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山海间,教兴“百千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阳江答卷”|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深调研
阳江资源禀赋优良,山城田江海兼具,产业特色鲜明。当前,阳江围绕省委赋予的“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新定位,用好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在这座山海相拥的城市,一场以教育现代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正在发生。依托“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阳江正将地理禀赋转化为教育发展动能,走出独具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向内聚力,开创协同育人新格局
又到了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阳江市阳东区实验学校的共育小分队轻快地走进田野,熟练地给番薯培土、除草、施肥。“看着井然有序、没有一点杂草的种植基地,我的心里甜滋滋的,有满满的成就感。”劳动过后,小分队成员黄泽锴高兴地说。
共育小分队是阳东区实验学校的一个新探索。学校倡导以学生所在的家庭为中心,同一条街道或同一个小区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家庭,一起组成共育小队,在学校的指导下组织或开展各种活动,如一起过节、一起读书、一起运动、一起做公益志愿服务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把学生所处的小区、街道、巷道创建为共育阵地,创设良好的社区、小区、巷道等文化,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阳东区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利环记说,“这样小型的社会形态,也为育人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合作与反思的机会。”
近年来,阳江不断探索家校社共育的新内涵、新路径和新方法,以“阳光行动”为抓手,携手家长,联动宣传、团委、妇联、科技等部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这一系列探索始于2020年。阳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丹介绍:“当时,阳江冲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这项工作是在政府统筹下各单位协同开展的,于是教育局结合思政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等工作,打造德育品牌特色,开展了‘阳光行动教联体’工作。”
“为什么叫‘阳光行动’?”陈丹解释,“‘阳光’与‘阳江’在本地的发音相同,而且,阳光有积极向上之意,希望通过家校社联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持续开展“阳光行动”过程中,阳江逐步总结了“12345”工作路径,即抓住培育时代新人1个中心,夯实校内、校外2大实践教育体系,健全阳光家访、阳光家教、阳光联动3个阳光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开展阳光思政、阳光心理、阳光劳动、阳光服务4类特色活动,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5大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要推动“教联体”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阳江抓住心理教师这个关键要素,要求每个学校至少要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目前,全市共有150多名专职心理教师,330多名兼职心理教师。
为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开展高级研修班,包括心理咨询、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每月还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一月一主题,引导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探讨,促进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阳江充分发挥省、市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近5年,组织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每年开展“阳光送教”进学校100多所、送课送教200多场次。
在市教育局的引导下,一些学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也探索了提升教师水平的新路径。
阳江市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黄盈慧介绍,学校开展了“三阶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其中,基础阶是对全体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专项阶是组织教师参加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孤独症干预技术培训课程、心肺复苏培训班等,并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实践阶则包括模拟应急疏散演练、家访情景演练,提升教师沟通与危机处理能力。
同时,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还构建了“1+N”专业支持网络,整合教师、医疗机构、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力量,组成7个跨领域家访小组,分别进入七个年级学生家中进行家访。
在“教联体”工作中,如何有效激发家长参与积极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阳江鼓励家长主动争取家庭教育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参与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线上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和实践活动。为此,组织学校创新开展“阳光家教五个一”活动,形成家长学习机制,即:一次家庭教育指导,一次优秀家长经验分享,一次亲子实践活动,一次面对面家庭教育关爱帮扶,一次宣传表彰活动。
阳江市教育局德育专干、阳江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周雪燕介绍,阳江专门设立了“阳光家庭微课堂”网上课程,每个月向家长推出至少3期课程,并通过阳江教育公众号宣传推广微课,至今已开展180多期课程,输送优质讲座50多次,30多万人次上线观摩,成为全市家庭教育品牌。
在全市“教联体”行动的推进下,各地各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阳江市第二中学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并编写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心理筛查、上门家访等工作,联合级长、班主任、心理教师一同为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邀请家长到校开展家庭治疗。
阳江市实验小学开设“阳光家长课堂”系列课程,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每年,全体教师上门家访2次以上,并至少举办2场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参与率达95%以上,家校矛盾同比下降40%。”阳江市实验小学校长佘计超说。为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学校实行食堂公示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加工过程透明;每天安排两名家长到校陪餐,并成立了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共同监督食堂的运营和管理。
阳东区实验学校创办了家庭教育讲堂(燕山大讲堂),联合妇联、关工委领导干部,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安排德育骨干教师等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讲座,以及鼓励有先进育儿经验的家长分享经验,用多种方式不断促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扩大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效。
向外借力,注入提质增效新动能
走进阳江市第一中学,树木郁郁葱葱,东有少年火炬、展翅天鹅等雕塑,西有临湖芬芳亭台,南有虬枝老根奇石……处处皆美景。这样的校园,让许多前来参观的初中学子心生向往。
“阳江一中创办于1909年,2010年迁至如今的新校区。近三年,我校充分调动校友和社会力量,先后建成校史馆、曾庆存院士馆、图书馆、美术馆、春晖亭、芬芳亭、‘根’文化广场、环湖彩道等校园建筑和设施,为开展传统教育、人文浸润和科技创新教育提供重要载体,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阳江一中党委书记莫介健说。
“2024年,校友们成立的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超过10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学生。”阳江一中校长梁峻荣介绍,“我们会定时查询食堂消费系统,如发现学生一天食堂消费不足10元,每个月会给这名学生补助400元。此外,我们也资助家庭比较困难的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为每生补助1万元。”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阳江一中借校友之力,焕发新的生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阳西县,借力教育帮扶,一场场教育变革正在火热进行。
