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核心策略——以终为始,持续强化语言思想输入

  写作,本质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输出个人知识信息、思想情感的过程,是反映一个人语文综合素养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方式。好的高考作文,定然是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目标要求的,体现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一、明确高考优秀作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的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我们可以明确优秀的高考作文应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尤佳。

  2. 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或独创性,思辨能力突出。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方面有较好的体现。

  3. 主题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作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

  4. 展现作者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能够抒写美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美的表达。

  5. 作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思想认识。

  大凡高考高分作文必然能较好地落实以上几点要求。

  二、把高考作文备考过程视为学科综合素养的完善过程,以终为始,以持续的语言思想信息输入和转化训练来促进作文品质的提升

  “以终为始”,即从开始就要考虑到最终的结果。从高考作文的预期目标和基本要求开始,对作文备考过程进行分解和具体落实,让备考实施过程具体化、清晰化、细节化、有序化,以达到更好的终极效果,确保备考过程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让实施过程变得更有意义和高效,也可增加考生内心的自信和满足感,减少身心的焦虑。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根据高考作文的基本特点和核心素养要求,高考作文备考首先要重视的应是解决思想信息持续输入的问题。没有持续的语言信息和思想的输入,就不可能创作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而高效输出的前提是高效的内容输入及转化训练。

  (一)高考作文备考核心工作之一:语言素材的积累

  高考作文要高分,首先语言表达必须精准而有文采。要有文采,词语一定要讲究。有文采不是指堆砌辞藻、文浮于意,而是表意精准,文辞与思想情感交融恰切。语言质朴简明是一种文采,善用长句、富有韵律是一种文采,用词含蓄、多用诗词也是一种文采。要在高考作文中达到语言有风格,表达有美感,读来有美的享受,就必须十分重视语言素材的输入、积累和运用。

  1. 分类整理词语、俗语、典故,建立个人化的“主题词汇库”。

  到了高中阶段,我感觉很多考生不再像小学、初中那样重视词语的积累了,这是不对的。丰富的词汇量,对于美的表达来说是始终如一地重要的。

  如这段高考高分作文片段: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漫溯”“沉吟”“谄媚”“九死不悔”“怡然自乐”等动词、形容词使得表达生动形象;“永恒”“执著”“豪壮”“高雅”等词逐层突显话题的内涵及作者深刻的思考感悟;“沉吟泽畔”“扬鞭东指”“悠然南山,饮酒采菊”“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躬耕陇亩”等历史典故的凝练成词更让行文显得语言雅致,意蕴丰富。

  要达到这样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语言表达效果,没有长期的词汇积累和表达训练是不可能的。词汇的积累,不但要追求量的丰富,更要从开始时就注意分类整理。

  如,有关“家国情怀”的词语:

  以身许国、公而忘私、兴邦立国、国仇家恨、破家亡国、国脉民命、安邦定国、家亡国破、殃国祸家、毁家纾国、治国齐家、破国亡家、破家为国、破家危国、经邦纬国、虎狼之国、当家作主、蠹国害民、裕国足民、误国殃民、邦国殄瘁、保家卫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游列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多故、国家大计、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栋梁、图国忘死、徇国忘家……

  要有意识地建立个人化的“主题词汇库”,这对于提升作文语言表现力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能将这些词语、俗语、成语、典故的背景故事、出处等也一并积累下来,其实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积累词汇、分类整理词汇的意识和习惯要坚持到高考前,并定期强化记忆。

  2. 积累经典美句。

  经典的美句来处可以是历年的满分作文、名家作品、报刊杂志、影视台词、纪录片解说词等。经典美句的积累、熟读、模仿、使用,可以有效提升考生的语感,增添作品语言的美感和质感。

  如:

  ①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骨笛也慢慢演变成竹质笛萧的大家族。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②没有哪一个春天会迟到,但是有人却永远留在了寒冬。(电影《长津湖》台词)

  ③网友看了《长津湖》之后的评论——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热血山河,赤诚赞歌!/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④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3. 积累一些可供学习模仿的对称句、排比句。

  多用排比句是提升高考作文语言文采的几乎可说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好用的方法。排比句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并增强可读性。两个句子并列的对偶句、对称句也有这种效果。

  如:

  ①把建设美丽乡村这一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过程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规划引领,留住乡愁留住美》,《 人民日报》时评)

  ②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当然,重要的还是要适当归类,积累不同主题的排比句,如青春、理想、成长、英雄、奉献、未来、逆境、劳动、家国、奋斗、平凡、生态文明等,形成系列,熟读甚至背诵下来,随时在写作时调用、化用或者仿写。

  如:

  ①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关于“理想”

  ②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关于“平凡”

  4. 积累一些典型的祈使句、感叹句、比喻句等特色句式,供平时模仿训练。

  语言的积累不是要死记硬背下来,而是通过诵读、感受各类特色语句,从而获得良好语感,在头脑中形成应用意识和思维习惯。

  如:“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祈使句)

  可提炼出“放弃……的借口吧,那只是……自我安慰;重拾……吧,这才是中华民族……”,根据不同的主题运用同一句式去表达,以提升自我表达的语言质感。

  又如:“人生,有时轻似风,淡如水,有时浓如油,烈如酒。”(比喻句)

