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启航,从“萌学园”开始

  “快乐滑翔”“奇遇山坡”“林地探秘”“萌娃篮球场”“感统欢乐谷”……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创设的“萌学园”,色彩缤纷,充满童趣,给一年级学生搭建了专属的成长空间。据校长刘庆兵介绍,“萌学园”的“萌”,取萌娃活泼可爱之意,同时谐音“童蒙养正”“蒙台梭利儿童发展理论”中的“蒙”,也取“萌发、萌动”词义,期许儿童如种子萌动新绿,练好童子功,打好人生底色。

  早在2017年,松山湖中心小学就开始了对幼小衔接的探索。时任校长刘建平率领一批教师到松山园区各幼儿园调研走访,幼小衔接课程“学之初”1.0应运而生。2018年,学校明确了“基于儿童立场”,打造一年级新生专属空间。2019年,幼小衔接“学之初”课程升级,分校二期工程动工,并于2021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命名为“萌学园”。学校从空间创设、课程定制、教学下移等多方面入手,打造立体成长体系,助力幼小衔接。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启航,从“萌学园”开始

为新生创设专属空间

  萌学园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教学楼环绕着几条流线型的红黄蓝紫色带,楼层区分度十分醒目。这里有普通教室15间,午休房34间,功能场室 9间,专用场室5个(奇妙森林图书馆、感统欢乐谷、爱眼小屋、萌学园接待室、萌娃医务室),文体中心1个,萌娃食堂1间、地下车库1个。

  区别于传统教室,“萌学园”的每个普通教室都配置了20平方米的独立大阳台,将教室分为班级学习区、个性学习区,配备对应的工具、书籍、座椅等。班级学习区以U形座位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秧田式座位,拉近教师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满足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需求。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在普通课室上课,而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学习全部在功能场室。这种沉浸式的课堂备受学生、教师和家长欢迎,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充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特长与爱好。

  在特设游乐区,有长达10米的大型滑梯“快乐滑翔”、小山坡状的“奇遇山坡”、绿色系的“林地探秘”等集趣味性、安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设施,成为促进学生智力、体力成长发育的重要辅助。此外,设有“趣味拍拍拍”等智能平台游戏,在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之外,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乐高墙、脑力拼接等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发展创造性思维。

  萌学园的环境深受学生喜爱,新生刘一菲说:“萌学园的一切都那么吸引我,音乐、美术、科学、舞蹈教室都漂亮极了,就连最不起眼的小板凳我都喜欢得不得了。黑板上写出的字居然是绿色的,用手轻轻一拍,字就消失了,我称之为‘魔法黑板’。大熊阅读区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在教室后面,有个大大的大熊玩偶,在这里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一拿起书就停不下来。”

为成长定制多种课程

  为顺应学生天性,促进身心发展,学校推出“童蒙养正”等六大专属定制课程,采取游戏化、生活化、体验式学习方式。具体而言,“童蒙养正”课程把规则意识及对行为习惯的引导融于主题活动中,通过早期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美德,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舒心父母”为家长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以应对焦虑期、过渡期和稳定期。“奇妙森林”课程通过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提升学习品质。“爸妈进课堂”课程,邀请了各行各业的家长开展微型讲座,内容涵盖交通安全、情绪管理、保健知识、科学探究等多个方面。“我爱我家”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庭的情感,旨在建设班级隐性文化。“我长大啦”课程则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适应“以问题主线”的教学模式。

  依托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情境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体验,逐渐实现自身的“细微变化”,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新生对“小学生”这一崭新身份充满了期待与欣喜,因此,“童蒙养正”课程里设计了校园寻宝、请你不要打扰我、我是小小图书馆长等专题学习及校园体验活动,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受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光荣与快乐。

  例如,“我是小小交通指挥官”模拟真实的红绿灯路口,学生穿上交警服装,切身体验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教育改变了以往告知教育的方式,通过“我是安全首席官”体验活动,让学生带着教师的建议,满怀期待地自主探秘,初步熟悉自己的学校,也形成了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意识。在“我认识您”活动中,学生需要主动寻找带着某个印章的老师,让他们快速地认识老师,拉进师生距离。“萌娃带你玩之我会守规则”,让学生正确使用萌学园玩乐设施,遵守规则,慢慢爱上校园。“我是生活小达人”安排了3个主题班会,学生先了解如何就餐就寝、如何整理书包及物品,每学习完一项技能,就马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回家后,把这些技能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打扫地板、晾晒衣服等。

  新生的班级文化建设与“我爱我家”课程紧密结合。在课程学习中,师生共同设计班名、班会、口号、小组名、班歌,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激发爱家、爱父母、爱学校、爱教师的感情。“种子乐园”“小鹿学院”“神奇树屋”“七巧世界”……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名字,是一年级各班级的个性化命名,也是学生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学习了“我长大啦”课程后,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自立、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学习。“我认识您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走近学校里的老师、保安叔叔、清洁阿姨,认识他们,跟他们互动,帮助学生乐于与师长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刘庆兵说:“儿童的认知是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个体在亲身的经历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这些精心设计与安排的活动化课程,都变成了学生们带得走的习惯,看得见的成长,他们消除了对学校和老师的紧张情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秩序观念。参与的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入学课程的意义、价值和魅力。家长们欣喜地看到孩子愉快地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真正喜欢上小学的生活。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启航,从“萌学园”开始

为学习适当教学下移

  “萌学园”的课堂是热闹而有序的。教师可以随时走到座位边,组织小组活动,进行个别指导。一节“认识左右”的数学课,教师组织了3个探究活动:你是怎样分辨左右的?你的左右手能帮你做什么?我国的交通法规规定汽车都靠右行驶,为什么路上的车辆不会撞在一起?要开家长会了,你怎样用前后左右告诉爸爸妈妈从教室门口到你的座位怎么走?

  针对幼小衔接的特点,“萌学园”在一年级教学中弱化学科分类,打散、整合知识点,降低认知难度,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作为学习起点,以问题解决为学习途径,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范式研究。课堂策略可概括为“学情下探、问题前置、场域生态”。

  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用“学情下探”的方式,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潜力。

  “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哪些?在幼儿园参加过什么比赛?”“上学时谁负责接送孩子?平时谁陪孩子更多?”“请谈谈孩子的性格和在家里的具体表现,比如午餐、午休、整理物品、脾气、礼貌、规则意识等。”入学前,班主任发送电子调查问卷,以具体学生为对象开展入学前学情资源研究。

  入学后,发放《一年级新生学情资源研究调查问卷》,以学生个体主观体验和生活经验为对象开展经验资源研究,“你喜欢你的班主任老师吗?”“你在学校有好伙伴一起玩吗?”“你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吗?”等等,通过问卷分析,了解每名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

  “问题前置”指的是基于情知互动的“问题+”深度学习教学范式。“问题”意味着问题导向,“+”指辅以生态场域,将知识主线变为问题主线,浅层学习变为深度学习,知识输入变为思维产出,能够实现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基于问题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科学学科基于现象的学习,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基于项目的学习,形成了学习深度和育人温度融合的价值文化。

  “场域生态”以“学习共同体”为理论依据,聚焦课堂中的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教师“走下来”,催生等距离的爱;“静下来”,营造探究的空间;“慢下来”,搅动深度的思维。构建安全、润泽的课堂文化,使课堂成为“对话的场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倾听的规范”。课堂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目标,善用“我是声控王”系统,构建自治互信的人际关系,促成学生的倾听与对话、探究与协同,从而学会学习。

  经过持续而深入的探索,课题“情知互动·深度育人:‘问题+’教学范式建构与实践”,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