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学校特色发展探究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并提出了教育的新目标:“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教育公平”、“孩子能上得起学、上好学”的着眼点最终得看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发展了,达标了,全国教育状况定然大为改观。那么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成为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作为多年扎根于农村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我认为要解决这一办学方向的问题,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风格,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这才是农村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出路。

  一、分析学校情况,定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方向

  三江一中创建于1969年,前身为三江中学,向东毗邻博罗县,向南毗邻东莞市石龙镇。学校占地44亩,目前共有三幢教学主楼,两幢学生宿舍楼(其中一幢正在建设中)和两幢教工宿舍楼。随着教育均衡的发展我校教学设施较为齐备,现有15个教学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工68人(其中6人外出支教)。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党支部、学校中层干部、教职工共同管理学校。学校环境优雅、与自然和谐一体,四季怡人,同时取得了骄人的办学业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学校的发展依然是单一讲授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瓶颈,到了一定程度就开始原地踏步。因此,我们要思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如何改变现状,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就要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寻找我校的发展趋势与出路,迎来三江一中另一个春天。

  我校作为农村初中学校要发展起来必须寻找适合自身条件的校本课程,激发师生们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使学校全面发展。

  只有改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潜能特长,学校才有根本性的发展空间。因此,学校领导提出“和·合”教育,三江一中,“三江合一,凝心聚力”,“三江汇聚,和合共进”,“和合之源,源梦文化”。知识的源泉离不开实际生活的积累和凝练,但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文明礼貌不到位,生活习惯陋习多,缺乏自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起点低;学习方法有待改善;校园氛围与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尚有不少距离。因此,开发我校校本课程,确定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构成的多元开发主体,通过构建符合我校实际并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改变我校的现状,解决我校的实际问题。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校情”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来开展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二、根据农村初中学校的特点及本校人文历史,确立校本课程

  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因此,我校提出构建“三大素养”发展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农村中学教师校本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让教师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实现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创新,打造一批“个性化”的校本精品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江”,是清代在东江、增江、县江(已淤塞)三江之间形成的圩集;三江,因水得名,河流众多。确定校本课程化学科就要进行县江河水质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控;根据地理位置历史科、地理科进行县江河流域探究(人文、历史);我校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初中学校,学生要懂基本的农业知识,根据我校现有的资源,生物科进行果树的嫁接、盘景栽培及金鱼的养殖与观赏;为提高我校学生的素养,语文科和政治科开展阅读、写作、演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数学科开设解题技巧、方法训练、棋艺;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国际接轨,英语科开展英语故事演讲与英语故事阅读;物理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展无线电测向活动;身体是人生最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艺术科组要让每位师生热爱一项体育活动及一项艺术的鉴赏或技能,开设了乒乓球、篮球、足球、器乐、声乐等兴趣小组。

  三、农村特色校本课程和构建对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

  根据我校的地理和人文基础确定了校本课程,我们就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在课程上编排每周一节的兴趣小组活动课,三个年级进行走班制;安排具有各项特长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使老师也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使课程更具吸引力;通过培训、自学让老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校本特色课程的整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求进步。通过校本课程以点带面,充分利用我校的微信公众号宣传我校的校本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突出文明礼貌、尊师守纪、自信心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学(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促进学风和校风的根本性好转。

  校本课程的构建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起到关健的作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拓宽见识,对学生的前途教育是最有利,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老师作为引领者,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影响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促进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见闻,创特色学校

  1.活动类特色

  我校的校本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广大师生参与的程度高。在学校办学特色建设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办学特色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课程,通过开展活动全面彰显学校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从而推动特色学校建设。活动类包括读书活动、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舞蹈、体育活动、德育活动等。

  2.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特色教育

  学校重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委会,加强学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保障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活动内容丰富且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增强家长学校交流的实效性,强化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3.学校文化类特色

  学校“和·合”教育的整体推进,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一是“和·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既发挥了课题引领的作用,又构建、细化了实践的操作步骤;二是“和·合”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形成了“和·合”教育下“有效”、“特色”的学校文化载体,实现了文化育人及师生的和谐发展。以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带动师生共同发展,拓宽视野,增长见闻。从而有效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和·合”教育在三江一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凝聚的心灵感应,实现了“同化与顺应”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在“三江合一,凝心聚力”,“三江汇聚,和合共进”,“和合之源,源梦文化”精神下,“和·合”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促进师生在自然、愉悦中自信、和谐、积极向上地健康成长。

  【本文系2018年度广州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农村中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ZCYJ18100】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