2025年2月17日,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阳西县第一中学揭牌。珠海一中党委书记张六安介绍:“集团共选派13名行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团队,入驻阳西一中负责托管帮扶工作,旨在帮助该校实现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教师素质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四个方面明显提升,打造广东省县中帮扶样板。”
学生小陈对珠海教师带来的课堂十分期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利用优质资源拓展视野,改进学习方法,获得更为多元化的知识。”教师郭小菱则表示:“我期待与珠海一中教育集团托管帮扶团队深入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为阳西学生创设更多特色课程和活动。”
除了引进珠海一中的优质资源,阳西以开展“双百行动”为契机,成立省内首个乡村教育集团。
2024年5月21日,阳西县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同成立的阳西教育集团正式揭牌。该教育集团将阳西二中、方正中学、沙扒中学、塘口初级中学、上洋中学、程村学校等6所学校纳入管理,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阳西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名师1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8人,博士2人,国家级名校长2人,省级名校长3人,国家级名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4人。
广二师阳西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勇说:“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入集团学校;通过名师驻校,打造一支‘留得下’的骨干教师队伍;实施目标管理,以点带面推动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二师党委书记马卫华表示:“阳西教育集团计划经过6年两个周期的建设,实现成员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学业质量水平显著进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改善,以一所学校带动一个乡镇,以一个教育集团撬动一个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形成‘帮扶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推动粤西乃至全省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推进基层教育改革创新,县财政每年投入2800多万元,与知名院校合作,建设三大‘外引型’教育共同体。”阳西县教育局局长萧博文介绍,一年来,阳西建成了3个“外引型”教育共同体和9个“内联型”教育共同体,有效破解了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教育共同体内已有2所学校分别入选广东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强化学科实践”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实验校。
向新发力,塑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阳江怎样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在一次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阳江,有两大省实验室——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近年来,两大省实验室坚持实用化研究方向,聚焦绿色能源、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先进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帮助解决更多行业“卡脖子”难题。同时,实验室注重人才培养,吸引了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入驻,为阳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高等教育领域,阳江立足实际支持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建设,共同推动打造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校区。阳江校区围绕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统筹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实现校区专业学科和地方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
目前,阳江校区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等6个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机器人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
阳江校区依托阳江市千亿五金刀剪产业目标、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调味品食品工业、基础零部件产业、滨海旅游等重点产业群,与中企国教技术培训(北京)中心共建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广东海洋大学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知名企业共建海上风电学院、五金刀剪产业学院、信创产业学院、岭南特色果蔬绿色加工产业学院、白天鹅酒店管理学院等省级产业学院,与阳江技师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海上风电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广东天骄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广东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则依托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建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室1个,入库备建环境专业综合实训室1个,建立数量充足、专业对口、运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华为ICT学院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股份有限公司协力深度校企深化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服务全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持续聚焦企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调动并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引入华为国际化的标准、课程资源以及认证体系,提升学生就业本领与层次,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以阳江市食品低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广东省普通高校海洋食品低温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技术研究中心以服务阳江食品行业发展为重心,与7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蚝液浸速冻技术、日光结合低温热泵干制加工技术与装备、低频电场微冻对虾等4项成果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其中低频电场设备在浙江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销售,低频电场保鲜技术在阳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转化推广。
通过产教融合、产研融合、科教融合,阳江教育正为绿色和蓝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也为“百千万工程”贡献了强劲力量。
数读阳江教育
2021年以来,全市投入逾43.6亿元,新建(改扩建)阳江高级中学、阳江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等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共12.3万个。
全市建立基础教育集团13个,其中5个被评为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成立广东省首个乡村教育集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教育集团。
加强“三所学校”建设,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13个,覆盖学校97所,覆盖学生13.6万个。
“阳光教联体”获评全省唯一一个教育部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7所学校入选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所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温馨校园。
78所学校获评国家、省级足球特色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连续5年排在全省前列,学生体质优良率平均达70%。
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9家,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增长67.7%。新建3家省科技专家工作站、10家省博士工作站、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