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阅读经典,崇尚节俭”预测演练

  【原创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诗人李绅《悯农》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柏庐《朱子家训》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训导。为了引导学生从我国的优秀文化中感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振华中学特举办“阅读经典,崇尚节俭”主题演讲大赛。

  假如振华中学邀请你担任大赛主持人,请你围绕大赛主题,写一篇开场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押题理由】

  理由1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发扬光大。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持续不断、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下滑的严峻形势下,资源紧缺,倡导节俭、反对浪费更是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再次号召国人积极行动起来,节俭办事,这一话题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也是高考作文特别关注的话题。

  理由2 本题设置“演讲大赛”这一情景,并要求考生以“大赛主持人”的身份写一篇开场主持词,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式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符合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文体上要求写作应用文,这是目前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而主持词又是非常实用但考生又相对陌生的,很有强化训练的必要性。

  理由3 本题将“阅读经典”与“崇尚节俭”完美结合在一起,材料蕴含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重要话题,这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和高频考点。

  【题目解析】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先用古诗词和《朱子家训》中的名言作为引子,暗含文化经典,为命题提供前提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设置“演讲大赛”这一特定的情景,并明确提出大赛的主题,指明了文章的立意方向。这是材料的主题部分。材料的第二部分是写作指令,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写作的主题以及写作文体。

  从立意上看,这个题目并无多大难度,但写作时切不可马虎大意,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曲解题意,写出的文章不合乎题目要求。细心审读可知,这个题目不同于一般的谈“勤俭”之类的题目,它不是要求单纯地写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而是将“阅读经典”与“崇尚节俭”有机融合在一起,要论述清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做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如果撇开“阅读经典”,片面孤立地在“节俭”上大做文章,纵然下笔千言,也一定是偏离题意、不合要求的。其次,无论什么主题的演讲赛,内容繁杂交错,自始至终环节繁多,但作为千字左右的考场作文的主持词,不同于真实生活中的主持词,不可能将各个环节一一尽现。从写作要求上看,本题的写作内容仅仅限于“开场主持词”,与之无关的都不在写作内容之列。谨防不细心审题而盲目扩大写作范围,致使增大写作难度,偏离题目要求。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主持词的形式和格式特点,做到书写规范,文体特征明显。措辞要符合情景场合和人物的身份,确保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双双“达标”。

  【高分立意】

  【备考素材】

  莫言:夫人包的饺子最好吃

  莫言的节俭体现在很多方面,常年都是两套正装换着穿,只有一个公文包,午饭也从不下馆子叫外卖,也没见他喝过除了水之外的饮料,几乎不参加公司私人掏钱的聚餐。几年前,他曾带领记者代表团去日本北海道访问。5年之后,在某次公开活动中,当年同去的一位记者发现,莫言居然还穿着当年去日本时穿的那件羽绒服。这对于莫言来说,很平常,他不讲究吃穿。他少年时想当作家,因为听说“腐败”的作家一天三顿都能吃饺子。等到声誉日隆,他最大的享受仍是在家吃夫人包的饺子。这也是他成名以来一贯的生活态度。2012年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莫言与夫人杜勤兰在当地华人华侨举办的欢迎宴会前,与众人一起包饺子,他说:“今天是我来瑞典吃得最好的一次,感觉像回到了家里。”面对巨大的荣誉和蜂拥而来的媒体,这个农民出身的作家,依然保持着庄稼人朴素与勤劳的品质。

  “大胃王”吃播:误导消费,浪费严重

  2020年8月12日,央视新闻批评部分“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近年来,借着短视频和直播的东风,“吃播”逐渐兴起。部分主播为了博眼球,引流量,直播内容走向极端,从分享美食变成了胡吃海塞,更由此催生了以吃为业的“大胃王”——一次性吃完100个炸鸡,一口气吃完10个披萨,一个人吃垮一家火锅店……种种惊人操作,满足了一些网友的猎奇心理,也暗暗助长着浪费的风气。

