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庞,2002届毕业生。现从事动漫设计行业,其创设的“抓青蛙”“指多星”游戏项目曾获中国游戏“金手指”奖。
谢培河,2004届毕业生。现为汕头装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亚太设计师联盟会员。曾获亚太室内设计大奖赛、2015年中国(上海)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金外滩奖”等国际大奖。
许琼纯,2007届毕业生。现为广州集美组 JING STUDIO空间设计总监,在中央美术学院等大学任专业指导教师。曾获社交厨房设计大赛一等奖。
林涵,2010届毕业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曾获林风眠创作金奖,作品《梦想家》在第二十届全国百花作品展上参展。
陈少尔,2017届毕业生。现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任学院学生会部长,公益团队的总负责人。
以上优秀的毕业生,都曾是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蓝天设计社”漫画社团的成员。他们现在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在澄海华侨中学打下的艺术基础、养成的艺术修为是分不开的。三十年来,澄海华侨中学重视立德树人,立足艺术特色教育定位,以艺启智、以艺修德、以艺养心、以艺圆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搭建了一个个互学互促平台,助推他们在艺术与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梦圆梦。
游于艺
艺术,是澄海华侨中学特色发展的重心所在。
在澄海,学校开展艺术特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广东省的“版画之乡”。改革开放以来,澄海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塑料玩具、工艺、纺织等产业的发展急需大量艺术设计人才。近年来澄海风生水起的动漫设计行业更是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入到艺术学习中来,为艺术特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更宽的天地。
在这样的区域环境下,澄海各学校都极为重视艺术特色教育。那么,华侨中学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这与学校重视得早、开展得好密切相关。” 澄海华侨中学校长蔡耀得说,“我们早在1988年就开始把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特色来加以打造。如今,我们为美术组配备了美术馆,包括普通美术室12间、电教室1间、美术教研室1间、教具室2间、美术作品展厅1个;为音乐组设置了体艺楼,包括内设音乐室5间、多功能舞蹈室1间、琴房20间、音乐器材室3间、音乐教研室1间。另外,我们还有内设140平方米演出舞台的大礼堂。”
“我校是率先在广东省普通高中创办艺术班的学校之一,目标是为高校输送优秀音乐人才。”与澄海华侨中学艺术特色教育一同成长的音乐教研组组长陈少梅回忆道,“当时,我正在澄海中学工作。1989年7月,我自愿调到澄海华侨中学,担任高中部音乐班钢琴、乐理、视唱练耳的教学工作。”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陈少梅发现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低,听唱能力差异较大,就慢慢探索出由听唱、听辨、听记三者相结合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的方法,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听觉训练方法的传授及学生课外练习的指导,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视唱及听觉水平。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针对学校音乐生特点,自编《乐理》《视唱练耳》校本教材,制订音乐班三年教学内容及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改,使之日益完善”。在她的带领下,学校音乐高考成绩优异,音乐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如今,陈少梅带领下的音乐教研组,共有教师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研究生1人。
“我们学校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学术研讨等活动,邀请名师、名教授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开阔眼界,改进机制,熔铸特色。如今,我们学校不仅音乐教育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也很优异。学校美术教研组现有教师1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研究生1人。组长朱佩君是中学美术高级教师、中国壁画家学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市澄海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汕头市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理事、澄海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对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发展历程了然于胸的澄海华侨中学副校长蔡乐汕补充说。
有了学校的重视,有了实实在在的硬件支撑,有了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茁壮成长,澄海华侨中学的艺术特色教育发展在澄海区可谓首屈一指。澄海华侨中学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汕头市重点中学、汕头市艺术教育实验基地。自1991年有艺术考生参加高考以来,学校有近2000名艺术生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为高校输送了大量的优质生源,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艺术人才。随着艺术积淀和底蕴日渐丰厚,学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澄海华侨中学极为重视通过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定制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同时,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以活动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提高与普及、专业训练与校园活动的互补互促,形成生动活泼的特色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
