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构建花都教育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花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什么?花都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怎样的新挑战?花都将如何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本刊记者专访了花都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元。

李元:构建花都教育发展新格局

回应教育需求,擎画发展蓝图

  《广东教育》:回顾“十三五”,花都教育发展取得哪些主要成效?

  李元:在花都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花都教育系统坚持“人本发展,止于至善”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更高水平、更为优质、更加先进、更有活力、更具开放”的发展愿景,紧扣“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两大发展主题,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教育新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花都新增中小学学位21420个,幼儿园学位17500个。2016年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复检,2017年成功创建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实现了全区100%高中阶段学校为市级以上优质学校,2019年被评为广州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试点区。

  《广东教育》:当前,花都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临怎样的新挑战?

  李元:花都教育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但总体来看,在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涵品质、现代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有差距,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与现实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近年来,花都进入教育资源配置的高峰期,教育总量持续扩张: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有效满足区内常住人口的需求;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区域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质量及管理机制与教育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层次学历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偏低,部分校长、教师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与优质学校创建、优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术科教师不足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

  三是教育的内涵品质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教育理念尚需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与素质教育要求还有差距,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间存在差距。教育中宏观决策的研究咨询和统筹协调机制还有待完善,区镇(街道)两级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的协调机制还有待健全,区各部门合力推进教育工作的联动协同、资源共享还有待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和职能发挥需进一步优化。

  《广东教育》:“十四五”期间,花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李元:“十四五”期间,花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与“航空都会、枢纽花都”相匹配的国际视野、国内领先、守正创新、多元公平的花都教育新格局,以高质量教育体系跻身广州前列。

  我们根据国家、省、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部署要求,结合花都教育发展实情,提出了党建引领、五育并举、优质均衡、铸魂强能、改革创新的思路。一要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要坚持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做到“校校达标”“项项达标”,加快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四要创新队伍发展激励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学习;五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制约花都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党建引领、布局调整、质量提升、教师发展、体制改革等工程,充分激发花都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

李元:构建花都教育发展新格局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广东教育》: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区域师资水平,支撑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花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元: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我们出台《花都区中小学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进一步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花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教师教育,严格教师准入条件。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优化教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二是聚焦能力提升,规范专业成长路径。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民办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职业学校教师“双师”能力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工程等。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探索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多种路径,研究探索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四是应用信息技术,完善发展支持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大数据建设,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重点任务。

  《广东教育》: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花都如何建设教师培训体系?

  李元:我们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教师培训扎根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根本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健全教师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类别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精准施训。

  一是深化培训模式创新。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整合教师培训、教科研和电教部门等相关资源,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协同发展。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跨学段开展教研、培训活动,推动对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帮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二是加强培训资源建设。通过引进课程、合作建设课程和自建课程,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遴选和建设一批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培训基地学校,用于开展教师培训跟岗学习、听课磨课、示范培训和研训教师轮岗交流等。

  三是完善教师智慧研修体系。充分发挥区域智慧教研管理平台作用,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构建智慧教研、智慧培训新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师研训、管理、服务平台及各类工作室主持人的网络研修平台,推动教师线上和线下研修结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

  四是健全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大数据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全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数据分析服务。完善教师培训绩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管理,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立项评审、过程监督、绩效评价等闭环式管理体系,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

李元:构建花都教育发展新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助推优质均衡

  《广东教育》: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师资水平差距,花都进行了怎样的创新探索?

  李元:为深化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师统筹管理,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区教育局、编办、财局、人社局联合印发《广州市花都区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实施“区管校聘”管理改革。

  一是优化基础教育教师编制管理。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高中和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班师比核定教职工编制;加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所需经费由区财政按政策核拨,保障临聘教师工资待遇。

  二是科学配置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源。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编制标准配足配齐中小学学科教师;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实行集团、学区(街、镇)内走教制度,引导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推动各类教师有序流动。

  三是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并落实持证上岗制度,针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采取“面试+笔试”、直接面试、考察聘用等招聘方式;提高教师入职标准,要求新招聘职位设置时幼儿园教师的全日制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比例不低于50%,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历不低于全日制本科。

  四是深化基础教育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优化区域内、教育集团核心学校(单位)高、中级岗位比例,在区域岗位总量范围内统筹使用正高级教师空缺岗位评聘;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教师,聘任专业技术岗位时不受岗位职数限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市外学校支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

  《广东教育》: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区域教研体系方面,花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元:我们在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内独立设置有专业自主权的教研部门,建立“区—镇街—校—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教研联动机制,保持教研机构的功能完整性与相对独立性,健全区域教育教研体系,聚焦教育教学研究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教研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

  为建设高素质教研队伍,我们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完善教研员遴选配备办法,配齐配强教研员;建立健全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和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机制,支持教研员参加国内外教研交流与合作;培养和选拔优秀教研员到教育行政部门任职或担任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聘请优秀教师、副校长、校长到教研机构担任专职或兼职教研员。

  同时,积极推进教研工作改革。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研究;完善教研员到学校尤其是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民办学校蹲点的教研联系制度;构建教研开放合作新格局,深化与中小学(幼儿园)密切合作,加强与相关教育业务部门和高校教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