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清远探索”
清远位于广东中北部,是全省陆域面积最大、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针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薄弱等发展瓶颈,近年来,清远探索集团化办学、广清一体化帮扶、教育数字化赋能、特色化育人等路径,为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提供了鲜活样本。
集团化:优质资源跨校流动
曾经,优质生源流失是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面临的困境。这所地处三江河畔、背依西北山的学校,虽肩负着民族教育的重任,却长期在师资不足、质量提升缓慢的发展瓶颈中艰难求索。
自加入清远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后,优质资源的共享让学校迎来发展转折点。针对师资薄弱的痛点,“青蓝工程”率先发力:学校累计选派27名年轻教师赴清远市第一中学完成为期一年的跟岗进修。在导师的“手把手”指导下,他们迅速实现了从“站上讲台”到“站好讲台”的蜕变。同时,通过“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精准培养,9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通过集团培训成长为学科“领头雁”。跨校的联合教研、集体备课成为常态,为连南民族高中的教师们搭建了高水平成长平台,专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面对女生足球选项课学生基础差异大、兴趣不高的难题,体育教师黄志涌参加跟岗学习后,借鉴足球队的分层训练法,按基础分组,设计不同难度的传接球、射门练习和小场地分组对抗。同时,在科组选项课备课中,他巧用角色扮演法提升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活动参与度。通过落实跟岗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他发现学生练习效率和参与热情显著提高,女生在分组对抗中的主动触球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德育与管理也借得“东风”。学校派遣教师到清远市第一中学沉浸式学习先进班级管理经验;两校协同举办班主任节,交流优质班会课和德育工作;每年选派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研学。这些机制显著提升了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班主任带班能力,而学生间的“手拉手”结对活动,更让瑶乡学子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生涯规划意识。
依托集团资源,连南民族高中在内涵建设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学段衔接上,创新构建初高中衔接教育体系,设立初中毕业生直升班和乡镇生源分层编班,将高中知识点科学前移至初三教学,并开发系统的学法指导课程,初步树立“六年一贯制”教学思想。
课程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了涵盖自我教育、体育、艺术、劳动的四大特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课堂改革方面,通过教师研讨课、示范课制度推动教学创新,近两年涌现20余个覆盖多学科的市级优秀课例;每周规范化的教研与集体备课,建立了结构化教研流程;学科资源库年更新率达50%,全校共享的电子教案有效提升了备课效率。学校课题研究覆盖所有学科,近五年,成功立项省、市、县级课题22项,其中已结题11项。
“集团化办学将先进理念、优质资源深度融入民族教育土壤的再造工程,学校将继续依托集团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构建等方面重点发力,力争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更坚实的步伐。”连南民族高中党委书记朱国河表示。
2025年,清远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在原来的1所核心校和6所成员校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轮扩容,打造“1+2+8”(1所核心校、2所托管校、8所成员校)体系,覆盖师生超3万人,形成初高中贯通培养的协同网络。
清远市第一中学与各成员校签署深度合作协议,聚焦课程共建、质量诊断与教师共育,推动优质资源从“输血”向“造血”转型。
清远市第一中学校长谢业科介绍:“集团以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为核心目标,通过初高融贯课程设计(如理科分层教学、学科竞赛衔接)和资源全域共享机制(如联合教研、师资柔性流动),打破了学段与校际壁垒。”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21年,清远全面推进第一批市级教育集团组建工作。目前,在总结第一批教育集团办学基础上,深化和组建第二批市级教育集团14个。其中,紧密托管型4个、联考联研型4个、城乡共同体型3个、职技资源共享型3个。通过以上四类型集团化办学,旨在形成跨城乡、跨学段、跨县域帮扶、协同发展模式,达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薄弱学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广清帮扶融合发展
在全市铺开集团化办学的同时,来自广州的帮扶力量,形成合力帮助清远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从云山珠水到粤北群山,一场跨越地域的教育变革正在演进。2014年,广州、清远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上升为广清一体化发展战略关系;2021年8月,省委、省政府实施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关系,让广州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深入清远各县域。
