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纪实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扩容、提质、强服务”为主线,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使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美好愿景转为“大有作为”的广东实践。

  作为职教大省,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全省目前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十年来累计投入4486.63亿元、输送约769万技能精英、支持近11万产业工人提升学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对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给予高度肯定,2019、2021年两次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扬,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最佳组织奖”……

  为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绩,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5月2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广东。发布会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介绍了广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发布会后,本刊记者实地走访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清远等地,深入了解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做法。

高位谋划,打造职业教育新体系

  十年来,坚持高位谋划,实现了职普同等重要地位。广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建成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全省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93所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在校生125.4万,分别比2011年增长19.2%、83.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从无到有,2所学校在校生1.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校生占比50.1%。

  强化组织领导

  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多次研究谋划职业教育工作。省委改革办将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将“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民生项目,定期督办。围绕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高职扩招、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重大战略等重点工作,建立省职业教育跨部门协商工作机制,协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立法保障,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填补了广东职业教育法律空白,对依法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政策先导,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一系列文件,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全方位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优化管理体制,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省人民政府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6所市属公办高职院校办学体制调整为省属。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岗位管理、职称评审等一批事权,落实办学自主权。

  强化经费保障

  持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十年来职业教育累计投入4486.63亿元。2021年,高职总投入328.07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173.91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08%、82%;省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比2011年增长203%。中职总投入324.29亿元,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0668.13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95%、280%;省属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比2011年增长186%。职业院校受资助学生人数和资助金额分别比2011年增长31%、149%。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纪实

扩大供给,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

  十年来,坚持扩大供给,满足了人民对美好职教的向往。广东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等方式,加大学位供给,坚决筑牢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近三年,全省新增12.6万高职学位,新建8所高职院校,历史性实现21个地市高职院校全覆盖。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2011年6月,广东省职教城落户清远,至今已投入94亿元,完成二期工程建设,入驻10所学校、在校生约11万人。2019年至2021年,省职教城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超6万个。

  清远市副市长杨焕介绍,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以省职教城产教融合园区为核心的“一核四区”产教融合发展区域格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培育约5个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重点打造50个以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培育100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杜方敏说:“有了省职教城,南方职教高地就变得名副其实。”

  “省职教城建设规模大、学校类别丰富、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广东省职教城(清远)事务中心副主任温秀媚介绍,目前,省职教城正在筹建产教融合研究院,推动高校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东还实施省属公办高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工程,通过学位综合补助、高校统筹使用的财政补助模式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增加高职学位供给。

  完成高职扩招任务

  广东响应国家号召,2019年至2021年高职扩招42万人,帮助26万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大学梦。

  广东高职扩招工作受到高度肯定,在教育部2022年新春发布会职教专场介绍经验做法。

  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吕湖泳是高职扩招的受益者之一。在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19年工商管理专业村官班,他系统学习了乡村振兴国家相关政策、农村党建、农村土地政策及利用、农村会计、农民纠纷处理及法务、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文化、农村产业法治等知识,“专业学习不仅打开了我的视野,还能马上用于实际工作中”。毕业后,他带领新山村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持续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专本协同育人试点规模,畅通发展通道。2021年,58所高职院校与29所本科高校在217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计划1.2万人,同比增加29.6%。80所高职院校与275所中职学校在1612个专业点开展三二分段试点,招生计划8.6万人,同比增加33.1%。

  清远积极构建纵向贯通、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中职学生升学通道,三二分段优质学位已扩充至3615人,约占招生计划的四分之一。

  佛山畅通中职升学通道,实现中职毕业生就业、升学等多元选择。全市3万余名中职学校学生通过3+证书、中高职贯通、高职自主招生等途径进入高等院校。近三年中职升学率逐年提升,分别为58.55%、63.98%、71.36%。

  东莞开发建设“莞易学”平台,引导全市中职学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通过“面授+网络学习”“公共学科+技能证转学分”等方式,开展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目前,该平台共开设了32个专业、452门课程。截至2021年底,报名学习人数达35万多,毕业学员5439人。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纪实

提质培优,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

  十年来,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了大湾区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广东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厚植内涵底蕴,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约769万技能精英,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

  在广东,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正在逐步成长起来。目前,全省建设了14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29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6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

  为充分发挥高水平职业院校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广东实施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打造45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校;实施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建设88所具有广东特色、全国水平、引领改革的高水平中职学校。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围绕深圳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优化专业布局,以岗课赛证融合模式,推动教学资源与教材开发、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2018年,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2021年,学校获国家教材奖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