其中,2000年9月起试行使用的校本课程及其逐年有针对性的修订,保障了澄海华侨中学艺术特色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美术组、音乐组通过对学科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教学方法的全面、系统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系统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措施的校本课程。2008年9月进一步修订的《美术专业班美术课程设计方案》《音乐专业班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均荣获汕头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美术、音乐教研组被评为澄海区“先进教研组”。
立于人
“以前,我们注重的是发展艺术教育有益于我们的高考升学率;现在,我们更注重通过艺术教育去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以艺修德、以艺养心。” 蔡乐汕说。
怎么做?通过活动扩展学校艺术教育的覆盖面,是澄海华侨中学实现以艺修德、以艺养心的重要抓手。为此,学校积极开展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文艺汇演、一次书画展,开设服装设计、潮汕民间美术等比赛,开辟艺术长廊,定期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学校还要求每位美术教师每学期至少展示一件原创作品,每学年至少承担一个校级公开课,音乐教师在学校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中要多登台演出。
社团活动是扩展学校艺术教育覆盖面、丰富全体学生艺术底蕴的常态动作。“学校现在的艺术教育学生社团有蓝天设计社、书法协会、广播站、合唱团、启程乐社、街舞社等。”蔡耀得说。“蓝天设计社”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经常性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如服装设计比赛、动漫设计比赛、COSPLAY比赛、班级徽章设计比赛、四格漫画比赛等,成为学校美术个性教育的高地,许多社员通过社团活动发展了特长,培养了兴趣,走上了一条兴趣与事业相结合的大道。
文化艺术节是扩展学校艺术教育覆盖面、丰富全体学生艺术底蕴的品牌项目。从2013年开始,澄海华侨中学每年都会在元旦前后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即席书画比赛、艺术插花比赛、水果拼盘比赛、灯谜竞猜和元旦文艺汇演。色彩斑斓、想象丰富的绘画,刚劲有力、构思精巧的书法,创意十足、主题鲜明的插花和水果拼盘,嘹亮悦耳的歌声,动感曼妙的舞蹈,编排精妙的话剧,意趣高雅的服装秀等汇聚成一个艺术的盛宴。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陶冶情操、展现风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艺术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艺术讲座是扩展学校艺术教育覆盖面、丰富全体学生艺术底蕴的重要载体。从开办艺术教育特色班开始,学校每年都会举行相关艺术讲座。艺术讲座闪耀着知识的光芒,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对文化的热忱。像罗宗海、蚁美楷、陈杰雄、王受之、王必主、卢清丽、弗拉基米尔·卡林(乌克兰)等专家、学者都莅临学校讲学。仅在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澄海华侨中学就组织了《二十世纪以来潮汕画坛概览》《领略汉字魅力——硬笔书法讲座》《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3场讲座。这一系列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
采访手记:“游于艺”的传承与担当
在参观澄海华侨中学的“校史展厅”时,“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的校训让记者深有感触。在“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的校训中,“游于艺”无疑是其核心实践点与承载点。但是,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学校,能够不局限于艺术一域,而是通过借用传统经典话语为己所用,由此表明学校以艺修德、以艺养心、以艺育人的旨向,从根本上展现了学校不仅仅注重艺术特色教育的升学取向,而且更加注重艺术特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载体的责任担当。
“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中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语。原文的意思大概是:要做一个有为之人,就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托,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活动载体。就此而言,澄海华侨中学在“游于艺”这一核心载体上还可以把视野拓展得更宽广一些,而这,正是学校在逐步探索的,比如,学校对于艺的提法,已开始由“艺术”扩展为“艺体”,把体育囊括进来,并且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现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篮球)学校,学校男子学生篮球队参加省级比赛屡获佳绩。
更进一步,如果能够超越学科视域,把“艺体”一词定位为“艺术为用,立人为体”并加以系统化实践,或许对于澄海华侨中学“游于艺”的特色传承更具活力,更为丰富,更趋完善。
(本文图片由汕头市澄海华侨中学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