  可以换“平凡”这个主题仿写:“平凡 ,看似轻如风,淡如水,但有时又浓如油,烈如酒。”

  5. 归类整合高考必背篇目里的经典素材和语句。

  高考写作千万不要忘了我们花了大量心力背下来的高考必背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名句,不可放过这个展示文化素养的素材宝库。对此,我们需要建立强大的运用的意识。

  如,关于“友情”的句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又如,关于“气节”的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考生对于高考必备篇目虽然大多能背出来,但在写作时往往无法调取记忆,无法自如地运用。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此缺乏整合和刻意的训练是最大的原因。怎样才能把已背下来的篇章语句在高考作文中发挥作用?一是要花一些时间精力去归类整理;二是平时加强关联思维训练,在阅读或生活情境中多联想相关的篇目名句;三是进行有意识的实践运用训练,比如融入一些必备篇目的经典语句对一些文章片段进行改写或仿写,或从某一、两句名句出发,写一个议论文的核心段,等等。

  一句话:强化运用意识,持续刻意训练。

  例如: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暴风雨中舞蹈。一个人要经得起风雨洗礼,一个国家要受得住飘摇动荡。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大胸襟,大格局正是当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乔·贝利曾说过:“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拥有强大的意志可以更容易的到达成功的彼岸,更顺利的走出逆境!逆境出人才,困境铸成功!

  以上这段文字议论分析略显单薄,可以融入高考必背篇目中的相关的语句和内容进行改写,如下 :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暴风雨中舞蹈。一个人要经得起风雨洗礼,一个国家要受得住飘摇动荡。古语有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是为了“增益其所不能”,所以说逆境出人才。荀子也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调逆境、磨砺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成长的重要性。而成功一定是在逆境中沉淀、萃取、积累、酝酿出来的,此之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所强调的也正是这修身、治国的顺逆之理。那么,如何面对逆境呢?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襟。大胸襟,大格局正是当代青年所必须具备的。乔·贝利曾说过:“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可以更容易的到达成功的彼岸,更顺利的走出逆境!逆境出人才,困境铸成功!

  改写后的片段运用了高考必背篇目《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劝学》《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经典名句,让文段变得更充实饱满,富有文化韵味。

  (二)以研读国家级媒体时评类文章为支点,综合解决高考作文思想浅薄、内容贫乏、语言乏味的问题

  在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要重点解决思想浅薄、内容贫乏、语言乏味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症结是:无阅读、无积累、无整合。

  在此,强烈建议考生要适当借助国家级媒体的时评作品来积累、整合素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报刊网站的“评论版”时评,内容往往与高考“立德树人”的命题原则高度切合,与高考试卷的命题方向、作文的命题主题相关,坚持阅读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家发展过程的一些重大事项、时政热点、大政方针、治理思想等。

  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一是保持对国内外时事,尤其是热点事件的关注,可持续拓展视野,提升考生的思想见识,活跃思维;二是信息的持续输入有助于丰富写作内容和思想表达;三是多样的信息是考生联想想象、情感表达、思维创造的基础;四是研读、模仿权威报刊杂志的时评写法是高效的高考作文训练方法;五是在语言运用上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六是解决高考作文题材陈旧缺乏新意的问题。

  下面仅以《人民日报》“评论版”为例,其中有一个栏目为“人民观点”。我把2021年五月中下旬的一些文章列表分析如下表(其中关于“教育减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评论各有多篇,考生参考可知当前时代发展重心和理念):

  这组时评,只是同一版面短期内的、随意挑选的几篇,涉及到理想、信念、责任、家国、教育、文化、民生、生态文明等当前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其内容和主题最大的共同点是:当代中国的家国理想、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系列文章中的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可以有效提升读者的思想认识,且语言极富意蕴和表现力。对照2021年高考全国语文共8套试题,这些题目形式多样,但其实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站在百年奋斗发展的节点上,强调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与以上时评的主题思想、逻辑思维的关联度非常高,若考生恰好对这些文章有所研读分析,熟读过其中的一些论述,更有甚者考前进行过素材的整合式训练,并能在考场中结合具体题目要求,从“自我”“青年”的角度去融合转化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提升作文品质是大有助益的。

  当然,以上仅是举个例子,权当抛砖引玉。研读国家级媒体时评类文章备战高考作文是一个可行、高效的策略,但如何实施当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进行。这需要认真规划,谨慎选择,精心安排,刻苦训练,久久为功,不可期待通过短期冲刺解决高考作文问题。

  高考作文备考的核心策略无非两个:一是持续的语言思想的输入与积累;二是大量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语言思想的整合、转化、输出训练。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本文限于篇幅对语言思想转化输出的训练方法涉及不深不全。就信息输入而言亦尚有“积累及训练思维模式”这一重要的内容未谈到,若要让高考作文在思维和思想上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更具思辨力量,必须在日常备考中有意识地积累和训练诸如发散与聚合、形象与抽象、立论与驳论、情感与理性、时间与空间、辩证和创造等几组思维方式。在大量语言思想输入的基础上强化思维方式的训练,建立强大的语言思维模式和运用意识,所产生的素养效果将不止于高考作文,更可令考生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