[7]。可见,在苏联高校内部,高校党组织并不承担领导职责,而苏联高校虚化、弱化党的领导,也为日后的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受苏联高校模式以及国内形势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探索调整期,我国高校领导机制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到1950年阶段的“校务委员会领导制”,1950年8月到1956年阶段的“校(院)长负责制”,1956年到1961年阶段的“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9月到1966年阶段的“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执行的“以革委会、军宣队、工宣队等为主的革命委员会负责制”等一系列变动和调整。高校领导制度在这一时段内的频繁更迭,既反映出党领导高等教育和高校工作的经验有所欠缺,也反映出简单移植他国模式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实际上,从我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大学改造之初,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高校便已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渐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寻找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和高校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发展之路,党对高校的领导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期间获得的宝贵经验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如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这是党对建国近十年来取得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一项重要制度成果。

  (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发展确立期(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就此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受到严重冲击的中国高校迅速拨乱反正,很快适应了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为尽快恢复高校办学秩序,教育部在1978年10月印发的《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高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这一制度安排可视为对《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继承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符合改革开放初期高校对于破除桎梏实现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但也在客观上淡化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党中央的本意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对于建设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而言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然而,高校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过度强调校长负责而忽略党委领导的倾向,加之美西方对我国的和平演变助推了部分师生对西方大学制度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推崇,对我国高校的基本制度造成了冲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边缘化,为八九政治风波埋下了伏笔。当时,在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下,党领导高校经受住了政治风波的冲击,也促使各级党组织和高等教育界更加清醒冷静地总结过去、直面现实、思考未来。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形势对高校造成的影响,党中央于1990年4月召开了首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其中的重大议题就是如何强调和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其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高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至此,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和法律法规。其中,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家首次对公办高校的领导制度进行了法律界定,即“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标志着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了从党内规章、政策文本向法律制度转化的重大变革,为在新时代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强化定型期(2012年起)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也进入了强化定型的新阶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和高校党的建设,先后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多次对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等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文章、回信、贺信等,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正面回答了事关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廓清了思想迷障、澄清了模糊认识,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将教育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对教育领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敏锐地意识到落实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谋划和部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以及新修订的2021年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简称“2021版《条例》”)等。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保障,2021版《条例》体现了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党的工作、党的建设在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制度依归。

  二、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百年探索的宝贵经验

  纵观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会乘势而起、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偏离、弱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就会一落千丈、艰辛曲折。尽管百年探索之路并不平坦,但是收获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8],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丰富和创新的重大成果。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揭示的科学真理,更是党的领导、党的组织、党的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在百年探索中收获的最根本的实践经验。在党领导高等教育创办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发挥了启蒙、推动、调整和支撑的关键作用,指导和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的整个过程”[9]。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世界、社会与教育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科学把握不同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中的若干现象”准确把握高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规律[10]。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不忘创新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广大师生,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得以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能够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回首百年,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血脉相通,不可切割。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现代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高校工作、青年学生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的高度重视,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的院系大调整、拨乱反正恢复高考、“211”“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我国高等教育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历史性的改革成果。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根源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肩负“四个服务”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绝不可能是坦途。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使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备了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也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和诸多不确定性。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而深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历史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大学能够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战胜艰难险阻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大势,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构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并通过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以及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做法,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制胜密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到管党治校、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取得了显著成就,离不开党在前三个历史阶段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打下的坚实基础、留下的深厚积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进入新时代,“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得到了有力贯彻,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得到了全面加强”[1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如何更全面、更有效、更有力地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又当如何迎接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同样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需要党和各级政府、高等教育界善于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史中寻求智慧、寻找答案。马克思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新四军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指出中国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当前,广大高校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之际,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中汲取经验、认识规律、把握方向、探寻答案,对于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跃升的根本原因,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首要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法在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基础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本在于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加强改进高校党的建设。[12]

  三、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百年探索经验的深刻昭示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高等教育在百年发展演进历程中收获的深刻昭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事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败,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永葆我国大学鲜亮底色的践行,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事关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与路径。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由于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意味着必须通过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来引领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百年历程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最大优势和强大自信源于党的领导。为此,在新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以制度形式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立德树人和办学治校的全过程。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就必须坚守高等教育发展“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初心使命,胸怀“两个大局”,科学谋划发展,积极应对挑战,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国情,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回顾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百年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经验,也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模仿和移植,唯有坚持独立自主,在实践探索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其内核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此引领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百年历程深刻昭示,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历经重大考验、适应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迎合人民期盼,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时代必然、发展方向,堪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百年来,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呈现出摸索开创期、探索调整期、发展确立期和强化定型期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理论、经验和工作方法。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党善于总结经验的独特优势,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夯实筑牢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从历史维度来看,探索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一路相伴、彼此同向而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党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创新实践的全部过程、所有环节。在探索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思想启蒙、推动革命实践、促进旧式高校改造和创建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创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指导高校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指引高校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彰显大学建设的中国特色等不同作用”[13]。为此,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中,教育和引导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1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对于中国大学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切实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具有重大意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核心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点在于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治校的中心环节,关键在于加快构建高水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党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领导,就是要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切实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为依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等办学治校的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努力创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履行领导职责的根本制度[15],是推进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循,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永恒话题,只能加强,不能动摇。党的领导是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也是加快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落实党对大学治理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着力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通过将党组织内嵌到大学治理结构之中促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推进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高校党组织引领和驾驭大学治理的权威、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党在大学治理中的全面领导作用和高校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6]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当以建立和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为重心,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为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坚决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项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院系党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把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有机融入到大学治理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方位各领域,使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方位更明确、内涵更清晰、制度更健全、体系更完备、执行更有力”[17]。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刘齐,张睦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21(1):12-24.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黄建军.新中国成立70年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6.

  [5]刘献君.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的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19(11):1-8.

  [6]张晓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5):120-127.

  [7]龙杏云.苏联高校领导体制的若干问题[J].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81(3):17-20.

  [8]何秀超.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21-03-25(9).

  [9]孙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12-15.

  [10]刘复兴.坚持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J].教育研究,2021(4):4-10.

  [11]本报评论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18-09-18(2).

  [12]靳诺.深刻理解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求是,2018(20):23-24.

  [13]沈江平.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三重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16-119.

  [14]王晓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最鲜亮的底色[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26-27.

  [15]阎晓辉.坚持完善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N].甘肃日报,2019-11-22(6).

  [16]常亮.高校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44.

  [17]沈壮海,司文超.切实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21-25.

责任编辑: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