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新闻中心

扩优提质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肇庆路径”

时间:2025-08-21 15:14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第8期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半珠半山”“半城半乡”,既是肇庆山水相融的生态格局,也是肇庆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挑战。近年来,肇庆以“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和集团化办学为支点,撬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让城乡学子共享公平优质的教育。同时,肇庆立足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出打造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以科教融汇为引擎,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扩容十万惠民生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鼎湖区(肇庆新区)初中学位出现了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未来10年高中学位也持续紧缺。

为配套服务当地“两新一电”主导产业人才和工人子女教育的现实需求,肇庆市委、市政府倾力把肇庆宣卿中学打造为全市第二所基础教育“龙头”学校。

肇庆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宣卿中学调研指导,提出“停小学、扩高中、扩初中”的扩容提质“三步走”战略——

鉴于鼎湖区小学学位充足,学校从2024学年开始停止小学招生,2026年完全停办小学;短期内保持初中规模,快速扩大高中规模,集中力量办好高中教育;通过两期工程实现扩容,到2028年,学位规模将跃升至7600个。

“我们努力平衡好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争取把学校做大、做强、做壮、做美。”宣卿中学校长李小徐表示,学校借助“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实施名师领航计划、青蓝计划,未来五年引育硕博教师200人以上、正高职称教师5人,形成教师梯队发展生态。

“十四五”以来,肇庆根据人口形势研判,探索构建与人口资源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围绕东部城区一体化和经济主战场,适度超前布局新建优质中小学。

五年来,肇庆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23所,新增公办学位10.45万个,彻底扭转了市辖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紧张的局面。同时,完成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55所,新增学位1.5万个、床位6306个,优化整合乡村教学点392个。

1.jpg

在封开县,为推动教育资源与县域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当地教育部门加快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因地制宜,按各镇、村需求,把撤掉的教学点改造为乡村振兴车间、党群服务中心、长者饭堂、研学基地、低保户发展养殖、重大项目工人临时居住点等。

建于1958年的河儿口镇中心小学西村小学分教点,升级改造为封开县第一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农类种植、手工制作、烹饪制作等十多门劳动课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结合附近资源,将劳动基地与河儿口西村状元祠、龙山景区、黄岩洞陈列馆串联起来,建设了一条以状元文化为主题的研学线路,涵盖了状元文化、地质文化、古人类文明探究、状元文化体验、劳动实践等五个领域。一年多来,参与研学的学生超过1万人,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肇庆集中各方力量,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教育事业振兴行动,持续力争补齐基础教育的短板弱项。

2.jpg

集团共生连城乡

扩容是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提质则是解决“上好学”的需求。

肇庆将教育集团化办学作为提质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率先出台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形成“名校+弱校”“名校+农村学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

目前,肇庆组建了57个教育集团、29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其中,12个集团入选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名单。2024年10月,广东肇庆中学教育集团、肇庆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教育集团和肇庆市汇星小学教育集团被评为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3.jpg

肇庆中学教育集团由同一法人的东湖校、府城校、信安校以及独立法人的肇庆中学大旺实验学校和肇庆中学附属小学组成,是一个跨学段联合、多校区协同的多法人教育集团。

肇庆中学校长杨荣介绍,核心校与成员校通过“管理互通、师资共享、教研一体、质量共进、文化共建、特色发展”六大行动,在核心理念、管理模式、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等方面渐趋深度融合,课程改革取得了新成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更加丰富。

在干部、教师选派上,东湖、府城、信安三个校区的中层管理干部、教师由集团统一安排,常态化跨校区调配。核心校每年选派年富力强的高素质干部担任肇庆中学大旺实验学校校长、副校长和中层行政管理干部,新任实验校校级领导均有集团内两校以上工作经历。

同时,集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创新教师管理和交流机制,变“学校人”为“集团人”,核心校每年选派约30名教师到肇庆中学大旺实验学校担任全职教师。大旺实验学校每学年也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前往核心校跟岗学习。各成员校的新教师一起参加入职培训,举行“破冰之旅”“研学活动”“联谊共建”等活动,增加集团教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实行单法人管理模式的汇星小学教育集团,现有汇星、新华、景德三个校区,都地处端州区城东片区。

“集团于2017年成立,现已实现三个校区办学质量基本一致,做到优质资源不被稀释,因为我们解决了教师队伍整体提升这个‘痛点’。”汇星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严子良表示。

汇星小学教育集团有100多名教龄在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针对这个实际情况,集团创新性地成立了“职初教师成长学校”,学制3年,以校区为单位设立“班级”,由各校区教务处行政担任“班主任”进行管理和培训。