  “大胃王”吃播被点名批评,正是因为不少吃播主播不惜通过假吃、催吐等方式来维持“大胃王”人设,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费。事后,有直播平台回应称,将加强对美食类直播的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共创风清气朗的直播氛围。

  【佳作示范】

  悟文化之美 尚节俭之风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王 坤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训勉,今有“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的巧喻。这些经典名句脍炙人口,启人心智,经久不衰。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理当“经典咏流传”。我很荣幸能担任本次大赛的主持人,与大家共同探讨“阅读经典,崇尚节俭”的话题。

  同学们,你是否在餐厅里看着大大的“节俭”二字却因搁不下面子而点下“满汉全席”?你是否在课堂上吟诵着薛瑄的“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却因食堂饭菜不好吃而毫不吝惜地倒掉?你是否为了一身的名牌而让父母不堪重负?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回味经典,对照反省,改掉恶习,弃“奢”从“俭”。

  节俭,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圣贤崇尚的传统美德。“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七尺”……这些至理名言就像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如果我们对此充耳不闻,还在肆意暴殄天物,毫不夸张地说,你的行为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是对经典文化的践踏。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它告诉人们,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为什么孔子弟子三千,却只有七十二贤人?因为孔圣人把“德”放在最高地位,能全面合乎“德”的标准的凤毛麟角,而“节俭”正是美德之一。

  也许有同学会问:时至今日,物质极大富足,人们衣食无忧,为什么还要崇尚节俭之风?“俭以养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我们作了明确的答复。“节俭”是手段,“养德”才是目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养“德”?从经典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让我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让我们明白劳作之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明白节俭的重要和奢侈的危害。徜徉于浩瀚的经典文化之中,无异于打开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受益,让我们成为一个懂节俭、有德行的人。

  从北宋司马光的“有德者皆由有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到明末魏禧的“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再到清代钱泳的“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让我们深深明白,节俭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品德修炼,是中华民族的精魂。

  同学们,让我们博览群书,从经典中感悟文化之美,崇尚节俭之风吧。现在,振华中学“阅读经典,崇尚节俭”主题演讲大赛正式开始。

  【亮点借鉴】

  本文紧扣主题立意行文,观点鲜明,中心突出。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内容丰富,堪称“猪肚”。为了阐述“悟文化之美,尚节俭之风”的中心,作者大量引用了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使之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经线,贯穿始终。从李绅到孔子、诸葛亮、白居易、李商隐到司马光,从经典名篇到民间谚语,可谓包罗万象。这些名言警句的时间跨度之大、内涵角度之广,足见作者知识积蓄之厚,语言表达之妙。其次,文章结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无懈可击。

  诵经典文化 养节俭美德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李欣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乘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我们是幸运的!穿名牌,吃大餐,住洋房,驾轿车,我们是令人艳羡的“幸福一族”!但据调查显示,学生套餐、大型宴会等成为粮食浪费的重灾区。作为本次大赛的主持人,我愿趁此机会,与大家一道传诵经典之美,弘扬节俭之风。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句名言:“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奢”与“俭”,“凶”与“吉”,因果关系何等明显。毫不夸张地说,奢侈与节俭,关系到个人的吉凶福祸,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谁人敢说,浪费是我的权利,节俭与我无关?试想,十四亿泱泱大国,倘若一人浪费一粒米,汇集起来就是一座山;一人浪费一滴水,聚集起来就是一条河;一人浪费一张纸,铺展开来就是一片天……倘若山倒了,河枯了,天塌了,我们将何以生存?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下这样的忠告,就是警示人们取用资源要有限度,使用资源要有节制,如此时常就充足。他在写给其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中,尤其强调了“节俭”二字。他谆谆教导儿子:“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由此可见,“节俭”不仅仅是节衣缩食的小事,而且是涵养品德、正道直行的大事。以“俭”养“德”,以“德”得“道”,恐怕这就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奥秘所在吧。