  深圳市教育局主任督学蔡茂洲介绍,深圳正在加快组建中高职教育集团,支持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市属和区属中职学校组建东、西部教育集团,全面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深圳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广东开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质量工程,以工程项目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育部认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教学名师和团队8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同时,加强教材使用管理,32种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健全党、政、工、团、学全员协同思政工作体系,完善课堂、社区、云端立体化教学体系,打造学习、实践、生活多元育人平台体系,建设大数据赋能学生成长评价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2021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立项,牵头全国百所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联合行动。

  王静霞自1994年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以来,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设计的第一位,让课程“粘”住学生。她把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比作“一大家人”,用俄罗斯套娃展示内嵌外套原理,将“从知识点到应用”转变为“从任务到知识点”,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更适合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有高质量的职教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全省专任职教教师数量从2011年的9.3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11.9万人,增长27%;建设2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占比32%,比2011年增长82%;校企共建27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占比60%以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连续四年全国第一。

  通过知事识人、序事辨材、良方聚才、大胆用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重点学科领域培育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目前,学校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79人,鹏城学者、市评国家级领军人才等市级高层次人才223人。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以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双线并轨”推进以省级以上名师为代表的名师队伍,以及以省级以上技术能手为代表的名匠队伍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完备化的“名师+名匠”人才矩阵。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全国技术能手5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9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5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13个。

互融互通,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十年来,坚持互融互通,构建了产教融合新生态。广东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奏响产教同频共振的最强音。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群

  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广东健全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设298个省级中职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和311个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专业设置覆盖全省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高职院校为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培养13.1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毕业生人数的45%。

  佛山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发达的城市。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佛山围绕“2+2+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服务重点产业的专业群,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设置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汽车制造类等34个专业,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置家居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等11个专业群55个专业,在中职学校开设13个专业大类共53个专业,专业布点面向第二产业约占总数的54%,第三产业45%,与佛山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当。

  “我们实现专业设置跟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脚步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转,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动态调整机制。”佛山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李忠说。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邓柏松介绍,全市公办中职学校按照“一校一特色”原则,提升职业院校开设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服务支撑“一镇一品一专业群”产业发展,目前已确立8个特色专业群,并有23个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

  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广东出台《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建设10个产教融合试点市,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等合作平台,产学合作企业8万家,培育1223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构建起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的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走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学生们正在一排排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上实操演练。左边课室,右边实车,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专业课程和知识,很快能在实际中上手操作,熟悉掌握最新技术知识。

  “我们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每个专业群联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说,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建华为、比亚迪等14所特色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等方式,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工艺在第一时间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为行业标准,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如今,“引企入校”“车间进校”已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广东成立80个职教集团,建设19个国家示范职教集团,在全国首创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办学模式,2012年率先通过自主招生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目前已覆盖67%的高职院校。截至2021年底,高职校企共建580个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课程5665门、教材2581种;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4.5亿元,是2011年的10.2倍;技术交易到款额1.8亿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6.4亿元。

  引什么样的企业进校,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有限的空间资源?“对职业学校而言,引入研发型企业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认为,引入研发型企业,可以让师生参与企业接单、研究解决方案、试制试产、调式优化、产品交付甚至产品产业化等一系列研发过程,提升职业教育对接企业产业的时效度和实效性。

  “我们与东莞理工学校长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共同成立‘AGV智能机器人联合实训室’,并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广东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宝琴说,目前校企合作研发的自主消杀机器人等设备已经投向市场并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践行者。

  2017年,深圳市前海梧桐文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墅创始人苏海通回到家乡清远,采用米墅自主研发生产的乡村民宿装备——米墅装配式移动建筑,发展乡村民宿产业。2021年1月,米墅与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联合成立米墅乡村民宿产业学院,旨在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乡村民宿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输出基地,探索“1+X”证书融通运行管理体系,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对接乡村民宿行业资源,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经营乡村的专业人才。据介绍,目前米墅乡村民宿产业学院拥有教师19名,在校学生总计200余人,已举办4期乡村民宿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训人数多达200余人。

  “精准获取人才资源,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白天鹅宾馆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刘斌介绍,白天鹅宾馆一直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订单班”“定制班”等模式,实行专业与行业对接、教学与服务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道路。目前,白天鹅宾馆职业院校毕业员工近500人,占员工总数的68%。

