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双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双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顺利加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在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这对于高校规范化管理以及国际化办学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因此,在部署“新工科”建设工作中,省教育厅提出鼓励高校全面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此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作为广东第一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较早便认识到,通过开展专业认证是提高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早在2014年,学校就已正式启动专业认证工作。2015年,学校向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提交专业认证申请。

  考查范围涉及面广、要求极其严格,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特点,最终申请被受理的比例只有两成。面对近乎严苛的审核,学校认识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评价体系与学校原有评估体系在结构上、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并且专业认证不只是停留于“专业”,而是对学校整个办学体系的检验。因此,学校全体动员:校长张清华现场督战;副校长周如金领导、统筹并参与撰写自评报告;化工学院承担主体责任,同时学校各部门为自评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2017年,学校化工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一成果标志着学校该专业进入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的第一方阵,也为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同时,化工专业通过认证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更为学校其他专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还通过申请认证这一机遇,“以评促进”,促使学校各部门更加自觉地对教学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学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方面从全局的角度,按照“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以点带面”模式,做好各专业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要求各专业根据具体办学情况,分层次地接受国家、省教育厅、学校等不同级别的相关专业认证。专业认证已经成为学校改革教育教学机制和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的利器。

  在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学校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要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自觉性,一方面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模式自觉性。”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副校长周如金说。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提出“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新思想,由此,学校构建了“双体系”的教育模式。“双体系”模式包含了产教融合的课程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此为“强筋骨”;还包括多维渗透的素拓教育体系,该体系旨在培养和锤炼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情怀、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此为“铸灵气”。

  在“双体系”模式的指导下,学校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积极探索多位一体的育人新模式,着力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创新实践。该计划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并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三个模块六个方面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要求学生在这三个模块下修满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三个模块的学分可打通。素拓学分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毕业资格审查的必须条件。

  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或项目的统筹规划与审批公布,对素质拓展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以及素质拓展学分的公示与认证。为了提高素质拓展学分工作的实效,实现素质拓展工作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学校建立了一个与学校教务系统相连通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专题网站,解决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工作“如何做”的问题。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实施7年来,全校超过700人次获得过国家级比赛大奖,1000人次获得省部级比赛大奖。学校特聘教授陈辉所带领的团队更是连续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道达尔全国大学生化工安全设计大赛决赛银奖。团队内的所有学生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均获得过奖项。

  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多渠道育人的互动局面,实现了素质拓展学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实现了张扬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导向功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