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教育正加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为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佛山市禅城区提出“学有优教、教有优师、读有优校”建设,实施“五一”特质优教计划、通济优师培育计划、活力优校提质计划。其中,“五一”特质优教计划致力把禅城打造成素质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使每所中小学都成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具有“五一”特质——掌握5项体育、艺术、劳动等技能,精通1门本土传统技艺。
“五一”特质,凸显中心城区学子风采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禅城提出凸显中心城区学子风采、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教育典范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土武术、陶艺、粤剧、狮头扎作、十番、书法、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将“五一”特质学生培养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
禅城区教育局专题研究“五一”特质学生培养措施,将其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全力推动。
2022年5月8日,禅城区教育大会明确了“培养每个学生都掌握艺术、体育、劳动技能各1-2项,精通1门本土传统技艺”的工作目标。
8月31日,印发《佛山市禅城区“五一”特质学生培养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体育、艺术、劳动、道德实践活动等18项措施,全面推进“五一”特质学生培养行动。
禅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提出培育‘五一’特质,希望学生掌握体艺劳动等方面5 项技能、精通1 门本土传统技艺, 其实就是鼓励学生既要全面、又有个性,这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为先,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禅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锻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课堂是夯实德育的“主阵地”。禅城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教育“八个相统一”要求,在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打牢初中生思想基础、提升高中生政治素养方面聚焦发力,积极推动思政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探索议题式、项目式、跨学科融合、大单元大概念引领下的思政德育课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深挖思政德育课程资源,开展禅城区教育系统党史微党课优秀课例评选活动、禅城区中小学思政课精品课比赛等活动,形成一批思政德育精品课程,构建大思政大德育格局,激发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深厚情怀。
教师是学生筑梦的“领路人”。禅城现有思政教师1527名,专、兼职教研员9名,区思政课中心教研组成员30名。禅城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定期组织全区思政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开展“十佳”思政课教师评选活动,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班主任队伍建设方面,禅城建立班主任准入制度,严格做好中小学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工作;实行中小学名班主任导师制、学校班主任师徒结对制度,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与示范作用;开展全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并组织优秀班主任参加省、市班主任大赛。
今年,禅城还组织开展了“喜迎党的二十大,争做好队员”主题队日活动、“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和学习活动、“我向党旗敬个礼”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节日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强国复兴有我”向国旗敬礼活动等,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充分汲取养分,收获成长。
美育为修,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禅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学生。
在开齐开足美术、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各校开展班级、年级、校级美育活动,建设2个以上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实现100%中小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每年开展18项区级以上艺术比赛竞赛,区内组织中小学个人才艺大赛、合唱、舞蹈、器乐、绘画、书法等赛事,为广大学生搭建多维度的展示舞台。
走进佛山市第一小学,门口、走廊、橱窗的装饰都以粤剧元素组合呈现,耳边还传来学校广播站的经典粤曲小调,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艺术氛围。学校地处佛山老城区,在佛山祖庙万福台与粤剧博物馆之间,这为粤曲粤剧校本特色项目开发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资源。
自2009年起,佛山一小将粤曲粤剧知识融入校园生活,每天播放粤曲经典小调,还积极推进“曲艺进校园”,开发出校本课程《粤韵》。学校每周安排两节曲艺课,低年级学生以赏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唱为主,分阶段培养学生对粤曲粤剧的兴趣。学校还成立“红豆新芽”娃娃粤曲粤剧团,实现普及和培尖同步推进。
禅城区张槎街道下朗小学成立“小小红豆”粤剧团,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普及粤剧知识,让学生体验粤剧表演角色、表演多元化粤剧,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化妆、穿戴表演服饰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师生对粤剧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粤剧知识、传承粤剧文化,下朗小学每周都会邀请粤剧专家到校教学。
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种。近年来,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学借助佛山剪纸非遗传承人的资源优势,将失传多年后得以复活的铜凿剪纸引进校园,成立佛山铜凿剪纸艺术工作坊。2022年1月,学校被评为全省中小学第三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和第五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地处南国陶都的禅城区石湾第一小学,秉承陶艺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以陶育德、以陶立人”理念,以“陶美教育”为办学特色,积极构建“陶品课程、陶智课程、陶趣课程”三位一体的陶美教育课程体系,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陶艺特色课程,全校学生都爱学陶玩陶。学校被授予“广东省陶艺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校本教材《陶艺》获广东省特色课程评比一等奖。
禅城各中小学结合本校的人文环境资源,挖掘潜力,在艺术的普及与提升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并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中,创作展示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体育为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禅城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夯实学生体质健康基石。
