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特征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存在师生关系认知工具理性明显、师生角色和关系被重构、师生对关系投入不足等困境。为构建良好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从民主取向的关系理念、高校教师队伍师德师能双提升、重构共同学习体中的高校师生角色、营造人文师生关系氛围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新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生与行业、企业、社会共建学习共同体,追求育人和成才目标中形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力量,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的主导力量,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思考和厘清新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培养出优秀人才目标的实现。

  1. 关系的建立,以信任和合作为前提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很容易受到大学教师的影响。要严把大学教师入口关,选择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拥有仁爱之心、专业素养过硬的优秀人才。学生信任、尊重和仰慕教师的人品和才华,就容易生发出敬仰、追随和学习的动机,为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一种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和精神信念力量。当信任在师生之间流动,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便有了开展的前提条件。

  2 . 关系的发展,以育人和成才为目标

  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高校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以育人和成才作为关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需要基于学习目标来设计学习内容,进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以参与、合作、分享、对话、探究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开始推行,这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有利于释放学生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大学生在培养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离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进了一步。

  3. 关系的维持,以自愿和情谊为动力

  高校师生通过课内、课外以及其他渠道开展交往而形成的情感联系,并不会随着一门课程的结束和大学学业的完成而终止。双方关系的维持,以自愿为原则,以师生之间的情谊为动力,有可能继续深入和往前推进,也有可能戛然而止。随着各地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在校生和校友的服务,高校教师作为构建良好可持续师生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将继续发挥影响。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将在新时代持续发挥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人际示范的功能,各方应努力共同营造出一种风清气正、和谐有序的新型师生生态。

  二、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现实困境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内外部环境。

  1. 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师生关系认知工具理性明显

  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折射”。(吴岳军,《师生关系新论》)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效率”“效益”“质量”等观念,在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同时,也影响了高校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发展到现代教育阶段, 师生双方转化为相互平等的契约关系。这适应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和大众化发展,也使得师生的道德情感关系愈发出现松散和弱化的倾向,关系认知工具理性明显。

  从高校教师角度而言,多校区、大班制、多任务等工作特点,社会上的高房价、高物价以及对教师职业评价低等多重因素,使他们倍感压力。一些教师教育学生是为了履行对受雇学校的义务,师生课内课外交往次数和深度有限。从大学生角度看,上大学是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需要在学业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而对于跟教师的交往也会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另外,很多高校由于导师任务繁重,一些低年级学生由高年级的学生来指导,使部分大学生对师生关系产生失落心态。还有媒体报道的某些异化的师生关系,也给原本应该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2. 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师生角色和关系

  当前,从国家、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都在大力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慕课、微课、H5课程迭出,“互联网+教育”将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促使教育环境、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等发生转变。海量在线的学习资源,大大拓宽了学习渠道,方便了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学习和完善知识结构,“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就会受到挑战,知识权威面临消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强调个性化的泛在学习和真实学习”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过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师生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服务者和好朋友,高校师生关系被重构和再造。

  3. 量化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使师生对关系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建立起了一套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考核过于注重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的考核,教师绩效以及职称评定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而对教学效果、师生互动、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软性指标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之余,将精力倾注在对职业长远发展有益处的科研工作上。在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下,对学生量化的学业成绩评价仍占据主导地位,辅之以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为了更加全面地提升自己,可能会有选择性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那些在学业上或未来发展上更有帮助的教师亲密沟通,而一般任课教师仅限于课上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无暇建立更多的联系。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知识和技术加速迭代的趋势,着力解决好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强调合作共享、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打造是一条有效路径。高校教师之教、大学生之学及两者的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1. 坚持民主取向的关系理念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人格平等的独立主体,应当相互尊重、彼此合作。从教师角度看,应当摒弃基于权威的专制管理模式和不作为的放任管理方式。前者过于看重教师权威,忽略了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会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甚至走向对立面;后者则凸显了教师对自身责任认识不清,盲目放弃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会出现学生自由散漫、教学秩序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因此,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的角色担当,勇挑重任,从严落实对学生的教育,发挥教师在关系构建中的主导作用。从学生角度看,应强化学习主体的角色认知,明确自身对自我成才的责任,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明理修身、尊重教师、虚心求教、以学为本、立志成才,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追求进步和向善的过程中,推动新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 促进师德师能双提升

  师德和师能是教师素质的双翼,双翼平衡才能齐飞共进。当代大学生眼界开阔、资讯丰富、思维灵活,高校教师唯有不断三省吾身、正己修身、终身学习,成为学生眼中的“四有”好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欣赏、喜爱,教学质量得以改善,教育效果显著提升。师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恒久动力。高校教师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德育为先,只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正为范,才能更好地影响、带动和感染学生。师能是影响师生关系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教师唯有深入学习,敢于自我革命,对新的教学技能、方式方法孜孜以求,才能满足大学生对“上好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诉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重构学习共同体中的高校师生角色

  大学教师开始成为“主题活动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优秀资源的引荐者和共同成长的伙伴”,大学生开始成为主动学习者和知识建构者。这将给高校师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带来压力和挑战,学生会更忙,短期内师生关系有可能出现紧张局面。高校师生需要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的常态对话交流机制,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充分交流,积极反馈,推动民主平等、秩序井然、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养成。

  4. 营造人文师生关系的氛围

  为了扭转高校师生关系松散化、庸俗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高校新型师生关系要有人文关怀,关注师生情感状态,涵养大学文化,彰显大学精神。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追求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的同时,要以人为本,发扬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传统,建构有温度的、关怀师生的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不只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还蕴含着师生之间丰富的情感互动。教师试着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关爱学生,学生也能尊重和理解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师生互相包容,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搭建课外师生互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活动,在活动中拉近距离、释放情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师生情感关系。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