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广东职业教育十年发展纪实

增值赋能,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十年来,坚持服务发展,展现了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的职教担当。广东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职业教育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有效的实践模式。

  服务乡村振兴

  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培训797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47万人次。实施区域联动帮扶机制,十年组织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招生”80万人,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大力推进东西协作和对口帮扶,协作帮扶8省区超百所职业院校;联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创建了对口帮扶“甘孜模式”。

  2018年6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顺德厨师学院,落实“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通过“走出去,送教上门”和“请进来,集中培训”两种方式,至今免费培训“粤菜师傅”9156人,社会人员全部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1229人全部脱贫。“厨师学院既担负了传承、弘扬顺德美食的重任,打造培养千千万万顺德厨师的重地,又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一人学厨,全家幸福’,赋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毓说。

  将鱼肉片下来,切成条状,做成珊瑚模样,摆放在洁白的方形盘子中,使其如树枝林立。这是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粤菜师傅班”学生黄镇燊的拿手菜“珊瑚鱼”。

  “我家经济状况比较差,因为我对做菜比较感兴趣,所以初中毕业之后,不顾父母的反对,报读了这所学校。”通过三年时间的沉淀学习和技能比赛的历练,黄镇燊不仅获得了省级技能竞赛的金牌,还跻身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他计划毕业后到行业深造一段时间,再回到家乡云浮,把粤菜文化发扬光大。

  早在201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能源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徐言生就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东西部职教协作帮扶工作,支持甘肃山丹培黎职业学校新能源专业筹建和师资队伍建设。

  2020年,山丹培黎职业学校升格为甘肃培黎职业学院。2021年初,在教育部职成司组织下,由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五所国家“双高”职业院校和培黎职业学院组成协作工作组,从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育、教学改革、科技研究、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国际交流八个方面及学校层面、专业层面、未来发展三个层次,助力培黎职业学院打造“丝绸之路职教名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两地五年制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举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每年招收40名藏族学生,实行“2+1+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第三年在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就读,中职毕业后进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卢坤建认为,要充分发挥“双高”院校“牵引力”,打造职教帮扶“生态圈”,通过“驻校干部+专家团队”“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等多种举措,将原来单纯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

  助力“双区”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共生共长,为改革开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部省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深圳对接国家所向、湾区所需、深圳所能,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深化粤港澳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合作,推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教园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创新中心。

  近年来,深圳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双区”经济发展活力优势,瞄准“专精特新”产业升级需求,坚持把国家和广东省的要求与“双区”建设,特别是深圳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部省共建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学校结合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与香港职训局共建特色职教园区,预计今年9月可正式落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建领介绍,特色职教园区将开启深港澳青年学子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共同助力三地青年深度交流和成长成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优势产业发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还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联合湾区内优质的人工智能人力与技术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已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个,有效赋能湾区中小微企业的AI转型,为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服务“一带一路”

  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还要博采众长、融通中外。广东加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等平台建设,支持学校主动跟随优质产业或重点企业“走出去”,参加“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 48 个,推动职教广东标准、广东模式“走出去”。加强与国(境)外职业院校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境外办学,比如,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分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马来西亚成立热带农业现代产业学院。

  “深圳职业院校‘跟船出海’,企业开办到哪里,职业教育就跟到哪里。”蔡茂洲介绍,近年来,深圳聚焦开放发展,向世界贡献职教“深圳方案”,积极推动世界职业学院与技术大学联盟深圳总部秘书处、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作为全球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数字化”教席的高职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累计与3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海外职教中心6个、职教国际交流平台6个,并携手华为等一流企业,把技术标准转换为课程标准,推动深圳标准“走出去”,助力深圳成为全球职业教育枢纽城市。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依托岭南建筑技术产教创新基地,助力建筑行业国际化发展,通过走出去交流、走出去办学、走出去服务和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三走一引”思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2016年,首期职业培训在赞比亚启动;2019年,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首批专科层次学历生入驻;目前在校学历学生已连续招收三年。办学以来,学校累计派出10余批次、30余人次教师赴赞比亚开展教学与调研。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赵鹏飞曾经两年三赴非洲,“通过走出去办学,把中国标准带出去了,不仅为当地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实现中华文化与非洲文化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

  李大胜表示,广东将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契机,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良好职业教育生态为重点,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