全区每所中小学均布局2项以上特色体育项目,创优武术、咏春拳、龙狮、游泳、健美操、足球、排球、篮球、田径等体育特色学校,提升区域体育竞赛成绩。各中小学落实“1.5+1”锻炼机制,每名学生每天校内开展不少于0.5小时大课间活动和不少于1小时体育锻炼,校外不少于1个小时体育锻炼。每年坚持举办排球、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武术、击剑、舞龙舞狮、健美操、体操等多项比赛以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为学生搭建展示体育技能的舞台。
佛山市第五小学秉承“以武育德,以武启智,快乐成长”办学理念,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校本武术课:一、二年级练习段前套路,三、四年级学习段位一段和功夫扇,五、六年级练习段位剑术等,督促学生坚持做到“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多年来,佛山五小培养了20多位国家二级运动员;近五年,参加武术比赛便获省级奖励146人次,市级奖励68人次,区级奖励151人次。“崇文尚武、共同成长”已成为佛山五小特色办学的一张亮丽名片。
健美操是佛山市荣山中学重点打造的体育特色项目之一。2007年开始,荣山中学和李宁体操学校联合设立健美操队,成了荣山中学探索体教结合模式的出色典范,填补了禅城区乃至佛山市在这一运动项目上的空白。经过多年努力,培养了多名世界冠军和全国冠军,如获得世界健美操锦标赛冠军和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冠军的李琪,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三人操冠军和五人操季军的成铭健,获得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冠军的文嘉仪和文嘉华,获得全国学生运动会五人操季军的唐浩等。
作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荣山中学先后与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体育院校签订了体育特长生输送协议,通过高校生源基地的平台打造体育特色学科,使该平台成为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培训、特色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基地,搭建起了体育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
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也在探索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2022年9月,佛山市田径协会张槎中心小学“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揭牌。“这标志着我校田径事业又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体育特色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槎中心小学校长黄艺表示,为了更好地将校园田径队伍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将在每个班级设立班级田径队,以壮大学校田径队伍,发掘更多田径苗子。
放眼全区,为提高学生训练水平,促进体教融合,区教育局联合区文广旅体局经综合考核,命名佛山市白燕小学等56所学校为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佛山市城南小学等28所学校为区级训练网点学校,为禅城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近年来,禅城学生体育代表团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比如,佛山市第十四中学排球队获2022年广东省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一等奖;佛山市实验中学赛艇队代表佛山市参加广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中国体育彩票”竞技体育组赛艇项目比赛,取得6金、5银、9铜,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禅城学子参加佛山市第六届中学生运动会,共获得金牌28枚,其中揽获健美操全部比赛项目5枚金牌、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好成绩;禅城区体育代表团获广东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团体总分第四名;在2022年佛山市高中生(中职)足球联赛中获高中女子组第一名,并将代表佛山市参加2022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
劳动为行,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禅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禅城,每所学校开设特色劳动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掌握1-2项劳动技能,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育人价值。
首先,禅城建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指导每个学生选定个人劳动教育发展项目、明确目标,全面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探索并尝试开展数据化跟踪评价机制,计划在有条件的学校先行先试,并逐步推广应用。
其次,强化教研,开发地方和校本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启动“实践·融合·创新:禅城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广泛征集优秀劳动教育案例资源,鼓励学校把陶艺、剪纸、狮头制作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以“体验”为切入点、“实践”为突破点、“融入”为关键点、“课程”为着力点,不断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劳动素养和品质。目前,禅城已承担劳动教育省级规划课题研究2项、劳动教育区级课题研究2项,建立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5所。
第三,加强校内外劳动基地建设。区教育局编制《禅城区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实施方案》,评审确认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立禅城区中小学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培育基地的申报条件和退出机制;评选劳动教育实验校和示范校,引导各劳动教育实践单位良性发展,为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和本土研学活动提供多样化选择。
佛山市白燕小学毗邻佛山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资源丰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学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小神农”系列特色活动,引领学生学做“小神农”,校园内种植了各式各样的中草药植物。通过种百草、识百草、用百草探寻百草奥秘,“小神农”们一方面对药用植物有了更为专业的认知,可以感受到在大自然中考察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学习了更为科学的鉴别方式,在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提升了探究能力。
“童观飞羽”社团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高明崇步万亩稻田,开展观鸟观自然活动;六年级学生听完主题为“植株调整”的理论示范课后,来到学校的天空农场,进行实地观察和动手实践……佛山市同济小学持续深化劳动教育实践,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多元的劳动教育活动课程。
禅城通过“五一”特质优教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造出一批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绘就了一幅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群校图。“五一”特质必将成为禅城学子的标配,展现“首善禅城,精品教育”的新魅力。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