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 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 征程与新作为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后,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出台《广东省教育现代化2035》《广东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充分表明广东已面向2035踏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新征程,必将在贯彻党和国家战略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中充分展示新作为。

  一、 充分认识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广东在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被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做到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当好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党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紧扣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主线布局教育现代化工作,推动教育“争先进、当标兵、建高地”,保障教育系统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据初步统计,2019年广东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超3.6万所,在校(园)生超250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11.5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8%,较好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但是,与总书记关于“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相比,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相比,广东推进教育现代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不少矛盾、困难问题亟待破解,如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相当突出,成为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的最大掣肘;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不够高,成为制约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教育管理、投入、评价等体制机制总体活力不够充足,成为阻碍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发展的开放性、行业企业的参与性仍然偏低,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格局尚未健全;教育智库建设总体滞后,教科研力量配置明显不足,教科研体系不够完善,未能有力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

  二、 深刻把握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使命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认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把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方向和目标,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建成理念先进、制度科学、优质公平、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教育体系。

  (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相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掌握丰富知识、锤炼强健体魄、培养高尚情操、增强综合素质。坚持因材施教,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葆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三)增强教育现代化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引领力和支撑力。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把教育同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教育布局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提升科研创新支撑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下,着力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培养植根中国大地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国民,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蓄势聚能。

  三、全力落实广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任务

  (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现代化全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遵循。要以此为统领,部署教育现代化各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系统,落实大中小学全课程育人,培育一批涵盖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习者特点的精品课程和示范课堂、示范活动;切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发展广东特色优质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德育摆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融入学生培养各方面、全过程,教育引导每个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定的理想、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健康的体魄。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细化落实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建构有广东特色、中国底蕴、全球视野的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教材教学体系,牢固确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以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培养机制。

  (三)推进教育高质量普及。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应有之义。要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科学保教、以普惠性资源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探索普通高中与高校协同育人,推动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补齐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短板。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与品牌提升,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性。

  (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形成覆盖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全体人民享受公共教育服务机会均等、结果平等,建立起更加开放、更好质量、更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和农村适龄人口,完善统一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化追踪认定和资助机制;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加大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对特殊教育支持力度,同时为受认知障碍、心理障碍等影响而又非残疾的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必要援助。

  (五)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健全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通过制度科学设计、资源配置优化和信息技术运用,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的学习提供优质开放的资源、公平丰富的机会、便捷灵活的方式、绿色友好的环境,让学习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型社会。

  (六)增强教育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要加强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计划,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中大力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标准,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构建适应“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教育布局,培育提升广州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支持深圳教育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丰富珠三角地区高端教育服务供给,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融合,支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人才智力共享激励机制,构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产学研深度结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建设“岭南教育文库”,打造“理论粤军”“学术强省”。

  (七)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严格规范教师队伍管理,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加大教职员编制统筹配置与调整优化力度。完善教师资格体系和教师准入、招聘、评价制度。着力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广东“新师范”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教研员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开展全员师资精准培训,有效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健全激励与约束考核机制,强化教师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补齐薄弱地区教师短板,教师编制、职称评聘、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等向粤东西北地区倾斜。

  (八)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信息技术是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围绕打造学习型广东,建设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为媒介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平台,构成全景式、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智慧学习图景。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拓展优化全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服务、教育管理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教育治理模式,完善教育数据标准规范,推进教育数据分级分层管理,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探索教育智联网络安全体系,营造安全的信息化环境。

  (九)提升教育开放合作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支持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探索资历框架对接模式;支持各级各类教育联盟建设和发展;加强教师教育合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儿童班),推动更多中小学(幼儿园)缔结姊妹校(园);加强中小学STEM教育、财经素养教育、研学旅行等交流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推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经验与广东教育融合创新;深度参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完善来粤留学服务支持体系,携手港澳打造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的国际教育示范区,增强广东教育国际影响力。

  (十)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教育治理政策法规体系,理顺教育领域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实施和监管机制,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教育治理效能。加强教育督导及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推进教育督导结果公开与转化应用,提高教育督导权威性实效性。完善学校依法治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社会有序参与办学活动。打造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统筹推进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校教研组织,以及教育类学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服务教育决策、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引导教育舆论的作用。

  (执笔:汤贞敏、蔡 炜)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