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根 “定海神针”

  那一刻,小筱的父亲红了眼圈,泪水噙在他的眼眶里。我顿时无措了。从教十几年,我抚慰过流泪的妈妈、抽泣的奶奶,但是面对一位三十出头快要流泪的父亲,这还是第一次。零点几秒的时间内,我的大脑飞速运转——一定是自己哪句话说过分了,甚至是说错了!立马安抚,转换话题,结束谈话!

  我是真的有点慌了神。

  第一次碰面

  这原本是一场极其普通的谈话啊!小筱在入学前就被诊断为抽动症,我和班主任都知道。平时,我们尽量降低对她学习的要求,想给她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因为同为人母的我深深懂得,身心健康重于一切。那时,临近期末,“宽松”惯了的小筱自然有些应付不过来——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有预期,也能接受,但心里总希望她能稍微好一点点。放学后,我把她单独留下,准备和她的家长一起商量一下周末的复习计划。恰巧,来的是她的爸爸,这是我们第一次碰面。

  小筱的爸爸个子挺高,十分白净。开始交谈,他非常恭敬地站着,请他坐下,他也不肯。我和他交流了小筱近期的情况,说了优点,也提到不足。接着,我拿出了练习讲义,打算和他一起分析分析,进一步优化孩子的复习计划。还没说几分钟,我无意识地抬起眼皮看向他,却发现他已经红了眼圈……接下来就是开头的那一幕。

  回办公室,坐定,反思。一句句地捋过去,我坚信自己没有说过一句不合适的话。是什么戳痛了他?一时找不出答案。我纠结着打电话给小筱的母亲,道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想一探究竟,也想为自己也许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致歉。没想到她笑着说:“李老师,没关系,您别多想。他就这样,没事的!”其实我很想追问“就这样”是哪样,但终究没好意思问出口。这件事就此告一段落。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依然对小筱放低标准,放宽要求。课堂作业,能做多少做多少;开小差时,稍作提醒,一个眼神,一次靠近,她都能领会;至于家庭作业,我和妈妈的观点一致:努力做就好!

  又一次约谈

  二年级秋游,我接到小筱爸爸的电话,说要立刻、马上到秋游地点来和我谈谈,听起来像是父母二人的教育理念相左,需要我判个案。可是见面之后,剧情却出乎我的意料。

  “我觉得就是因为老师你对她的要求太低,所以她才会成现在这个样子。不要学,学不好,没目标。”没想到的是,小筱爸爸竟然向我“发难”。

  “降低标准是基于她的特殊情况。一年多来,她的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就是个不错的趋势。”我心平气和地解释道。

  “但是你对她没有要求,叫她怎么有目标?”

  “不是对她没有要求,是针对她的情况制定适合她的目标。”

  “那就是低于别人的目标,几乎等同于没有。家里妈妈对她没要求,学校里老师对她没要求,她才会学得这么差!”

  “那么你觉得,现在对她来讲什么最重要?是成绩还是身心健康?”交流至此,我是真的有些生气。我是在为小筱生气,爸爸怎么就这么不理解她。

  “在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把成绩抓上去!总这么差,她会否定自己,自我定位就是差生!”

  冷静下来之后,我觉得他的这番话也不无道理。

  “可是一旦对她提高要求,她的症状就会明显起来。值得吗?”

  “值得!”

  一旁的妈妈一直低着头,沉默不语。

  “那好吧。我们按照你的设想来试试。”如果我不妥协,今天的谈话不知该如何收场。

  事实上,爸爸的期望是很难实现的。小筱的动作很慢,不是因为磨蹭,不是因为开小差,就是很慢。听妈妈说,医生对她的这一情况有医学上的专业界定。动作慢,心理敏感脆弱,父亲期望值高,母亲不能主导——小筱在自己的现实和父亲的期待间被撕扯。坦率地讲,后来,我没有践行对她爸爸的承诺,我坚持遵循她的节奏,一切慢慢来。

  力挽狂澜

  二年级第二学期,小筱的奶奶成为她的主要陪伴人,因为她的父母开始创业了。奶奶是位退休高中教师,在几次交谈中,她十分感激学校对孩子的宽容。在她的影响下,小筱虽然速度依然很慢,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形势喜人。相处久了,奶奶和我聊起家常,虽是生活琐事,却让我对这个家庭有了更深的了解。

  原来,小筱的爸爸在求学阶段是个学霸,顺利考取理想的高校后却在大学遭遇人际交往障碍,中断了学业。好不容易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后,原本顺利就职的他,却对单位的特殊气味感到不适而放弃了就业。奶奶说,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气味,是儿子心理上接受不了单位的人际交往。老两口一个是退休教师,一个是退休工程师,这些年一直为这个小家庭承担着大部分开销。最近小夫妻俩创业做些小买卖,启动资金也是老两口出的。老人家的一句话特别令人心酸:“怎么办呢?就当给他们买了一个大玩具吧!”说完这句话,老人把原本与我对视的眼神挪开了,苦笑着。“您真不容易!”我发自内心地说。

