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筑,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行政办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盐田区教科研专家,首批“粤派名师”初中语文学科工作坊主持人,出版专著两部,曾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广东教育》:陈老师,您是基于什么思考提出“四有语文”的主张呢?
陈筑:语文本一身儒雅,饱含人文哲思,网罗时空流转中遗留下的最美华章。可身为语文人的我们皆知,现在太多的语文课越来越陷入追求魅力而不得的困境。语文学习变成了对知识考查的迷恋,终日考查拼音的正确与否,检测古诗文默写正确的数量,就连那些貌似应该考能力的“阅读理解”,最终都转化为了背诵的答题技巧与套路。我们的课堂总是习惯于指向考试、指向升学,我们灌输给学生的很少是指向批判、体验、创造的,很多课堂还在以听我讲、跟我记、给我背的控制式的“教堂”为主导。
如何能让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孤立性地,而是群生性地学习;不是靠单向传递、孤独的记忆知识地学习,而是基于多向性、丰富对话地学习,将冷冰冰知识传递的“教堂”升级转化为充盈着生命力的“学堂”?是我的梦想与追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对于这一目标,我的理解是: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语言训练、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流利地读,工整地写,流畅地表达,这是课堂最朴素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课堂的“有效、有趣、有料、有魂”四个方面着手。
《广东教育》:“有效、有趣、有料、有魂”是你提出的“四有语文”的四大核心支点,请您展开说说。
陈筑: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回顾自己耳闻目睹、亲历体验的已然的“好课”,和自己孜孜以求、一直憧憬的未来的“好课”,在其底层逻辑中,一定包括这四个支点。也就是说,让学生课前有所期,课中有所思,课后有所行;心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美,行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力。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不只是知识信息的简单流动,也是同时空下师生、生生间生命与生命的高度共鸣共振,更是跨越时空下师生、生生跨越时空与先贤高士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交融。
具体来说,“有效”是指一堂课的环节设置往往是目标明确的,但过程是灵活多变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动态生成,根据课堂的实景调整教学预案和教学方法,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张力、有灵气、有实效的。
追求“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语文课堂还一定要和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做到“有趣”。我们理解的“有趣”,是指学生在艺术,在思辨,在思考的顿悟;也要在分享,在师生的互相陪伴下共同成长。“有趣”的语文课不仅是课堂上能感受到欢声笑语,应该更能体悟到悲欢离合。
“有料”则是要建立在教师自身素养和阅历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如果语文教师有丰富的人文素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初心,那么他的课堂就可能是有个性的,灵动有张力的。
在“有效、有趣、有料”的教学实践与探究中,我也逐渐领悟到语文教学更关键的是转变传统师生关系,即教师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不再将重点放在展示自己的所知所学,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当以“有魂”为宗旨和目标时,教师便开始产生在专业领域的自我认同以及可持续的职业幸福感。当语文教师对自己有清晰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他既不会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不会为人左右、失去自我,这是让语文教学真正“有魂”的必经途径。
《广东教育》:“四有语文”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的可能。对于一些初登讲台的教师而言,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陈筑:“四有”之中,前三个可以说是手段,而“有魂”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及最终的教学目的。“有魂”是重中之重,新手教师在初登讲台之时,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的魂之所在,才能够对教学有清晰的认知。
可能有部分新教师会将“有效”简单等同于考试分数的提升,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有效”会体现在给学生一张高中入场券,但更重要的是让他获得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能力。原则上我并不反对应试,但反对为了应试而不顾一切压榨学生甚至摧残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是需要考试的,但是考试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检测,不能代替整个教学,更不能代替教育。作为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越不想落入应试窠臼,就越要把考点摸清楚。
在“有趣”这一方面,语文课堂应融入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创意教学活动,或者说由任务驱动构成,这契合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同时,“有趣”也要求语文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故事、好书推荐、美文诵读、诗词鉴赏、即兴演讲、辩论等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自然就会朝着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上延伸。
对于语文教学的“有料”,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文本教学”方法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我比较喜欢在课堂上引入“多重视角”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学生视角去发现,再从教师视角去升华,最后以作者视角来共情,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有料”这一支点的。
引入学生视角的教学灵感来自同事13岁的女儿,记得曾经在课外推荐阅读《爸爸爱喜禾》,备课过程中,当时的她正巧也在看这本书。她说:“这不就是一个生活中普通的爸爸,用幽默自嘲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艰难与酸辛吗?”我开始意识到“学生视角”的重要性,于是,放弃了教师先入为主的推荐讲解,安排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分小组进行分享,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换个角度讲,“有料”就是课程资源的多重运用。一堂好课,教师要会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我们自身的经验积累,更有来自与学生的互动。
《广东教育》:作为首批“粤派名师”初中语文学科工作坊主持人,您是如何带领团队一起探索和践行“四有语文”的?
陈筑:这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从教学实践来谈谈我们所追求的“四有语文”课堂。
一堂课要做到“有效、有趣、有料、有魂”,就要把文本细读基础上的个性化备课放在第一位,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语文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淀,挖掘出文本中应有的教学价值,设计出既符合语文学科课程需要,又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有效教学情境,还原备课的应有属性。让备课真正成为与课程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学情对话、与自身学养对话的一个综合性过程。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探索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叠加、整合,形成上下生长、纵横交错的语文内在知识体系,尽可能抓住文本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同单元不同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互为补充,环环相扣,保证每节课教学任务的具体性,又实现课程知识建构的体系化。
化静为动,以素养训练贯穿课堂。在教学目标已经确定的前提下,重点准备教的方法与路径。教的内容相对来说是静态的,但教的方法和路径是动态的,根据具体学情而灵活设计。
确保生命在场,学生的情感来自文本的点染。唯有把课文读深读透,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才能打通,我们就是要想方法找到这打通的方法。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教育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拓宽生命的厚度,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是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的?
陈筑:忝列“百千万”,结识了很多的名师,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那么他的课就很可能比较平庸,没有辨识度。
我喜欢乌申斯基的一句话:“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一名教师想要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就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当学生拿到新课本时,我总会抽出一周左右的时间带着学生们一起分析目录,找各个单元的主题、分析体裁、分析编排逻辑。课堂上,我加入电影课、诗歌欣赏课、作家周、流行歌词分析课等多种新形式。在看似传统的写作课上也会注入个性元素,我让学生给作者写信,与故事人物通信,设计插图,改编或浓缩故事,设计人物新形象等。我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润泽学生的心灵,让语文在潜移默化中催化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教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都将从青涩走向成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点,进而建立了自己的风格。正如我们所追求的“四有语文”课堂一样,教师通过个性解读与课堂诠释,引领学生学会宽容与理解,形成生而为人所应有的独立判断,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