两地在学校结对、师资培训、教师跟岗交流、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构建了立体化深层次的交流合作网络。
在连州,一座现代化校园的崛起诠释着“广清速度”的奇迹。2024年8月,总投资6.8亿元的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在燕喜新区拔地而起——从破土动工到4380个学位交付仅用了1年。162间智慧教室、5200个宿舍床位,最多可容纳7860名学生同时就读,有效满足连州城区及周边地区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广州六中选派含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科骨干组成14人团队驻校帮扶,全面参与行政管理、教学规划及质量监控,其中,宛军民担任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校长。他表示:“我们要把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打造成标杆学校,让粤北山区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大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两校推动“五同教学”落地生根,确保教学标准与广州接轨:同教材确保知识体系衔接,同进度实现教学节奏同步,同资料共享优质题库,同考试对标广州标准,同备考贯通方法论。连州还出编委托广州六中招聘新教师,并在广州六中培训、跟岗学习一年后,回到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工作。
办学首年,高一级在清远联考成绩即超越市平均分,数学、英语学科提分显著。青年教师通过“诊断性教研”“青蓝工程”快速成长,24名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16名青年教师在县市级基本功竞赛中获奖。“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社会认知中,从首届招生遇冷到入学咨询热线持续占线,体现了社会和群众对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的办学质量的认可。”宛军民说。
与连州相距百公里外的英德,另一项教育惠民工程同样激荡人心。广大附中英德实验学校作为广附教育集团北拓的先锋,五年来将“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办学实践。
广大附中英德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王群雄介绍,总校派驻的5人管理团队,构建起“云端教研共同体”,与总校同课程、同教研、同备考、同测评。三年来,累计开展联合教研26次,实施跨校联考12场,500余节精品课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直通山区课堂,2024学年成功创建清远市首个高一“广州班”,成为县域教育提质增效的“示范窗口”。
师资培育的“领航工程”尤为亮眼,总校3名正高级教师驻校开展“专家门诊式”指导,30名青年教师分批赴广州全学年“浸润式”跟岗。这套“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体系,催生了英德首位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近三年学校教师获市级以上荣誉超500项,其中,校长韩智明获评广东省特级教师;学校科研成果丰硕,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校。
当国防教育、科创课程等广附核心资源跨越山河,山区学子在“国防班”“少军班”40%的军事课程中锤炼意志,在“重走长征路”夏令营中感悟家国情怀。校国旗护卫队三夺全省二等奖,8名学子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军警院校,近两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创奖项80余项。
2025年,清远市教育局探索支持广州六中连州实验中学、广大附中英德实验学校等优质县域高中向南部城区招生,2025年分别面向城区安排招生名额30个、24个,促进生源的合理分配。这项被称为“反向招生”的破冰之举,首次打破生源地域壁垒,引导城区优质生源向县域回流,不仅激活县中办学活力,更打通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循环通道。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兴教”,这场持续十年的广清教育融合实践,既突破了地域边界,也重构了教育生态。其深层价值在于为破解县域教育均衡难题提供了跨区域协同的“清远范式”。
数字化:智慧平台赋能课改
在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挑战,清远以数字技术为支点,撬动城乡教育生态系统性变革。
2012年起,清远由政府统筹推进基础教育专组网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公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网络互联。当前,全市学校出口带宽达1000~2000M,班级带宽百兆,多媒体教室配备率100%,满足学校观看远程直播、同步课堂需求。
在清新区,五年1.2亿元投入打造出智慧教育样板。2024年3月,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实现贯通,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新生态。该区通过“培训—竞赛—督导”三维体系激活内生动力:开发培训视频28个,16个课例获省级典型认证,85%参训教师掌握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举办信息化教学大赛、课例评选等活动,三年组织骨干团队深入学校帮扶,打造6所示范校。
