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建设

  我校在参加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的《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教育已日渐成熟。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家庭的教育力量、社会系统中潜在的教育力量正在渐渐激活、唤醒。

  一、同德,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

  (一)以良好师德师风辐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发挥老教师的引领角色,开展“教书育人几十年”师德教育故事宣讲,为教书育人三十年的教师颁发证书,为退休老教师举行感恩仪式等活动,促动青年教师的职业感。同时,发挥党员教师的标杆作用,评选一年一度的好党员,并对党员事迹进行宣传,评选月“最负责班主任”,校长和老师们写《身边的教育故事》、说身边的教育故事。推动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信任,赢得尊重,以此辐射、引领家庭、社区、社会,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

  (二)唤起家庭、社会的同德心。学校联合社区,开展“好家风”主题活动,评选优秀家庭、文明家长等,在国旗下进行宣讲,好家风的故事在影响着每一个人。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不断地唤起彼此的同德心,在家校中建立“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教育情感。

  二、同行,创构和谐的教育共同体

  (一)学校创新改革家长会的方式,根据每个年级的实际,组织家委会做好前期工作,策划不同的主题,解决不同的问题。“主题论坛式”的家长会,家长是主角,围绕主题,有讨论,有争辩,有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有情景剧、有舞台剧等,家长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产生共鸣;在表演中,体验孩子的思想和心情。

  (二)邀请家长走入课堂,为孩子们讲课;不少家长积极成为学校管理志愿者,在上放学高峰,成为交通协管;一群家长参与学校升旗仪式、大课间、比赛活动等,长期与部队、社区、广东海洋大学等联盟,提升教育协同力。

  (三)学校建立了家长志愿站、学生志愿服务岗;主动和霞山区文化馆、湛江日报、湛江电视台、霞山团委等建立了教育联盟,协同推进各育人环节变革,形成育人合力。

  (四)学校感恩会成常态,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一升旗仪式为“感恩交警日”,毕业季感恩父母、街道、派出所等,并颁发感恩证书。

  三、同学,和孩子共同成长

  (一)创造性“同学”的活动文化

  1.一年级新生,带着向往,带着好奇,也带着怯场走入校园,因此,给孩子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于是,学校开启了主题为“陪伴”的温馨入学仪式。

  2.邀请入队孩子的爸爸参加入队仪式,佩戴着红领巾的爸爸,亲自为孩子佩戴上红领巾,和孩子一起呼号“时刻准备着”,这样的入队仪式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爸爸们一起重温了入队仪式。

  3.“服务学校,展示自己”是校园的一句口号,更是行动。学校每学年设立学生红领巾志愿者岗位,家长志愿岗位,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竞选,一起服务,成了校园一道风景线。

  4.为营造同学、乐学的氛围,学校11~12月为一年一度的学习节,学习节里设体育周、科技周、艺术周、学科实践活动周、展示周。家长参与学习节活动,体现了师生、家校合作的创意。

  (二)创新拓展“同学”的实践课程

  1.以爱为主题,将习惯培养以及传统美德教育融合一体,形成系列课程,分解在一年12个月中,循环教育,帮助学生建构与同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父母同行的思想。

  2.学校根据实际,设立了23个社团。请社会名家、特长家长来给学生们上课。

  3.学校根据实际,积极从寒暑假作业入手,创新假期作业内容,改革假作业形式,突出假期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实践性,形成了学校假期综合实践课程文化。开展我和爸爸妈妈“寻找家乡的习俗”“寻找广州湾文化”“走进湛江的历史”等活动就是很好的“同学”的体验。

  4.学校以“带着美好毕业”为主题,开发亲子毕业课程,营造了师生、家庭、社区同学的氛围。

  5.开设“校长讲堂”。校长履行全国妇女代表职责,依托“湛江市妇女之家”,定期开展“校长讲堂”。

  学校教育必须要自觉发展,才能提升内生长力。我们主动寻找途径,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相互协调,为学生、为学校营造友好的、可持续性的社会教育生态。

责任编辑: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