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前寄宿制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很多家长往往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甚至是孩子的学业、教育问题也难以顾及。随着寄宿制、封闭式学校的兴起,这一问题逐步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且寄宿学生年龄呈逐渐下降趋势。

  寄宿制、封闭式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走读学校所没有的教育优势,比如:为有需求的家庭解决了孩子上学离家远无人接送、父母没时间照顾孩子等难题;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和自立的人格,增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而封闭式学习环境则让学生隔离了社会商业的负面影响,同时严格的校园安全保卫排除外界对学习的不良干扰,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德的养成。

  尽管这样,本人根据多年在寄宿制学校的工作实践,认为寄宿制存在的诸多隐患不容忽视,而且对于越小的孩子来说隐患越大。

  首先,寄宿制弱化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不利于亲子感情的培育,抹杀学生的个性特征。

  幼儿园阶段、小学及初中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还不成熟,最渴望也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温馨的家庭生活会成为他们一生的支柱。以为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只是一厢情愿。比如,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老师、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尽责,而是他们从小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缺陷。

  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想要和父母建立深厚的感情,相处时间要求有一定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要求也就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

  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多缠绵和不可理喻。

  其次,寄宿制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家长监管不到位,如果学校管理不到位,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校园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如果天天能见到父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就可以及时被父母觉察,能和父母沟通,行为、思想问题能及时得到矫正。家长不要指望孩子能把问题放一个星期,然后周末会带回家。周末才回一次家的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表现往往是好的,让人放心的好孩子,等哪天父母发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是较难矫正的严重问题了。

  再次,学生身心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寄宿学生年龄较小,抵抗力较差,刚走出家庭生活,对集体生活有诸多不适应,头疼发热、小伤小病时有发生。但大多数寄宿学校学生宿舍环境较为拥挤,同时学校专业校医人手不足,患病往往得不到及时防治,孩子一旦发病学校只能让家长送到医院就诊,十分不便。对于那些与学校距离较远的家长来说,这一问题更加不便。

  最后,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公办寄宿制学校往往存在生活教师人手不足、缺乏专业的生活指导等问题。对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更谈不上享受素质教育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家人陪伴是很重要的,父母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家长必须给孩子有效的陪伴和关心,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有效的陪伴胜过任何家庭教育方式,陪伴不是陪着,而是和孩子思想、行为、精神的倾情融入,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过程中全程投入。

  因此,在决定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之前,家长一定要客观地权衡寄宿制学校的利弊。是让孩子提早学会独立、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还是给予孩子更多关怀与陪伴更重要?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每所学校管理的理念不同,其寄宿管理模式也有所差异,家长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不管寄宿与否,家长的责任都是等同的,都要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保持正确的引导和交流。如果家庭有条件不需要寄宿,建议选择不寄宿。因为家本来就应该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亲情得到滋润,孩子过得充实,生活有滋有味,在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