  在之后的交流中,我还意外得知,由于生活、育儿理念相左,小夫妻俩还闹到了要离婚的境地,还是奶奶做了工作,保全了这个家庭结构上的完整性。“他们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报了很多班儿,孩子特别累。那时候,我就发现这孩子动作慢得很,再催都没用。我跟他们说了,‘孩子不是神童的料,你们非这么强迫她干什么?!’可是没人听我的。一年级上学前的暑假,他们嫌孩子动作慢,天天逼,然后孩子就开始抽了。现在孩子成绩不理想,她爸爸就接受不了,一讲题就拍桌子。我说,‘孩子就是这块料,你要接受!’”

  小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拧成麻花的家庭里……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海量信息。厘清关系后,我不禁掩面长叹了一声,真替小筱感到累!但又立刻替她庆幸——目前,是一个最适合的人在主导她的成长,也许真的会越来越好。奶奶应该就是那根“定海神针”!

  奶奶“出局”

  接下来一个学期,开学两三周后,小筱的座位正好轮换到第一排。我改作业时,她就和我面对面。

  一周的时间里,我眼看着她在写作业时,间或抬起右臂,竖起手指在眼前挥舞。我实在忍不住了,问她:“小筱,是不是眼睛不舒服?是不是有什么东西挡住眼睛了?”我猜想会不会是飞蚊症。“没有啊。”她的声音一如既往地轻。“哦——那一定是写字写累了,所以晃晃手臂放松放松的,对吧?”我还是想探知点儿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管不住自己。”她一脸无辜,“我在家里也这样。”“好的,别在意,没什么。老师有时也这样。”看来,又得和她的家长沟通一次。于是,我拨通了奶奶的电话:“小筱奶奶,你好!最近小筱在家里还好吗?”

  “呵呵,李老师,有个情况没有告诉你,现在小筱已经不归我管了。我回家了,还是她爸爸妈妈管她。”

  “为什么?怎么了呢?”

  “她爸爸说,我教育孩子的态度不好,急了喜欢吼,所以不要我管了。”真是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好奶奶啊!

  “哦……”我一时不知该接什么话。

  “李老师,谢谢你啊!以后有什么事你还是和她爸爸妈妈联系吧。我管不了了。”话语中的无奈不言而喻。

  我没有具体追问家庭纷争的细节,觉得自己的角色也不太方便去判定一个家庭内部的是非曲直。挂上电话,我想,奶奶“出局”了,小筱的生活又将面临翻江倒海的变化吗?

  这才是那根“定海神针”

  四个月——没想到这个寒假如此漫长,疫情为我们按下了暂停键,暂停外出,暂停聚会,暂停逛街……同时被暂停的还有小筱的学业。

  假期快要结束时,我接到了小筱妈妈的电话。她告诉我,寒假里,他们试图帮助小筱补上前面落下的课,以期在开学时能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不大清楚他们是用什么方式实施“追赶计划”的,总之,失败了。小筱的学习进度依然非常缓慢,好在原有的症状基本消失了。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在健康面前,知识的摄入就得靠后站!基于现实,这个家庭,这个一向执着、执拗的家庭终于决定“退一步”——休学!“哦——”我几乎是舒着气回应道。

  一个家庭,以父母的期望值为目标,拉扯着孩子一路向前狂奔。渐渐地,孩子体力不支,父母生拉硬拽,从最初的挣扎发展为后来的扭曲……终于,这样的征途被按下了暂停键,我替小筱庆幸,替这个家庭庆幸。

  孩子的学习一直是小筱的爸爸主抓的,但这么大的决定却由妈妈来告诉我,我似乎能隔着空间和时间感受到这个男人做决断时心中的五味杂陈。他终究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终究做出了巨大的自我调整,终究为女儿做出了重大的人生抉择。这个孩子,这个家庭,都太需要喘息了,需要让一切暂停,停下来先学会了解、理解。我突然明白了,我期待的那根“定海神针”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真正的爱!

  在我班上,还有个别特殊的孩子,有和小筱类似的,但程度不及她严重;有上课难以控制自己,不停摸弄学习用品的;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眼神里常常放空的。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也会越来越频繁地面临类似的问题。直面、沟通、理解、互信,是我们践行“融合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和班上的孩子们相处久了,我发现,原来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各自非同寻常的童年故事……

  孩子,让我们一起手拉手,慢慢来吧……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