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促进自身发展和提升课堂有效性为目的的教师课堂自我观察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依靠感觉器官观察外部世界是人获取信息、形成判断的物质基础,而获取的信息和做出的判断又是人做出下一步行动的指导。做为教育教学活动主渠道的课堂也非常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观察:由上课教师、听课学生或课堂旁观者运用感觉器官、借助观察工具,从自身的观察视角出发对课堂进行观察,获取尽量客观的课堂信息,从自身角度形成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判断,并将观察到的信息汇总分析,进行教学诊断,以利于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校深化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一、现实中课堂观察的“困境”

  现实中课堂观察的主要形式为:以教师“互听课”为载体进行课堂观察。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有效观察”的作用。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有些课堂观察活动组织太繁琐、反馈过于精细而增加老师负担,影响了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由于不少教师习惯于“一张凳子一支笔,带双耳朵凭心记”的听课模式,“观察”的意识弱,“观察”的方法欠缺,“观察”的结果对改进教学,提升课堂有效性意义不大;再次,部分教师不太明确参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从观察的信息和观察后的判断来看目的不明确,价值导向不清晰。上述原因导致现实中的许多课堂观察和听评课活动成了教师的负担,“形式大于内容”。

  二、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课堂观察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应该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而联结两者的纽带应是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是为了改进教学,而改进教学要以提升课堂有效性为前提。为此,课堂观察应围绕改进教学收集有效的课堂过程信息,并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后,形成对已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判断,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判断。

  为此需要特别留心的是,课堂观察所收集的课堂过程信息不应局限于教师的讲课、板演、信息技术的使用等课堂行为信息,还应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的课堂互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内隐逻辑等等。课堂观察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显性与隐性并存的。

  三、教师课堂自我观察的价值分析

  面对“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进行?”等一系列课堂教学问题,传统的做法是由“第三者”对课堂进行观察。一般而言,是课堂观察者(主体是听课教师或学校业务领导)对上课教师及其课堂运行情况的观察,他们不参与课堂,只是课堂真实情境的旁观者;他们观察的视角基本是外显性的,观察的内容大多是表现类的,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什么、问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中学了什么、怎么与老师互动等等。这样的课堂观察所获取的课堂信息,往往在时间轴线上连续性和问题情境的延展性方面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全面地、深入地、过程性地研究课堂,对任课教师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并及时调整、改善教学帮助不大。

  而教师的课堂自我观察是上课教师作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对自己的课堂运行情况即时性、连续性的体察。它强调教师的参与与反思,要求教师担起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双重角色、深度参与到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它所获取的课堂信息,既有聚焦点、又有基本面、还有故事性,往往能为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一节课一节课地进步提供直接、丰富、真切的帮助;它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定量定性判断,从而成为自己课堂最有权威的发言人,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

  所以,就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学校更有价值、更好操作、更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引导教师做好课堂自我观察。

  四、教师课堂自我观察的问题剖析

  1. 课堂自我观察的起点、终点、聚焦点和落点分析

  课堂自我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强调上课教师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身课堂教学进行即时观察与记录、及时反思与调整。所以,开展课堂自我观察,其起点不应是任课教师站上讲台说“上课”那一刻,而是要向前推,推至任课教师走在课室走廊窗户外、推至上一节课下课后的课间;此时,既可观察全体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和精神状态,又可关注个别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这些观察所获取的信息是自然而真实的,它关乎班级学风形成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

  终点也不应是下课铃声响起后任课教师说“下课”那一刻,而是要向后推延、推延至学生的课后提问、课后作业等。这些观察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很好的检测、比对作用,促使教师养成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

  聚焦点应该是课堂正式运行的40分钟(或45分钟),课中由于师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高度聚焦,教育教学活动的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的频繁发生,这时所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课前和课后的观察,教师应打起十二分精神进行课中观察,这时所获得的信息也是对改进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根据课中观察再加上课前的背景观察和课后效果反馈的观察,将三者有机合成后完整地解剖一节课,为接下来的课堂改进提供精准且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这可以说是课堂自我观察的最终落点。

  2. 课堂自我观察之课中观察要做到“三个兼顾”

  做好课中观察,是课堂自我观察的核心。教师课中观察时要努力做到“三个兼顾”,即兼顾教师与学生、兼顾内容与形式、兼顾场面与点位。

  (1)兼顾教师与学生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师生默契配合、同频共振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师生的表现同等重要。课堂中自我观察,教师自然要用心关注自己的教态、语态、举止、节奏等。但不能仅局限于此,还要重视在师生课堂互动中观察学生,包括学生表现于外的精气神和学习习惯、隐藏于内的思维特点与学科水平等。换言之,课堂自我观察,最核心的不是观察自我的课前预设,而是观察自己的课堂表现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收集更多师生真实的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兼顾内容和形式

  有些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笑声不断,掌声阵阵,甚至还有感动到流泪的,从表面看,这样的课上得很成功。但教师的课堂自我观察,不能只观察“表现”,只看“形式”,而要更多关注内容、学科特点。曾经有位语文老师上高一的诗歌《再别康桥》时有两位发言的学生在发言中哭得唏哩哗啦。从文章本身来讲,学生学这篇文章,怎么会哭成这样呢?原来,上课老师在讲课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文章中的“别”字上,刚上高一不久的学生在谈及自己初三的经历,联想到与其最好的朋友的难舍难分时,就哭了。出现这个场面或细节,语文老师应从更专业的角度去反思:自己会不会把学生带偏了呢?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反映教学的内容。

  (3)兼顾场面与点位

  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上课,总喜欢只关注几个学生或者几个位置,特别是公开课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实长期这样会导致学生群体对教师的不信任,课堂上不能做到“亲其师”,谈何“信其道”,这不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上课的提问与对话,要尽可能做到:一般问题集体回答,关键问题多点问答,尽可能关注全体。笔者曾遇到一个小有名气的老师,他上课时的视域总是在45°斜着向上的天花板上或者斜着向上45°扇面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会打折扣的,建议有条件(如有录播室)的学校,可以要求每位老师每学年录播一节课,让他们在私下里不断地去回看录像,全方位观察自己、不断反思自己、进而提升自己。

  总之,课堂观察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发展,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抓手,在必要的“第三方”观察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自我观察,做一个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发现自己课堂教学的问题,尝试不同的改进办法,切实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实力的教师,而有众多这样教师的学校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责任编辑:蒋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