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在任何时代,为教师赋能,都是为学生助力,为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蓄势。

  近年来,我省打造了全国最大规模的职教体系,教师,是这一体系中最有活力的因素、最为稳健的支撑。2018年11月23日至26日,在教育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我省38支队伍参赛,35支获奖,获奖率达92.1%,为全国平均获奖率的240%,获奖总数比2017年增长12个,增幅达67%,其中,中、高职共荣获全国一等奖10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7个,一、二等奖总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团队总分位列全国第二,荣获“最佳组织奖”。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以匠心育工匠的使命。大赛只是一个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荣誉的多少,更多的是我省在宏观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多方探索,是各校在微观层面提升教师整体水平的积极实践。

  教师的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整体统筹与全面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加快体系建构、制度改革、经费投入等,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刻不容缓。2018年11月21日,在广东省教育厅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表示:“我们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促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进一步协调发展,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适应我省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视为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稳定在60%以上。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动职业院校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是有力之举。

  教师的发展,还需要自下而上的自我探索和自主实践。从提升学校教育满意度和教师自我价值的角度而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升创新精神,意义重大。我省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职业院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在专业化和双师型的复合视域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开辟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成长方式。这些学校聚焦于教师真实生动的教育实践,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让为师者既具备自我成长的发展潜力,又具备助推学生成功成才的教学能力,教师不再只是教书匠角色,而是能够同时对接职业实践和教学生活的专业化人才。我们相信,学校和教师这样的主动作为,将更加充分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培育真正的大国工匠。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赛促教,打造卓越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及时做出回应,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为抓手,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此举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效提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向内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次能够获得一等奖,其实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没有平时的积累,在大赛中,就无法发挥出真正的水平。”以“现代插花的实用技巧及应用”获得高职组一等奖的教师阙彩霞、石林、李冬妹表示。

  教师们所说的“平时的积累”,正是基于学校搭建的平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建设为基石,积极开展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申报与开发。仅2017-2018学年,学校关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立项项目就达到120项,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校的课程非常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有的课程都是基于工作过程而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在完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一举措丰富了学校的精品网络学习资源,还带动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

  向外借力:在培训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丰富,而教师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是什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整套培训内容:从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内涵到大赛政策,从混合教学的理念、设计到教学组织实施,从建设课程资源到应用移动端APP进行教学……学校调动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督导室和信息管理中心等各方资源,多次联合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面对全体教职工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

  于教师个人而言,这些培训为提升他们的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与素养指明了方向;于学校而言,这一系列指导对学校建设一流高职院校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优化资源,培养现代教师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是重要的载体和工具,比技术更重要的,则是互联网资源与思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成网络教学环境,并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优化、重组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模式革新和教师教学观念更新。

  优化:重组教学资源

  首开先河定制度。2018年,学校制定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方案》,确定了“持证上岗”制度,这一举措在省内乃至国内都属首创。方案要求,三年内全校所有教师均需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这一规章制度,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他们的动力。学院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截至2018年11月,已有90名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

  加大投入促培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最理想的结果是,互联网教学观念能够深入教师心中、脑中。为此,学校一方面抓实基础技能培养,定期邀请名师到校,进行校内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强化高阶技能训练,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应用相结合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掌握。

  探索:建构教学平台

  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观念能够具体落实,还得靠实践。学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了互联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联网思维的全面覆盖。

  硬件改造,是基础之举。学校首先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智能化的智慧课室。记者发现,非常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在这里开展得生动热烈,这正得益于学校提供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另外,现在的互联网、虚拟现实和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学校也敏锐地与时俱进,在增城校区建设了VR/AR实训中心。在这个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公共实训中心,将最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软件升级,是递进之梯。2017年,学校在原有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网络课程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开放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平台等功能,形成了混合式教学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从2007年开始,学校便依托自有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至今已建成804门课程资源,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已有7656个资源素材,这一庞大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营造氛围,培训专业队伍

  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成长的小气候,它关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也关联着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着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并且统筹全校教师教学比赛项目的组织指导、遴选推荐和后勤保障。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引导与激励。学校专门出台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教育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果奖励进行了明确规定,不仅给予成果完成人丰厚的奖金奖励,而且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绩效导向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了教师主动参赛的积极性。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与培训。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必由之路。成立于2016年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全校教职工的培养、培训和发展服务工作,其中校内外教学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为了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师发展中心结合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确立了分类培训的实施策略。一方面,针对年龄偏长或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的教师,中心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就微课制作、MOOC平台应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开展校本培训,重点在于普及信息化教学理念和培训图像、声音、影像等资源录制编辑的基本技术,引导教师有信心、有能力实施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具备基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中心择优选派培养对象分批赴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职教师资重点培训基地进行短期研修,侧重于系统学习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能力。大规模、常态化的专题培训点燃了教师们的学习热情,普遍提高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集团办学,形成核心团队

