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家长学校建设之道

  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长学校是实施家长教育的场所。我国家长教育历来是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对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家庭教育指导,最早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直至如今,我国家长学校的创建仍面临不少困难。东城实验小学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家长的实际状况,创办了本土特色化的家长学校,用传统文化引航,共创良性生态圈,以“共读·共识·共育”为办学理念,全面开展家长学校学习活动,打破困局得以新生。

  一、家长学校办学困境分析

  首先,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家长参与家长教育的意识淡薄、家长角色逐渐弱化。

  中国人历来就有家国情怀,倡导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构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学校教育的出现使教育的权力更多地从家庭转移到了学校,而从教育目的的演变历程来看,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家长们迷失在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道路上,造成舍本逐末的教育选择。而知识层面的教育责任归属理所当然在学校,受此思想的影响,家长角色逐渐弱化,而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也就相对淡薄。

  其次,家长教育缺乏专家引领,缺少操作性强的模式和方法支持。

  新生的教育主体(家长),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段正好处在文化断层的年代,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严重欠缺,对家教、家风及成长的规律缺乏研究,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操作性强的模式与方法。而家长学校的教师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具备复合性的指导能力,有丰富的个案分析能力及经验。而我国家长学校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家庭教育专家来支持家长学校的建设。

  如何走出困境,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的做法是通过课题“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指导教育者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明其“道”,树其“形”,利其“器”,最终形成良性教育生态圈,为家长学校的建设保驾护航。

  二、明其“道”——传统文化引航,共创良性生态圈

  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是街道首开先河创办的“东莞市第二所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校”,同时,也是一所处在城乡结合地带的学校。

  为了提升办学品质,构建多维教育网络,东莞市东城实验小学成立了以“帮助家长形成正确育儿观,理智科学育儿,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宣传教育政策,唤醒家教意识,更新家教理念,传播家教方法”为宗旨;以“共读·共识·共育”为办学理念的家长学校。

  华夏几千年,沉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的智慧。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讲究环境、讲究传承、讲究终身教育。传统的家庭有家谱、家风、家规、家训,世代传承,这些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而现代家庭家族规模逐渐变小,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家族观念淡薄,缺少良好家风的创建与传承。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为教育者实施有效教育提供了无限的智慧。而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燃点”来指导家庭教育是顺“道”而为之的途径。万物存在的根是“道”,“道”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与本性。关注“道”可以触发我们看不见的天地力量,带来与思想吻合的生命改变。只有我们的身心和谐了,才有能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最终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一)闻道——顺“道”而为,无往而不利

  我们通过多项活动号召学生、家长、教师共读经典。读经典能冲破思想的局限、升华人生的格局、挖掘问题的根源,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教师共读《论语》,教师、家长共读《道德经》,构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向。

  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成功的教育是学生、家长、学校达成共同的认识后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深信在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引领下,必将形成一个良性教育生态圈。

  (二)勤行——用其光,复归其明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用其光”,学用经典的过程就是不断照见自我的过程。我们重新找回自我,那么就可以“复归其明”了。

  通过将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教育案例结合起来,发挥教育案例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优势,寻找到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切入口和研究路径,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和方法,着眼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们学习的态度与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

  三、树其“形”——制度先行,深谋远虑地进行规划

  (一)完善组织架构

  成立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下设校长室、顾问团、家委会三个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组织领导全面工作、开发课程指导咨询、监督宣传引导共学。

  (二)健全保障制度

  将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纳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根据不同阶段建设目标和要求做好每学期计划、总结。

  (三)培养和外聘师资

  特聘校外专业教师担任家庭教育指导师,同时,通过教师、家长共读、教学随笔、指导实录、培训研讨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家庭指导教师和主动学习型家长,以一带多,以点带面。

  (四)构建系列课程

  办好家长学校,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是办学的基础。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不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既要有通识性的课程,又要有依照学生年龄特点阶段性分布实施的分阶课程。学校与专业机构联合研发了“家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课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关课程、传统文化学习课程、学生发展状况和需求调研工具、研究开发“幼小衔接系列微课”“寒暑假家长‘陪伴力’”等课程;建设了“空中课堂”,满足了不同学段的学生家长的不同需求。

  四、利其“器”——积极“行动”,打造认同模式

  认同模式是德国尧斯用语,本文所指的是,当身边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团队里的所有人就更有劲地去做这件事。

  那么,怎么才能打造认同模式呢?

  (一)以“读”为媒,转化角色,牵手为伴

  1.共读是拉近距离的最好媒介。东城实验小学委任校级家委会会长为校级家长共读组长,创建家长学校共读社团。以《共读通识课程》为抓手,通过家庭教育专业书籍、随笔心得、系统学习、音视频课程、共读指导、读书会分享、训练营打卡、公众号推广等方式,让共读成为家校共同学习的催化剂,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家长、教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牵手为伴,同向而行。

  2.转化角色,从个人的被动领导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班组建的共读小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活动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齐心协力带领家长共读。在共读活动中一批批积极主动学习的家长及教师不断浮出水面,他们也逐渐成长为专业的家庭教育讲师、家长学校讲师团的中坚力量。

  (二)以“会”聚心,凝聚合力

  家长委员会在家长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校之初,学校就确定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建设的几个主要途径——驻校轮值、实践活动、联络义工、家长沙龙等,确立了校级家委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共育、共建、共享、共赢、共创、共商、共成长”,提高家长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参与度,支持、促进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工作,促进学校、班级与家庭间的紧密联系,健全和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统一,形成良好共育合力。

  家委会这个组织具有凝聚功能,组织里的成员年龄相仿,目标一致,有着共同的话题,组织成员之间会有心心相印的“认同感”和息息相关的“命运感”。通过参与学校共建的活动,他们产生了对志愿工作崇高价值的“自豪感”和对组织同甘共苦的“归宿感”。

  这个组织具有辐射功能。正义的、良善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传播力量,有时只需要一个人,一个核心人物、一个代表人物,就能带动全体成员奋发向上。

  (三)以“学”定教,因材施教

  创建纵横交错、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网络。注重发挥优秀家长的引领作用,促进家长之间的互相影响。

  每月开展“我是自然人”家长沙龙会,专家引领,同伴互学,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家长沙龙是通过家长志愿报名、班主任推荐的方式,利用晚上时间现场进行的。形式是先进行四十分钟的主题讲座、再由专家与家长面对面真诚沟通,当面提问,当场反馈。

  教育关乎国家命运,关系国家未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犹如一夜春风,为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国家、社会都对家长教育重视起来了,学校及社会汲取古代教育之精华,学习先进教育观念,形成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真正结合起来,我国的教育必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