同时,集团搭建校际教师流动学习共同体,打造校际科组教研共同体,创建校际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完善校际师徒结对学习共同体,推进校际项目式学习共同体。特别是在科组架构上,每个校区、每个学科团队都有“主管领导+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打破了校区间、上下级的壁垒。

近年来,汇星小学新华校区从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薄弱村小,蜕变为焕然一新的现代化学校;新开办的景德校区则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区域内的优质名校。

4.jpg

得益于集团化办学,各成员校迎来快速发展。而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尝到了集团化办学带来的甜头。

在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肇庆实验幼儿园教师伍洁莹、沈翠玲获得学前教育组一等奖,实现了肇庆市在该奖项中零的突破。

回顾历时9个月的备赛、参赛过程,肇庆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确立以赛促研、以研促进的目标,集结多方力量,组成学习型备赛团队,共研、共享、共成长。尤其是备赛参加省总决赛时,园长蓝秀娟组建了多园区的智囊团队,多次研课磨课、指导才艺训练,提供了强大的团队支持和优良的后勤保障。这项荣誉是集团成立4年来教师培养成效的有力体现。

肇庆实验幼儿园集团现有5个园区,实行同一法人、同一套领导班子管理,面向全体教职工,建立以“岗位胜任力提升”目标为靶向的分类培养体系,快速缩短教职工的岗位适应期,提升岗位胜任力。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专业成长需求”为导向的梯队人才培养体系,遵循“新手教师—熟手教师—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名师”路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教师活动设计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快速提高,初步实现从活动认知到活动认同再到活动自觉的转变。

课程创优展特色

早在2010年,端州区就开始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目前,区内有10个教育集团,包含2个中学集团、3个小学集团、5个幼儿园集团,涉及39个校区。

端州区教育局副局长刘胜介绍,端州坚持“以优带新,建设一所优一所;以强扶弱,扶一所强一所”的原则,推出“八个统一”制度,包括统一的办学理念、统一的育人目标、统一的学校管理、统一的校园文化、统一的课程建设、统一的教师发展、统一的教育科研、统一的质量监控、统一的考核评价,这些都是集团化办学的关键。

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端州实现了从“核心学校优秀”到“集团学校卓越”的转变,不断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差距,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同时,各教育集团立足文化传承与创新,打造差异化特色课程体系。

肇庆市第一中学前身为星岩书院,创始人是包拯。学校从他的诗作《书端州郡斋壁》中提炼了“清心直道,修干成栋”的校训,集团将其作为各校区的共同文化标识,以及每个师生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实现了文化引领。

肇庆一中教育集团实行多校区独立法人紧密型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其中高中校区为集团核心校区,建设校区、江滨校区、睦岗校区、黄岗学校为四个初中基地。高中校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品牌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初高联合教研、品牌活动共建等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传递给成员校。

在核心校的引领带动下,各校区办学定位明晰,建设校区建设评价驱动、精细管理实验基地,江滨校区建设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睦岗校区打造家校共育改革基地,黄岗学校锚定非遗传承、美育创新发展基地。

在小学和幼儿园,也因集团化办学展现出更多样化的办学特色。

2025年3月27日,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托管肇庆高新区育慧学校项目正式签约,至此,十六小教育集团进入了“‘6+2’一体化管理+综合型管理”的发展新阶段。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校长俞书凤说:“从2015年开始,学校以名校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快速发展,形成了‘引领共融、协同共创、主动生长’的集团化办学特色。”

5.jpg6.jpg


十六小教育集团内实现了“一校一特色”:宝月校区的围棋、健美操、网球课程,明月校区的篮球、足球课程,星湖校区的排球课程,蓝田校区的游泳、击剑课程,睦岗校区的扎染、体操、蹦床、跳水课程等各具特色,多维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肇庆实验幼儿园在集团内部打造了一批个性鲜明、路径清晰、样态生动的课程典范。如生活体验课程,以“问题—尝试—验证—运用”为教学模式,建设园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叠翠园区贴近社会、实践的“亲生活教育课程”,桥北园区彰显儿童立场的“亲自然教育课程”,睦岗园区基于本土爱乡文化的“乡土文化教育课程”,东湖园区基于环保、绿色的生态课程等各具特色。

协作共建强县中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开展,肇庆不断强化优质带动,并鼓励教育集团和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对接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市直学校和端州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新建校区、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到各县(市、区)开展集团化办学。

比如,肇庆学院托管鼎湖区广利高级中学、十六小托管新区华侨城小学、高新区育慧学校,汇星小学托管高要区金利镇中心小学,有力助推东部城区一体化战略。

同时,推动县域内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安排城区14所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12所城区优质高中托管帮扶县中,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助力山区教育振兴。