  合而共生,聚则生息。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在集团内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组织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顺德第四职教集团成立一年多,就迅速成长壮大。集团树立了“强校必须强专业,强专业必须强师资”的理念,狠抓专业建设,关注教师成长,鼓励教师在各类竞赛中锻炼和成就自我。

  作为顺德第四职教集团的一员,容桂职业技术学校以集团化办学改革为新契机,着眼于学校高水平发展需要,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了一批有相当知名度的信息化创新团队,建成了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容桂职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全校各部门的核心工作,全面、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定期研究、检查、督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体制。针对学校新教师多、年轻教师多的实际,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实施青蓝工程,通过新老结对、名师引领、同课异构、岗位练兵,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实现“一年合格三年称职,五年成为骨干教师”的目标。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打造梯队,培育教学名师

  教师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对此既有深刻的认识,也有鲜活的实践:学校注重夯实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了“青蓝-骨干-名师”的梯队成长机制。为优化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学校实施“一个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两个途径”(新教师导师制、兼职教研员制)、“三个目标”(双师、骨干教师、名师)、“四个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时间保障)为一体的教师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批教学名师。

  打造青年教师成长摇篮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学校重点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依托深度校企合作项目,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新技术培训,接受最新最先进的专业技术。同时,组织教师考取技能等级证,快速提升专业水平,逐步形成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导师制、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制度等。此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在职进修。这样,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形成骨干教师培养机制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坚实力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头人。学校通过开展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师德标兵及优秀教师评选等,培养、选拔德才兼备、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构建教学名师培养梯队,培育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学校在推动名师成长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制度激励、经费保障、能力提升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都自有一套。学校制定了《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每年向名师工作室提供定向保障经费,更新仪器设备、升级软件,配置教学一体机、教学活动耗材等,以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技能水平、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室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教学名师成长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发挥名师示范辐射作用

  名师具有示范、辐射、指导、引领成员专业发展的作用,能够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快速提升。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重点做好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示范辐射等工作,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成长的思与行

  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内外兼修,引领教研强师

  教师的发展需要自我的内在提升,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激发。东莞市电子商贸学校深谙此道,他们用内涵建设的战略发展眼光,审时度势,将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倡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强化的自觉性,引领了一支教研强师的形成。

  “强师工程”增强内功

  在新的时代,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师才能兴教,学校利用现有的资源带动教师队伍成长,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强师工程”项目,推出骨干教师培养项目、校名师培养项目、校学科带头人培养项目、教学能手培养项目、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教育科研培育项目等,并通过各项目的实施,从学校层面运用政策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及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这一系列活动项目的推动下,教师们不断积淀经验,不断创新,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在“强师工程”的推动下,学校近三年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和名师,其中南粤优秀教师2名、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名、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

  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企业实践”和“课堂实践”的双向实践,是学校进行的有益探索。学校将“内外”研修相结合,校内有校本网络研修、学科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赛手经验交流示范展示等。校本研修中,建立了教师育德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校本化教师实践课程计划,构建师德和素养类综合课程,有序组织校本研修和自主互动学习;校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参与国家、省、市师资培训。

  在商贸学校,每年一届的“园丁杯”优质教学比赛,是学校的一大盛事,也是老师们进行教学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其实,在赛事的背后,学校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化运用水平。学校实施“互联网慧教育”战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了覆盖学校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了统一的认证系统,构建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综合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搭建了能力提升的广阔舞台。

  记者观察:职教发展,首在教师

  这6所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探索,既有大视野,也有小视角,我们看到,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形象更加丰满:在三尺讲台上,他们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实训场室,他们能将各项技能传承给学生。

  职教发展,首在教师。我们要做的是,一方面,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积极回应社会诉求。目前,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职业院校应对时代发展趋势有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培养“大国工匠”需要的“工匠之师”。

  另一方面,在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关照教育需求。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跨越学校与企业的特殊性,因此衍生出了对教师的特殊要求。职业院校应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际出发,从理念到实践,从点到面,构建起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师培养平台,形成“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