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良展:“善格”历史教育之思

林良展:“善格”历史教育之思

  林良展,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深圳市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务处主任。他善于凝练,集思广益,首创“善格”历史教育。

  记 者: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什么促使你提出“善格”这一历史教育概念的?

  林良展:我的外婆生前是粤西农村的一位赤脚医生,有着一颗仁爱之心,当有乡里人患病时,即使自己重病在床,她都坚持去给病人看病;我的母亲相信“吃亏是福”的善念,每次从城里回到乡下,总要去小镇的养老院当义工。所以,我认为我有着善的基因。“善人者,人亦善之。”在长期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掘历史教材、历史经典著作、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的善文育人价值,渗透在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格调与格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若干年后发现很多学生呈现出一种质朴高雅的独特气质与善于求索的精神,他们都表示得益于我当年的教育,使自己能够“守住善根”。与此同时,我每年均以各种方式帮助各类学生,毕业后他们在各行各业都在行善事,得善果。如今想来,这应该是我提出“善格”历史教育的最初源头。

  记 者:“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用历史学科之善育善格物、有格调之人”,你的这一观念从历史学科这一角度诠释了历史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

  林良展:历史教育说到底是人性之教育,是积德传善之教育。《说文解字》曰:“史,记事者也,从又,执中,中正也。”“史”与“事、吏”的词义是相通的,渗透自然伦理原则和社会伦理原则。中国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择善而为之,择善而传之,就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坚持“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为育人理念,用历史学科之善育人,逐渐形成“善格”历史教育。

  记 者:请概述一下“善格”历史教育的内涵。

  林良展:何谓“善”?《说文解字》曰:“善,吉也。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国语·晋语》曰:“善,德之建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曰:“供养三德为善。”“善”字的上部是羊,是美字的头,所以善之果为美,不善则难真,不善则不美,善是真与美的基础,是做人的基础。善自发于心,美则可外求,有了善,才能包容;有了善,才能有真,才能诚实守信;有了善,才有美。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善格”历史教育的“善”既是形容词和名词,有善文、善言、善程、善行、善心、积善等,又是动词,有改善、完善等。

  何为“格”?历史教育追求“四格”,一是格致,通过发掘善文载体,从中发掘其中的人文智慧,创新格致思维;二是格调,通过历史文化的长期浸润,提升人生格调;三是格局,通过通晓古今,博览中外,形成人生大格局;四是人格,前三格形成后自然形成高尚的人格。

  “四格”的形成离不开格物致知。朱熹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如何格物方可致知?朱熹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因此,我一向主张师生均要深度阅读经典,推崇“涵泳”之法,如朱熹所言:“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总之,“善格”历史教育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之善文,开发历史善文校本课程等载体,搭建初步建构、深度阅读、体验交流、感悟提升的善程桥梁,营造善听、善辩、善策的善言氛围,形成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的教学模式,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推动师生养成格物致知的探索精神,追求高雅的格调,培育宽广的格局,发现最好最具胸怀的自己。

林良展:“善格”历史教育之思

  记 者:要把“善格”历史教育理念落实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最首要、最核心的是做好哪一方面的工作?

  林良展:倡导“善格”历史教育,教师自身必然要常怀向善之心、勤做向善之师,这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善格”历史教育得以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精彩呈现,核心是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呈现,一方面,领悟课标精神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之“善文”;另一方面,开发“善文”校本课程,这是我这几年着重开展的工作。我们开发的基于国家课程的“善文”系列校本课程,如《历史故事与人文素养》《地方历史文化走进课堂》《中国茶文化》等校本课程,入选为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有力推动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记 者:“善格”历史教育由“善”与“格”组合而成并做了创新性的解析,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组合创新”之尝试。那么,您对此是如何思考的?

  林良展: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日常的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积德传善,提升人生的品位。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历史教育的价值就要体现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等,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就是立德树人,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对历史的思考、对历史的探究、对历史的建构和对素养的培养等。

  “善格”历史教育将“善”和 “格”两者的组合,正是把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的价值有机系统性结合,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最核心位置,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性探索。两者的逻辑关系体现为:“善”是“格”之基,“格”是“善”之果。

  “善格”历史教育认为,“善”是“格”的基础,善自发于心,也是一种选择。善者大也,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善者必定是真正优雅的人,必定有包容万物的胸怀。真正高贵的人,面对强于己者不卑不亢。离开了历史善文载体,缺乏了善程的培养,没有善言带来的批判性氛围,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知也是一知半解,格调或许变得低俗而不可能高雅与深邃,眼光不可能远大,胸怀与格局就会变得狭隘。

  因此,我鼓励学生带着大善智慧,用不同角度的包容心态去阅读历史教材,用批判思维深度阅读经典,引导他们学习跨学科知识,如统计学,在获取图表史料信息、理解古代赋税制度与近代学校制度等问题时均要运用;又如地理学,在分析斯大林时期修建第聂伯河大坝工程、罗斯福新政时期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中国修建三峡水利工程等均要用到相关知识,等等。长期如此,学生对问题的审视角度就不是单一性,而是多层性的;思维就不是单向性,而是互动性的。

  “善格”历史教育认为,“格”是“善”之果。善行必有善果,多读善文、善于思辨、善于倾听、善于交流、善于建言,则是积德传善。“腹有诗书气质华”,汲取了历史文化的营养,积德传善之人一定是能够耐得住寂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高人,其格调之高雅,格局之宽广油然而生。

  我可以自豪地认为,我的学生不一定都很优秀,但一定是很幸福的,他们跟随我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遨游,学会了独立思考与自主选择,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不管是选择理科还是文科,大都是“跨界好手”。还有部分优秀学生因此选择了历史学或历史教育作为自己的大学专业,考上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其中,2013届毕业生陆燕南在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武汉大学历史系继续深造,她在接受《深圳晚报》采访时说:“林良展老师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他治学严谨,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付出很多,十分真诚,他告诉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心,这对我影响很大。”高中时,她就在国家级期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了两篇专业文章《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读卡尔<历史是什么>有感》和《我眼中的历史》,我在推荐信上写道:“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陆燕南是我从教多年来遇到的有独立思想的学生之一,课堂上她善于捕捉老师的思想,课后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小小年纪就立志在历史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对历史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还在作业与交谈中这样表达:有人说‘史’如其字,惟一‘人’‘口’耳,历史的魅力有时正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是不同的,后世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各有千秋,这就赋予历史一种神秘感;研究有所‘留白’的历史,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研究前人经历的精华,真可谓看尽人生百态;思考历史,对现实也大有裨益。”以史学之善,升师生之格,让历史教育回归本质,乃善格历史教育之真谛。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