此外,肇庆还积极联系深圳开展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全面深化与深圳托管(帮扶)高中学校的衔接,加强教师双向交流,定期派遣教师到深圳高中学校跟岗学习,把先进经验学到手、带回来、转化好。

在县中提升方面,肇庆提出“每个县域重点培育发展2所‘龙头’高中”的目标,与肇庆中学、宣卿中学打造市直“双子星”,共同形成普通高中基本均衡新格局。

在封开县,江口中学和广信中学一并成为当地县域高中“双引擎”。广信中学由封开县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华师输出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资源,各二级学院主动对接共建学校需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共建学校纳入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实践基地;物理学院持续开展“‘封’华正茂”线上联合教研,组织专家名师线上观课点评并跟踪指导;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共建学校设立实习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交流、同课异构等活动;数学科学学院以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纽带,有效带动数学学科师资水平提升。通过“县中托管 +教研帮扶”模式,学校成功探索出一条深度契合山区县实际、具有示范引领价值的县域中学帮扶新路径。

如何将“输血”变为“造血”,是县中提升的重大考验,江口中学提出,参训教师要用“3211”结构撰写学习总结与行动计划。“3”是总结触动内心的三个观点或事物,“2”是对上述两个观点谈自己的理解,“1”是从上述观点中产生一个新观点、新应用或指出一个有困惑、质疑的地方,“1”指培训结束后要有一个行动。

江口中学校长潘志表示:“通过落实‘3211’,老师们得以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观照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化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具体的行动计划,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大旺中学,则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学校开设了武术、舞龙、舞狮、艺术体操、啦啦操、垒球、足球、田径、书法、音乐、美术、传媒等十多门体育艺术课程,每年从全区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体艺苗子80人,并配备武术国家级健将、省舞狮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湖南师范大学艺术体操专业研究生等优秀师资,推进体育艺术学科一体化备考,助力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2024年,共计17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104人次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奖项。

科教廊道聚动能

4月3日,肇庆高新区迎来了一场科技与人才的盛宴——“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人才要素聚合项目集中签约活动,32个涵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共建等多个领域的项目正式签约。

321国道穿过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地,沿途汇聚了11所在肇高校和17所中职学校。肇庆提出,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成资源密集、服务链条完善的教育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各高校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全面融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

肇庆学院引入地区优质企业资源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风华高科、小鹏汽车、星湖科技等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目前,学校共建有10个校级产业学院,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2个,形成了产业学院建设范围理工科二级学院全覆盖的新局面;有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9个,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科研平台23个,2020—2024年,实现专利转让44项。

肇庆医学院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的特色发展路径,与广东粤微生物科技、华活之光生物科技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培养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型人才;与广东客都文旅签署研学实践基地协议,推动文旅康养与医学教育跨界融合。

7.jpg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深化“三园融合”发展模式建设,目前,近90万平方米的教育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科技园项目建设已于2024年11月正式开工;产业园也已完成规划,拟建设成为未来产业园和生态体育公园,重在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深度融入科创走廊建设。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谋划52.5万平方米的科教创新园区建设,拟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大学科技园主园区搬迁至科教创新产业园区,努力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以及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在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于2016年引入肇庆市华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同打造电商创客园,开展新型电子商务自媒体、电商客服运用模式,引导学徒制学生学习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2021年以来,借高水平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契机,学校培养了一批有扎实电商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店铺负责人、青年创业者。

肇庆市农业学校与近300家企业保持校企合作关系,主动对接国家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两新一电”等行业领先企业,在联合建设标准化培训、高水平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引入教学,推进“一专业一模式”校企双元育人。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对外拓展,新建校外实训基地8家,基地每年为学校提供机电设备应用维护岗位、机电产品销售岗位、机电产品售后服务岗位等专业对口岗位超过400个,满足学生实习实践需求。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深度合作企业102家,校企共建工作室10个,校企共建课程标准56门、教材16本,近四年为大湾区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超万人。

肇庆正以教育为纽带,串联起城乡协同发展的新图景,让教育优质均衡与科教融合赋能,成为“半城半乡”市情下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笔。

数读肇庆教育

●“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123所,新增公办学位10.45万个。

●完成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55所,新增学位1.5万个、床位6306个,优化整合乡村教学点392个。

●组建57个教育集团、29个城乡教育共同体,12个入选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名单,其中4个被评为首批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建成10个教师发展中心,评定“西江人才计划”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0个,入选省级“三名”工作室36个。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5所高校,肇庆学院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肇庆医学院成功升本,成立肇庆市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产教联盟暨高校联盟。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7所、技工院校4所,形成了“城区为主、一县一点、城乡、公民办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规模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