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管理,要求对师生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强调“人”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但有不少人认为“平易近人、待人和蔼、没有架子、与老师打成一片”等,就是对老师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管理就是“人文管理”。 对此,我就“人文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粗略谈谈我的理解。

  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要针对“人性的特点”进行管理

  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但更需要树立扬善抑恶的舆论导向,摆正个人与集体、责任与义务、付出与获得的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观念认同,不断提高群体的道德情操,形成主流价值观。对人性“善”的一面进行褒扬、激励、推动和发展,推进学校工作的开展。而对于“恶”的一面,要谨防“以人为本”可能成为个人的“遮阴树”“挡箭牌”。有了群体的高尚,才能使那些狭隘的偏见没有立足的空间,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达到个人的需求与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精神价值辩证统一以及学校和谐发展的目的。

  同时,学校管理者要严于律已,一日三省,对自己的灵魂“抑恶扬善”,自修“圣明”,力争德才兼备,做好表率,在管理中达到“不令而行”的境界。

  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要依“人的需要”开展管理

  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教师自然地处在被管理的地位。我以为,在人的天性中,人人都想“意思自主”,做自己意志的主人,没有人真正愿意被人“管理”。除非“被管理者”意识到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符合他们的“需要”。在学校,当教师意识到校长的管理行为是符合他们自己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时,教师才会真正从内心认同校长的管理,校长的管理行为才会在“满足教师需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实现。人是充满欲望的动物,是有各种“需要”的,现在问题是我们学校管理者能否激发教师产生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然后因而用之,实施管理。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要依“人的认知规律”开展教研,优化课堂教学生态

  人文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就要引导教师们在日常教学这一活动中,目中有“人”,主动学习课程改革理论,与时俱进,依人的认知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也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不断在“创造”中克服教学困局,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四、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优化学校治理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在学校建立现代学校理制度,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在学校的“权利”。《教师法》规定, 依教师职业特点,教师在学校的主要权利有:教育教学权、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

  在了解教师的这些基本权利后,我们要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以保证教师享有这些权利。目前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在实行校长责任制的同时,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它是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建立学校教代会工作制度,有利于教代会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保障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教代会制度既是加强和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的需要,又是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总之,以人为本的人文管理,必然要在分析、理解“人”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只有全面理解人文管理的内涵,我们的学校管理才有可能践行人文管理的精神,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学校有内涵、高品位的发展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