清新区第四中学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拓展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效率,比如,语文课堂借助名家朗诵音频增强感染力,数学教学通过动画演示化解抽象概念。此外,学校还通过红色影片展播、虚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深化价值观培育;心理教育板块的专业课程和活动资源,则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心灵健康护航;家校共育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学习平台家教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学校获得“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等多项荣誉。
这场数字化变革在城乡学校间形成创新接力。在清城区龙塘镇中心小学智能教研中心,语文科组长周志丽展示了“三段联动”研训成果:通过AI课堂分析系统发现作文教学薄弱点后,教研组在国家平台研读名师课例,经三轮磨课形成“思维导图写作法”,使全校作文优良率显著提升。
2024年5月,龙塘镇中心小学原校长蔡桂梅调任凤翔山湖北区学校校长一职。她将龙塘经验与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度融合,构建“智教—智研—智评—智建”四步模式,开启更高阶探索。学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
走进七年级音乐教室,屏幕上国家平台的声乐导师正示范气息控制,线下教师邱梦婷同步指导学生发声位置。这是针对艺体师资薄弱创新的“双师课堂”。“过去全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现在通过“国家平台微课+本校教师辅导”模式,合唱团已能演绎四声部作品。”邱梦婷说。
教研室内,AI正深度赋能教师成长。通过智能分析系统(AI教研员)生成的《课堂提问有效性报告》,促使教师调整教学问题的设计。地理教师李力说:“通过智能分析系统的帮助,我能清晰看到课堂提问中哪些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度思考,哪些只是流于形式。按分析建议调整提问逻辑,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备课也更有针对性了。”
另一所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则探索出“四智AI融合”教学模式,深刻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
“‘四智’模式的核心是让AI深度赋能教学全流程,推动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连山一小校长马潜福介绍,“课前‘智备’,老师基于平台数据和AI助教反馈精准把脉学情,设计分层预习;课中‘智教’,AI智能体成为小组探究的伙伴,帮助拓展思维,教师则根据实时互动动态调整教学;课后‘智延’,智能批改和个性化练习包让学习延伸更有效;最终导向学生‘智学’,学会利用工具规划路径,主动建构知识。”
目前,连山一小已开发涵盖全学科的11个AI智能教学案例。美术课上,学生运用AI进行民族图案设计与风格转换,激光雕刻作品在虚拟画廊展出;体育课依托人脸识别系统,自动采集跑步、跳绳等运动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劳动基地引入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调控花卉生长环境;音乐课则尝试利用AI进行编曲配乐和智能陪练……
此外,连山一小还依托“云眸普教”电子班牌,传递校园资讯,做精做深班级常规管理。教师通过电子班牌对学生进行每日考勤、发布课程表、班级公告、上传学习资源;同时将电子班牌用作班级文化与荣誉展示的窗口平台,探索课堂秩序稳定和课间活动安全的信息化实践。
当乡村学校的智慧教室亮起灯光,山区学子通过云端与城市学子同上一堂课,这场以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正为破解城乡教育均衡难题提供“清远智慧”。
特色化:发挥优势浸润成长
在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攻坚战中,清远各地各校培育壮大本地优势项目,构筑多元育人格局。
漫步在连州中学,亭台楼阁、碑文石刻、文人墨客活动踪迹在校园内仍有迹可循,现校内存有振鹭亭、燕喜亭、醉翁亭等九亭,崇岳堂、刘公几堂两堂,及刘禹锡纪念馆、抗战纪念馆(燕喜山四角楼)两馆,另有燕喜牌坊、观稼台、北山古寺碑、燕喜书院碑等,据统计共有文物景观42处,石刻28处。这座从1882年巾峰书院走来的百年老校,将“燕喜文化”深植育人沃土。
连州中学还具有优良革命传统和鲜亮红色基因。连州中学创办人之一龙学乾是著名的反清革命志士,第一任总办(校长)叶其森和连州中学校友何克夫、何春帆、杨芝泉等是辛亥革命先锋;1938年5月建立了连州中学第一个党支部,同时培养了一批入党对象……这些都成为连州中学最生动的大思政素材。
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熏陶下,催生“风雅学子”培养体系。连州中学校长何珍介绍,学校围绕“古韵燕喜 风雅连中”的办学愿景,秉承“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以人文、科创、生态为核心,打造志雅课程、品雅课程、创雅课程、趣雅课程的风雅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品行风雅、创新有为的风雅学子。近年来,该校获评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广东省第二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等。
清城区飞来湖中学的书法教室里墨香四溢,八年级学生冯万豪正凝神静气,提笔临摹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古训。这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飞来湖畔的学校,前身为清城区后街中学,于2016年整体搬迁并更名后,面临新的发展课题:如何在硬件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内涵的飞跃?