  晚清名臣曾国藩从小粗茶淡饭,蔬食自甘。有客人来访,他才添一道荤菜。自然而然地,“惜食”成了他的自然习惯。大清名臣尚且如此,当下社会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以猎奇、自损为卖点的餐饮文化,以浪费、炒作、吸金为特征的不良吃播现象不乏其例,大有蔓延之势。它们与传统经典文化格格不入,给社会带来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是令人唾弃的。长此以往,我们丢掉的不仅是大鱼大肉,我们倒掉的不仅是三鲜鸡汤,我们更毁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文明”“节俭”这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到那时,我们就会沦为美食满腹、大脑空虚、灵魂丑陋的精神乞丐!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明示后人:“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同学们,作为热血青年,我们谁不想成家、立身、治国、平天下?那么,请扬起理想的风帆,荡起“节俭”的双桨,驶向成功的彼岸。

  下面,请演讲选手闪亮登场,一展风采。

  【亮点借鉴】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大大增强了说服力。运用假设论证,推出人人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的严重后果,催人警醒;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凸显节俭之“利”与浪费之“弊”,是非鲜明,振聋发聩;运用引言论证,紧扣主题,以一当十,令人信服;运用举例论证,由白居易、司马光到曾国藩,以时代为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大大丰富了文章内容;运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另外,本文语言精美,大量排比、比喻和短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采斐然,既有理趣,又显情趣。

  暴殄天物,就是践踏经典文化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段昕瑜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提起“节俭”这个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从《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训导,到《阿房宫赋》中“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警示,再有《悯农》中人人传诵的“谁和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戒……这些经典文化警示人们:珍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因为:暴殄天物,就是践踏经典文化。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总有一些人对经典文化视而不见,对勤俭节约的美德不以为意,甚至多有微词,说什么时代高速发展,中国早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绝大多数人已经告别“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又何必再提勤俭节约呢?

  此言差矣!就绝大多数国人来讲,的确衣食无忧,生活殷实。从绝对数看,现在的中国俨然成为粮食“大国”,但从人均占有量看,我们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小国”。何况,据相关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折合粮食高达1000亿斤。粗略估算,这些浪费的食物可供约3.5亿人一年之需,可谓触目惊心!

  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爱惜衣服,才有衣服穿;爱惜粮食,才有粮食吃。粮食是大自然所赐予人类的珍宝,我们怎能不加珍惜呢?管仲在《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贾谊在《论积贮疏》中也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不成?”一句句经典、一声声忠告告诉人们,节俭不仅关系到个人温饱,事业成败,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我们知“宝”而不惜“宝”,岂不是对经典文化的践踏?这绝非耸人听闻!如果我们不能从经典文化中明辨道理,三省吾身,只为满足个人所谓的“面子”“排场”而任性地暴殄天物,或者用以高消费促经济发展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陋行,岂不枉为“文明人”!

  同学们,不要再愚昧地用“我花我的钱,浪费我的东西,关你什么事”的反问来回敬他人的劝诫。请谨记: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就算自己解决了温饱,也别忘了还有多少国人依然奋挣在脱贫路上,世界上还有多少人依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口腹之欲,何穷之有?隋文帝每餐不食两样肉菜;朱元璋请客,四菜一汤;毛泽东一生粗茶谈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这些伟人们胸怀博大,节衣缩食,难道有谁说他们“没面子”“低俗”“吝啬”了吗?

  司马光曾言:“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毫无疑问,“俭素之美”实为人间大美,我们自当发扬光大。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吧!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经典熏陶自己,告别奢靡的陋习,做一个节俭朴素的人,做一个具有正确“美丑”观的人,做一个简单幸福的人。

  做节俭人,做文明人,做有责任的人,让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骄傲的名片!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参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

  【亮点借鉴】

  本文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之后,并没有顺势展开论证,而是先亮出反方观点,中国富强了“何必再提勤俭节约”,并从我国的国情和浪费现象两方面进行反驳;接着引经据典,援引冯梦龙、管仲、贾谊等名人的名言,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再用隋文帝、朱元璋、毛泽东的经典事例纵深论证,层层剖析“节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引用司马光的言论和歌词,指引人们如何践行节俭之风。纵观全文,作者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布局谋篇,完整而严谨。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