“经过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我们决心将‘志’从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共同践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飞来湖中学党总支书记邓燕华表示,“学校发展需要精神内核的引领,‘志’文化根植中华优秀传统,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能有效激发师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学校将书法作为美育与“志”文化融合的关键抓手,开设专业书法课程,加大软硬件投入,定期举办汉字书写大赛、书法节、书画展览等活动。深耕“志”文化,飞来湖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连续两届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石泉小学的“田埂拾趣”工作坊,四年级学生邓晨昊、六年级学生邓晨睿灵巧地将金黄的玉米叶编织成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瑶山石趣”“玉米之约”等课程,让学生完整经历从种植、收获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2019年建校伊始,这所位于粤北山区瑶乡的学校便肩负起探索特色育人路径的使命。为何如此重视劳动教育?石泉小学校长黄芷君表示:“劳动教育绝不仅是技能的习得,而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山区孩子链接生活、认知世界、通向未来的坚实桥梁。”
学校构建了特色鲜明的“36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即围绕常态化、主题化、特色化三大实施方向,开发家园、校园、田园、社园、职园、瑶园六大实践场域课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育人机制。四年耕耘,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案例《蔬香满石泉 义卖献爱心》获省级一等奖;学生用玉米皮、稻草、卵石创作的艺术品,多次在县市级展览中亮相。
在阳山县大崀学校的跳绳训练室里,传出学生们“哒哒哒”跳绳的声音。2022年,大崀学校成立跳绳队,有着20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袁治安担任教练员。
短短两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阳山学子通过一场场跳绳比赛展现风采。2024年7月,在亚洲跳绳锦标赛的赛场上,马城凤以3分钟单摇跳990次夺得16岁及以上女子组铜牌,这是清远选手在亚洲跳绳锦标赛上取得的首枚奖牌;2025年7年,阳山学子冯伟炎获得16岁以上男子组3分钟单摇跳银牌。
如今,大崀学校已经成为清远市跳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越来越多的“好苗子”在这里被发掘。袁治安深知,跳绳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孩子们心中的自信之门,让他们勇敢地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清远校园足球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淀与积累,现已形成了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全市校园足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一手抓校园足球普及、一手抓精英足球队员培养,核心打造从小学到高中相互衔接、梯次递进的校园足球梯队体系。
自2015年以来,清远开始举办全市校园足球联赛,2018年以“市长杯”冠名全市校园足球联赛,每年举办清远市“市长杯”足球联赛(高中、中职组)暨中小学足球联赛总决赛,鼓励中小学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校内体育周赛、月赛、季赛,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队伍、人人能比赛”的学校足球竞赛新格局。同时,积极构建“足球+思政、研学、AI、升学、科普、文化、保险”等“足球+”育人新模式。
无论在城区还是在乡镇,这些学校多元化的办学探索,让每片土地生长出独特的风景。这些扎根本土的育人实践,为拉近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写下生动的注脚。
数读清远教育
● “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34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4395个、中小学位80262个。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5所,新增寄宿制学位40497个;撤并生源偏少的农村小规模教学点158个。
● 2024年,广州海珠、花都、增城、黄埔4个区调整与清远8个县(市、区)结对帮扶,清远市178所学校与广州157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2022年以来,广州选派486名教师赴清远支教,清远733名教师赴广州跟岗学习。
● 全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区域激活率、学校激活100%,已激活学校715所,教师认证4.8万人,平台访问量达2.2亿次。
● 125所学校创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学校创建为广东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1个,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省级7所、市级45所。
● 省职教城9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56个产业学院。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企业462家,实习实训基地702个,清远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全国论坛上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